登陆注册
31794300000009

第9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概念(4)

第二节 “诗歌”:如何产生?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催生了新诗的发生发展,随着创作新诗的人群扩大和讨论的加深,“诗歌”这个词语渐渐被使用并最终成为这种文学体裁的指称。虽然时至今日,“诗歌”已经是一个被频繁使用、为人们所熟悉的概念,其内涵也约定俗成,但是熟悉却并不意味着熟知,相反因为过于熟悉,人们对其内涵演变的丰富性往往忽略,熟视无睹。因此,对概念进行梳理,以重新唤起对其丰富内涵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深入考察“诗歌”语词在白话诗兴起后到20世纪20年代的使用,考察这一语词使用的场合、语境、频率、意图,分析其使用背后包含的丰富而复杂的文学观念和其中的差异,将有助于我们直接置身于新诗发展初期的历史横断面,还原丰富而真切的历史场域,观察到当时诗人、学者、作家对新诗发展的不同主张和期待,从而对新诗的发展之路有更为丰满具体的认识。这一研究可以作为新诗史的有益补充,并且对当下的诗歌发展或许也不无启示作用。

从“诗歌”语词的使用人手介入新诗研究,学界目前还没有人做过。但是,关于新诗的民众化、新诗与民歌,以及新诗的音节格律等方面有很多研究成果,可以借鉴。

本文将首先回顾古代至近代“诗歌”的使用并简单回顾古典诗歌的歌唱形式;主体部分梳理白话诗运动初期对“诗歌”的使用,着重挑选有代表性的作家学者的材料,分析论述其中隐含的对新诗发生发展的三种典型观点;最后是对诗内部之“歌”也即诗的音乐性实现方式的评价论述。

“诗歌”之源流

“诗歌”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词语。但是在古代,“诗歌”的使用,无论在意义还是频率上,都和现代不同,为了明确本词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过程,更为了明确现代时期的使用在这个历史坐标上的位置,对古代“诗歌”的使用以及诗与歌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回顾是非常必要的。

1.语词的清理

“诗”、“歌”首次见录于《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合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一论断历来被认为是古代诗论的起点,朱自清称这段文字说出了两件事:一是诗言志,二是诗乐不分家。这说明了上古时期,“诗”与“歌”的密切关系。《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有记载:昔者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也可以与《尚书》互相印证。《汉书·艺文志》进一步解释:“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对“诗”和“歌”的形式进一步说明,在文字尚未发明或文字不发达的时期,口头的传唱记诵更为重要。凡没有乐调,用普通的说话的语调语速诵读,便是“诗”;如果加以一定的曲调曼声长吟,便是“歌”。“诗”与“歌”的区别仅在形式,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体的。“诗”与“歌”的紧密联系,也是后世“诗”与“歌”组合成词的原因。

在《诗经》成书之后,典籍中的“诗”有时专指《诗经》。《论语》中就有大量的实例。

《汉书》中,“诗歌”第一次作为一个词语出现:

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二者并行,合为一体。畏敬之意难见,则著之于享献、辞受,登降、跪拜;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于诗歌咏言,钟石、管弦。

这段文字,是历史上“诗歌”一词的首次使用。其后《汉书》中又有:

明年正月,上始幸甘泉,郊见泰畸,数有美祥。修武帝故事,盛车服,敬齐祠之礼,颇作诗歌。

第一段材料说明,仪式中礼乐的重要作用在于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第二则材料讲了具体事例。“诗歌”在文中都指郊庙祭祀、记载史实、歌颂功德、祈福纳祥用的仪式诗,大致等同于《诗经》中的《颂》部分。“歌诗”一词也有类似的意义,比如《汉书》中收录歌诗的名称有《泰一杂甘泉寿官歌诗》、《宗庙歌诗》、《汉兴以来兵所诛灭歌诗》、《出行巡狩及游歌诗》、《吴楚汝南歌诗》、《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邯郸河间歌诗》等。从《吴楚汝南歌诗》、《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邯郸河间歌诗》等可知,歌诗还包括民间作品,它的外延较“诗歌”要广。

魏晋时期,钟嵘《诗品》中有“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歌”对举,实乃互文手法,意义有所重叠。

《文心雕龙·宗经》云“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以“歌”代指“诗”。《定势》篇有“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歌与诗并举,似乎各为不同文体。《乐府》篇又有“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以及“凡乐辞日诗,咏声日歌”。可以理解为,诗是乐的内容,歌(声)是乐的形式,诗与歌合一才是“乐”。这一时期,“诗”与“歌”的意义使用有时重叠,可互相代替;又指乐的两个部分,二者合一为乐,两分则诗是写在纸上的语词的诗作,歌是没有唱词的乐调。

唐代诗人齐己的《夏日作》“竹众凉欺水,苔繁绿胜莎。无惭孤圣代,赋咏有诗歌”,可能是“诗歌”在诗作中的首次使用。“诗歌”在此包含了几层意思,首先它指诗人的个体创作,用以自娱,而不是祭祀使用的仪式诗;其次,诗的诞生与“赋咏”相结合,不伴随音乐。

唐代流行歌行体,有大量的文人创作以《××歌》命名的歌行体诗。李贺的诗集名为《李长吉歌诗》,则纯以“歌诗”指称文人创作的诗。在当时的诗作中,常见“狂歌”、“悲歌”、“长歌”、“歌咏”等字眼,所谓“歌”,仅指发言吟诗。只因唐代是一个激情勃发的时代,诗人们壮怀激烈,以“歌”语,使表达具有更强烈的感情色彩。这都使得在文章中以“歌”代替“诗”的现象更为常见。这也加剧了“诗”、“歌”意义的交叉错叠。

这一时期的新变化是,在语词使用中,以“歌”代替“诗”的频率更高,“歌”的新意义是指一种新诗体。与“诗”、“歌”混用相伴随的是诗体的渐趋分化和明晰。文人作诗,已有多种体制固定的分类,如古体歌行、近体律绝、乐府诗等等。

宋代对“诗歌”的使用见于《宋史》:

古者,祖宗有功德,必有诗歌,《七月》之陈王业是也。歌于军中,周之恺乐、恺歌是也。汉有短箫铙歌之曲凡二十二篇……我朝太祖、太宗平僭伪,一区宇……愿诏文学之臣,追述功业之盛,作为歌诗,使知乐者协以音律,领之太常,以播于天下。

这里,“诗歌”与“歌诗”的意义同于《汉书》中的用法,指用于祭祀礼仪、追述功德的辞乐作品。但同时,“诗歌”一词开始被用于指称与文、赋等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也就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用法:

夫言语之累,不特出口者为言,其形于诗歌、赞于赋颂、托于碑铭、著于序记者,亦语言也。今知畏于口而未畏于文,是其所是则见是者喜,非其所非则蒙非者怨;喜者未能济君之谋,而怨者或已败君之事矣。

此处,“诗歌”和赋颂、碑铭、序记等几种文体并列,“诗歌”指诗,意义近于现代。但在宋代文论、诗论中,这种用法还很少见。凡是用于指称诗这种文学体裁时,都用“诗”,如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尤袤的《全唐诗话》等。

严羽《沧浪诗话》:“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洟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如戛釜撞饔耳。”现在并无记载证明,宋代还流传有《离骚》的曲调,所谓“歌之抑扬”,极有可能仅是长调曼声吟诵,并非依宫商而歌。

对度曲极有研究并有乐章传世的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提到“守法度曰诗,载始末曰引,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悲如蛩螀曰吟,通乎俚俗日谣,委曲尽情日曲”。前五种是体裁的分类,以“守法度”与“放情”对举,可见诗与歌已经各有自己的疆界。吟、谣、曲,着眼于声音的分类,吟诗与歌唱同样重要,前者重在体会诗句内部的节律音乐,后者则依靠乐调。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

人又问:“惧内可见于诗歌否?”余只记唐中宗宠韦后,优人因裴谈与宴,知君臣同病,唱《回波词》日:“回波尔似栲栳,怕妇也是大好。外边只有裴谈,内里无如李老。”后喜,以束帛赐之。

此处,“诗歌”是一种有俳谐意味的讽刺歌曲。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提到:“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此处“诗歌”指个体创作的诗作。仅出现一次。另外,文中出现的“歌”,多指“歌行”体诗,也有“谣歌”。王世贞作《艺苑卮言》中曾引黄省曾的话:“诗歌之道,天动神解,本于情流,弗由人造。”“歌”也指诗。

经过梳理,可见“诗歌”一词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诗、歌之间的紧密联系;最初的意义是用于祭祀仪式等的合乐诗作;唐代“诗歌”开始具备了类似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意义,即指一种区别于散文、赋铭的文学体裁,但这种意义在历代都极少被使用,最常用的仍是用“诗”来指诗;“诗歌”也指有讽刺俳谐意味的歌。因为歌、诗之间的紧密联系,“歌”常用以代“诗”,又可指诗体的一种——歌行,也指民歌,也指歌唱。

2.诗与歌的关系

上古时期,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那时的人们,“从来没有歌而不舞的时候,也可以反转来说,从来没有舞而不歌的”,朱光潜也说“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现代人类学、社会学通过对原始部落歌舞活动的考察,也证明了这一点。《诗经》产生的时期,诗合乐的情形已经复杂化。《墨子·公孟第四十八》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说,可见《诗经》的传播和表现方式已经非常丰富,有吟诵,有合乐器,有徒歌,有歌舞。原初时代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状态,到此时已经分化。

上古时期,诗传递信息、感发心灵的渠道,主要靠“声音”,它的意义也主要存在于声音。而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教育后辈“不学诗,无以言”,说明《诗经》已经具有熏陶言谈的作用,《诗经》的“言”的性质和内部意义已被重视。另外,文字的出现,使得《诗》脱离“声”的形式而仅仅以文字为载体来传播成为可能。这是诗与歌分离的开始。

文人依民歌旧调填新词始于屈原,其名作《九歌》,据王逸的《楚辞章句》考证,原是楚地民歌,屈原因感其辞鄙俗,故制新词以教之,流传至今。文人仿制民歌的传统也从此蔓延。

汉初流传的音乐是楚声,后来李延年曾作“新声”以变革。高祖刘邦有《大风歌》传世,据说当时是以众人合唱形式来表演的。文人创作在西汉时期以赋为主,流传后世并且脍炙人口的诗作不多。汉武帝的《柏梁诗》及《李夫人歌》是为人熟知的,前者是宫廷大曲,后者应该算是个人抒情短歌。张衡的名篇《四愁诗》还依然保留了歌谣一唱三叹、回环复沓的特征。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创作年代属东汉末期,已经难以考证其是否合乐,但是从“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以及“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这样的抒怀中,似乎可见当时文人聚会、奏乐抒怀、逗引诗思的情景。在此时,诗和乐的关系依然紧密。

魏晋时期,诗与歌的关系比较复杂。《魏书》记载,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刘勰《文心雕龙·乐府》:“子建士衡,咸有佳篇;并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曹操位高权重,有条件豢养大批的乐工伶人,可以随时把诗篇谱曲歌唱,普通士人则没有这样的条件。钟嵘《诗品》曰:“故三祖之词,文或不工,而韵人歌唱,此重音韵之义也,与世之言官商异矣。”即,不必求诸官商,单凭诗韵以获取美感。这一趋势可视为南朝对诗韵探索之****。

在经历了五胡乱华的变乱纷争之后,前朝乐曲流失殆尽,诗无乐调可依。南朝永明体、齐梁体相继出现,文人开始研究平上去入、蜂腰鹤膝、四声八病等,从汉字本身的音出发来寻找音乐性。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在齐梁时代走上“律”的道路,原因就是“乐府衰亡以后,诗转入有词无调的时期……音律的目的就是要在词的文字本身见出诗的音乐”。对诗歌内部声律的发现,促进了近体律绝诗体的产生。律诗是古典诗歌音节声律方面的成熟典范,而且大半都不入乐歌唱。

唐代是诗的极盛时期,这一阶段可歌的诗多数是绝句和古体歌行乐府,新兴的律诗大都不能人乐。著名的《阳关三叠》就是根据王维的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谱曲的。唐代有很多依乐府旧题创作的诗,多语词通俗、朗朗上口,又因有现成的乐调可合,流传甚广。在全唐诗中,仅以《杨柳枝》为题的诗就逾百首。尤袤《全唐诗话》卷四中有“宴席中有周德华者,刘采春女,善歌《杨柳枝词》,所唱七八篇,皆名流之咏”。说的就是这类诗。另外,诗人用民歌调填写新词的事例也不在少数,最有名的要数《竹枝词》。中唐时顾况写有《竹枝词》,而其真正大行于世,则要归功于刘禹锡,他写作《竹枝词》的原因与屈原类似,《乐府诗集》卷八十一言近代曲辞:“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全唐诗》中录刘禹锡《竹枝词》11首,这也是民间艺术与文人创作结合得比较成功的事例。

词作为诗的新变体,其产生直接与音乐有关。唐代是一个音乐融汇的时代。既有前朝流传的清商乐、相和大曲,又有少数民族传人的龟兹乐、西凉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燕乐和歌舞大曲,在音乐变迁的背景中,诗体也有了新变化。《朱子语类》云:“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现代学者朱谦之说:“中唐文士如刘禹锡、白居易等乃径取新调,按音填词,长短句由是发生。”虽意见有别,但都指出了词是应音乐之需要而产生的。

北宋时期,词的繁盛毋庸多言。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可知当时的词作完全可比今日流行歌曲。在词流行的背景下,宋诗能人乐的则很少,正如钱志熙所言,“宋诗则因为并世的曲子词的盛行,差不多完全失去了人乐歌唱的可能性”。也有人称,宋人唱诗,主要套用现成的曲调,即借腔。既然只能借调而无创新调,可见其被从事音乐的人们所冷落。宋诗的相对颓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词的兴盛对诗造成了挤压。很多生活化、世俗化的题材为词所独占,诗因而失去了日常生活这一艺术源泉。加之又有唐诗这座高峰横亘在前,众多诗人在感叹前人难以超越的同时只能另辟蹊径,这才有了以才学为诗、以文为诗、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举措。只因苦心经营、勉力为之,宋诗失却了文学艺术最可贵的自然天成,更无法追踪唐诗的宽博宏富,生活气息越来越少,成为有智阶层的雕琢之物。

词在南宋的发展之路可用由俗入雅来概括。因为战乱致使前朝曲调流失,词人只能依曲牌所规定的平仄长短而不是依据乐调填词,词不再人乐歌唱,而是由瓦肆歌坊之乐曲变为文人案头之作。《中国韵文史》论日:“向之歌词为雅俗所共获听者,至此乃为贵族文人之特殊阶级所独享;故于辞句务崇典雅,音律益究精微。”辞章而愈加精致愈雅,愈成为“曲高和寡”之作,流传范围越发狭小。姜夔是雅化的代表,但他通音律,能创新调,尚有佳作;之后的词人却不具有姜夔的音乐才能,宋词也就渐渐显露颓势,光辉不再。由宋至元明,又出现了鼓子词、诸官调、散曲等,俱可歌,这些都是由曲子词融合民间戏曲和新的音乐而发展的变体,以其贴近市民社会、富有生活气息而大行其道,光芒完全掩过了诗、词这两种传统文体。存在于文人手中的诗和词,它们则似乎已走完了黄金时代,生命力和资源都已耗完,少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了。

近古时代,文人在诗、词方面一直都没有停止探索,但能人乐歌唱的诗、词已经极少。这一时期也鲜有仿制民歌的尝试。民歌与文人创作隔离渐深,结果正如冯梦龙在《序山歌》中所言:“唯诗坛不列,荐绅学士不道,而歌之权愈轻,歌者之心亦愈浅。今所盛行者,皆私情谱耳。”自屈原开启文人仿创民歌的先例,这一传统始终绵延未绝,而以唐为盛。仿制民歌,一方面拓展了文人的创作视野,笔下多了些山俗野趣,多了些鲜活的风味;另一方面,仿制的民歌再次被乡民传唱,也相对改变了民歌过于俚俗鄙下的趣味。但到了明代,民歌已再难像汉唐时一样得到诗人青眼。冯梦龙虽热心发掘搜集民歌,看重的是民歌的真挚,但目的在于“藉以存真”,“发名教之伪药”,社会功用大于文学考虑了。

另外,据明清时的史书《乐志》一类记载,宫廷仪式所用的音乐歌诗依然大规模创作,而且分工细致,从内容到形式都像宫廷礼仪一样繁冗不堪,它已经完全消失在文学研究的视野之外。

历史发展至此,诗已经完全脱离了上古时期的混融状态。最初的诗三百,如果拿来和后世的诗比较,那它是民歌,是流行音乐,是文人诗,是宫廷音乐,是祭祀音乐,甚至还是史。但是这各种形态在历史的发展中渐渐各自分化,并获得独立的形式:汉代已经有了独立且成熟的历史典籍;东汉时文人诗开始形成独立的形式和特征;唐代,律绝当然是文人诗作,乐府中有民间作品,也有文人拟题之作,还有文人仿照民歌的创制,宫廷音乐渐渐淡出文学史的视野;宋代,与诗的役落相伴的是词的繁荣;到明清时,诗、词基本属于文人专利,供娱乐则另有戏曲和说唱文学,民歌极少和文人的创作发生关系,独自沿着民间自发的规律运行,宫廷音乐更是形成一个单独门类。大的趋势是,随着文学发展,体裁增多,诗的表现力下降,题材狭窄,体制严谨,与歌的距离越行越远。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总是音乐的参与促使了新诗体的产生。因为,相比纸上的文字,流传在人们口中的歌调更具有感染人的力量,传播更广。传播广布的结果是带来更多力量的参与、交融,带来更多的活力。诗与音乐结合使得众多社会资源参与,新文体由是焕发无限生机、活力。而当它在文人手中经营越久,越发精致成熟,趋于雅化,便会曲高和寡,渐渐走向凋敝。比如,词的产生、发展、兴旺、衰退过程就是如此。文人诗词在清代的颓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与音乐这一诗所曾惯于附丽的外在形式也远离日久。所有与音乐有关的,几乎都只属于今天我们所归类的大众文化领域,如说唱文学、戏曲等。既然在诗歌的历次变革中,音乐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刺激新的有活力的文体出现,那么我们是否还可以期待,诗会再一次地从音乐中汲取资源,涅槃出新的生命力?

同类推荐
  • 校长学校生活与环境的管理(上)

    校长学校生活与环境的管理(上)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 词语的历史与思想的嬗变:追问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

    词语的历史与思想的嬗变:追问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

    本书从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入手,深入探索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及文献思潮演进。创作方式更替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文章作角度新颖,论述有据,别开生面,对于真实揭示现代文学的本来面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清华春秋

    清华春秋

    生于斯长于斯,清华园的回忆总在笔端,清华园的草木常入梦中。晚清、共和、民国、建国、文革、开放,清华大学一路之上见证了这个民族的近代变迁,水木校园舞台之中出没着形形色色的历史演员。大千世界,无非三种人类生老其中,化妆的演员,看戏的观众,以及兄弟这种偶尔提笔写上两幕的文字爱好者,活着活着眼见着退休了。忽一日,竟有了写作1911的大学、1915的附小与1952的附中的冲动。冲动中有了回忆,回忆中有了思索,思索中有了感慨。百年清华,无限感慨。
  • 新闻与传播学国际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新闻与传播学国际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以互联网为依托,各种新兴的媒介形式以种类繁多的样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对于媒介的感知,媒介化生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针对这种情况,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媒介,或者加强自身的塑造,或者适应新的情境的变化,总之媒介的样态以融合或者求新求变的形式也进行了诸多的改造。媒介从此步入后媒介时代。所谓后媒介时代,就是指在网络等的影响之下,各种媒介形式适应新的情境变化而在技术、内容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所作出的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而重新建构的媒介世界,它相对于传统媒介的时代而言,是新兴的媒介时代。
  • 课堂密码(第二版)

    课堂密码(第二版)

    《课堂密码(第2版)》就是想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大家尽其所能地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课堂教学,因为只有科学化的课堂教学,才可能被我们深入研究,我们才可能根据研究成果,改造自己和他人的课堂;而那些艺术化的课堂教学,虽然会让我们很兴奋、很激动、很崇拜,但并不会对我们的课堂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真正的课堂密码,并不是可以启动核爆炸的按钮,也不是可以打开保险柜的密钥,而是一种对待课堂教学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方法。
热门推荐
  • 重生四十四万次

    重生四十四万次

    被杀死四十四万次是什么体验?战斗经验满级。法术领悟达到神级。当李修随手施出一道法术,敌人立刻惊呼“天啊,法徒修为就能施展法神级别的圣术,我没看错吧!”“你还真看错了。这其实只是木系缠绕术与火球术组合成的新法术。”
  • 郡主万安

    郡主万安

    作为监测总负责,夏茵进去系统就是给自己的虚拟“嫂子”带个话,了了哥哥的遗愿罢了。然而真得进来之后,夏茵发现事情并不简单,且不说天大地大找个人的难度,怎么当个遗孤麻烦事儿都这么多啊。内有不怀好意大家族盯着兵权,外有邻国野心勃勃无事进犯。还有这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姓萧的,住了几年就给她跑了,真的是……——再次见面,夏茵冷笑道:“你还知道回来啊,萧,探,花。”萧凌风看着自家英姿飒爽的姑娘,笑道:“我家娘子还让郡主扣着呢,在下自然要来了。”ps:系统只是偶尔出来打个酱油,所以并不算系统文哦。
  • 樱花落下的那一刹那,下了雪

    樱花落下的那一刹那,下了雪

    樱花在寒冷的北国落下了,他曾经答应她要一起看樱花落下的那一刹那,可是他没有,她一直在等待着他,可是他,却成了遥不可及的明星——王俊凯,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王嵩嵩了,再也不是了。
  • 芦苇岸诗选

    芦苇岸诗选

    本书内容包括:黑森林、宽恕、寂静多美好、半山、爱的代价、生命之恋、草芥、访友、一杯水、夜里走失的孩子等。
  • 秋风摇曳

    秋风摇曳

    离京一个月,再回来爱慕的人娶了妻子。风秋曳能怎么办,哭呗!除夕宴断关系,躲假山后哭,遇见四皇子,莫名其妙被赐婚。能怎么办,从呗!对于我来说遇见你是始料未及,爱上你是遵从本心。
  • 尘世妖娆

    尘世妖娆

    她只想一心一意找对一个人……可老天为什么要来搅她的局啊!一个、两个、三个也就算了可为什么一个断臂,一个眼瞎,一个是Gay,还有还有……她这么努力赚钱来养活他们这帮米虫,可为什么没有一人心存感激。天啊,要被那个妖女害惨了……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为了爱情魅力值达到七颗星的标准,她只好忍辱负重。可是,可是……实在是太过份了,她忍无可忍她怒吼着,“杨过,今天你要不把这个星期的衣服洗干净,明早你休想喝到蜂蜜……”(本文并不走恶搞路线,前面铺垫有些过长,无耐心的朋友慎入!如不幸被坑倒,本作者大吼一声,“老娘也是被逼的。”要是不服,请把你们手中的票票砸死我吧,我绝不还手,说到做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小小酥鱼炒秋晨

    小小酥鱼炒秋晨

    她,心理学博士。他,生物学教授。人家都说,博士是第三种人但他偏说,是因为你太美好,无法归于平庸七八年的人生思考与摸索,终于,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我想要开辟一番属于自己的心理学疆土,比肩你”“而我,就想要守着你”小甜文,流水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2

    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2

    姜生与凉生,互相牵扯住对方的一生,却无法圆满一段寻常的爱情。他们之间,隔着的是世俗的伦理道德,只能默默相望而无法相守。或许只要还能相望,便会觉得时间安好。程天佑,让人心疼的男子,有着优渥的身世,却宁愿披挂着满身的伤痕等待姜生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