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柱泉古城,位于盐池县城西南40公里的冯记沟乡境内。这里古时候是一片很大的湖,周围水草茂盛,唐朝李益曾形象地描述过这里的风景:“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时盐州饮马泉。”自唐宋朝以来,这块肥沃的土地便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的必争之地。辽阔的草原,丰饶的牧草,涟漪的湖面,使这里成为驻军放牧、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到了明朝湖水变成了泉水。明嘉靖十五年,兵部尚书刘天河率部修筑铁柱泉古城,目的是“可城之使虏绝饮,固不战自惫”,起到抵御外侵、保护水源边防供给等作用。
铁柱泉古城以泉水著称,城内城外两处泉水,世称双泉。这两眼泉水,像两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广袤的草原上,滋润着这方的土地,养育着这里的人民。传说,盐州草原上有两个龙泉,筑城后,龙母泉锁在城里,龙公泉一路追来,但却被挡在了城外。这古城只有一道城门,面朝东,造型像宝珠。城里城外两龙斗宝戏珠,隔墙相守,形影不离。后来有人看到泉里有个金马驹,在泉水中奔腾戏嬉,而且游移不定,时而在城里的泉中嘶鸣,时而又在城外的泉水中显现。原来,金马驹将两泉从地下连了起来,双泉相通,日夜喷涌,两龙才得以相会。
铁柱泉城里的泉称为龙母泉,传说来自于古城西南100多里处的罗山之上。罗山,位于同心县东部,平均海拔2000米,主峰2624.5米,长年云雾缭绕,山上树木茂密、遮天蔽日,山中有大小泉眼30多处,是北方地区一块很好的涵养水分、调解气候的山脉。
罗山东山坡有一洼泉水,清澈甘洌。坡下住了一户世代练功习武的人家,男主人名叫邬青。一天,邬青的孩子到泉边玩耍,手里拿着一根棍棒,这根梧桐木长五尺,挺直沉重。这时,泉边飞着几只小黄鸭,小孩想捉住它们,用梧桐木追赶。突然,手一松,不慎将这木棍棒落入泉中。由于木头重,一眨眼功夫不见了。泉水很深,小孩不敢下去打捞,便回到了家中,把木棍掉入泉中之事告之家人,邬青为失去这根名贵的木棍而惋惜。
过了一年,他的一个邻居来到百十来里外的马儿庄的龚庄子,到一个龚姓大户人家喝水。待他转身要走的时候,发现这户人家门背后立着一根长长的木棍,再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根梧桐棍。邻居问这木棍是从哪里来的,龚姓人答曰,他家门前有一口井,井水长年不干枯。前不久,庄里组织人力淘井,发现井下面有一根木棍,井里还有一孔西南东北走向的水洞,木棍在这中间横放着,他便把这根木棍挖了出来。邻居听着龚姓人的叙述,感到奇怪。他想,这井水可能是从罗山脚下流过来的,而且和罗山泉水相通,要不然,这木棍怎能漂到这里?邻居将罗山邬青家的小孩头一年丢棍一事说了一遍,龚姓人觉得蹊跷,于是将木棍递给邻居,并嘱咐还给主人,邻居答应了。
这年冬天,龚姓人用斗子(柳条编织的盛水桶子)在井里打水,一不小心斗子掉入井中,再用扁担打捞,扁担也跟着落入井中,龚姓人索性回家了。待他返回井边打捞时,井里只有斗子没有扁担。龚姓人猜测,扁担可能被庄户人家打捞走了。
铁柱泉自建城以来,居住在这里的人越来越多,城里先后建起了龙王庙、玉皇庙、娘娘庙等多处庙宇,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周边四十八庄的群众都来这里赶集、逛庙会,城里城外商贾云集、人山人海。这期间庙里和尚十分忙碌,打扫场地,担水做饭,叫卖物品。有一天,龚庄子的龚姓人也来赶庙会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看到和尚肩头担水的扁担就是自己失手丢在井里的那根。几十里路,扁担怎么到了这里?龚姓人找会长问这根扁担的来历,会长说,扁担是从泉里打捞上来的,他们用于日常取水。龚姓人很疑惑,难道他的扁担是从井里漂过来的吗?如果是这样,罗山的泉水连着龚儿庄的井水,龚儿庄的井水又和铁柱泉城内的泉水相通。龚姓人明白了,原来这是地下的一路泉水。
铁柱泉城外的泉叫龙公泉,有一亩多大,蓝天映衬,波光粼粼。据传,龙公泉来自城东部的南海子、哈巴湖一带,地下泉眼时而浮显地表草丛之中,时而深入地下。若站在泉眼附近,有时能听到潺潺向西的水流声,为这城外的泉池补充了无穷无尽的水源。
铁柱泉古城内外的双泉,是大自然赐给草原的生命之水。上个世纪初期,城里的泉水干涸,城外也仅剩下很少的一点水。有传说,喇嘛捉拿金马驹失手后,金马驹跑到了罗山,带走了城里的泉水。然而,历经漫长的岁月,环境变化,沧海桑田。铁柱泉这一带,从一个浩大的瀚海到两眼泉水,最后发展到泉水枯竭,这是自然生态演变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今天站在古城墙废墟上,鸟瞰裸露的泉底,不能不使人们浮想联翩、感慨万千,美丽的湖景留给了远古,美好的传说久久萦绕在人们的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