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民风古朴、民俗淳厚。悠久的历史,演变、积淀着独特的风俗文化。千百年来,经过人民群众不断地创造、传播,世代的补充、完善,形成了被群众延续、享用的生活习俗。特别是民间过年前后一段时间的风情民俗,历经多年流传至今,其根脉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被当地群众传承着。
盐池的年俗及传说,兼有游牧、农耕等多种地方文化特征,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语言,表达了人民群众祈求平安、幸福、丰收、富裕的美好愿望,展示着人们纯真、善良的心理和对未来前景的无限憧憬。
腊八
腊八,即腊月初八,主要的习俗是扫头尘、吃腊八饭、祀神。
腊八的早晨,家庭主妇用新扎好的糜子笤帚扫开正房门后面的“八字”,也就是门框和墙交汇处的墙壁,意思是扫头尘。如果这天把尘扫开了,那么腊月初八至年三十前任何一天都可以扫尘,否则只能等到腊月二十三才能打扫,这是“有钱没钱,干干净净过年”的第一步。
腊八当天,家家户户把各种豆子和米放在一起熬粥。再用荞麦面做成小面丸,搓成面轱辘,叫“麻雀头”、“麦穗子”,与粥煮在一起,这就是腊八饭。吃饭前,把腊八饭舀上一碗,拿起一把筷子向住宅各院落、墙角、棚圈等处泼洒。意思是安抚鸟类、老鼠,让它们第二年不要糟蹋农民种下的庄稼。用这种方式也是祭祀八叉神。传说,八叉神在天宫负责专管各种鸟类和老鼠。民间每年进行一次敬祭,他心里就会满意,吃庄稼的这些小动物也就不敢轻举妄动,来年粮食自然丰收在望。吃饭时,可以向锅和碗中加放调料,但万万不能边吃饭边就菜。传说吃了菜,第二年庄稼地里杂草丛生,影响庄稼生长,出现歉收年景。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是新年前的一个“小年”,旧时是指送“灶神”回天宫的日子。传说,这天灶神爷(名叫张魁)、灶神奶要上天宫汇报人间善恶,为了让这两个灶神上天以后多说些好话,或者至少不说坏话,家家户户在灶房正面的墙上设灶神台,里面有上一年年三十贴上的一男一女两个灶神,台前贴一副对联,竖联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联是“一家之主”。灶神台前有香座,供奉糖瓜(麦芽糖)等祭品。到了晚上,用锅烙上两块小灶饼,把糖瓜夹在中间,待糖瓜化稀后,糊在灶神嘴上,意为灶神吃了人的东西后嘴软,上了天宫后不会胡说。再将旧的灶神像、对联拿下来,端上香盘、凉水,到外面焚烧,并念念有词,祈求道:“好话讲到天宫里,坏话压在香楼里。”烧完以后,泼散灶饼,倒掉凉水。送走灶神以后,主家在年前再买新的灶神像、对联,于年三十重新贴在灶台上供奉。
大年三十
腊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除夕,俗称大年三十。这一天是喜庆气氛最浓的一天。一年365天,最难忘的是除夕。合家团圆,欢声笑语,庭院对联映照,人们身着新衣,家里家外明亮干净。父母张罗饭菜,饭前烧纸祭祖,一派繁忙的节日景象。
旧习惯在年三十还贴门神、灶神、财神,早晨吃搅团,表示一年财源不断。中午或下午吃丰盛的菜肴,体现一年的富足。晚上设香案,烧香敬神、磕头礼拜,香火一炉接一炉,不能中断。
傍晚时候,大人们还要准备包初一的饺子,五更时分出门迎神。
“灯火通明不夜天”,三十晚上家庭成员谈笑闲聊,不得外出,这叫“熬年”或“守夜”。
年三十最特别的习俗是穿新衣。传说人是有灵魂的,每到年三十,人的灵魂就会离开身体到阎王殿“应卯”,也就是报到之意。阎王把世人清点以后,让灵魂转悠几天,初七放了回来。
年三十晚上五更时分,又有在家中“打醋炭”的习俗,就是将烧红的炭火放进醋缸里蒸发气味,意在驱除屋内秽气。接着出门烧香、升表、放炮,开始“迎神”。这有两种含意:一曰迎接“喜神”,希望全年“吉庆万福,喜临新岁”;一曰迎接“财神”,希望来年财运亨通。
传说财神叫赵公明,他母亲怀孕80年后才生下了他。这赵公明在母亲肚子里就会说话。母亲说:“这么多年了,你应当快点出生呀。”他让母亲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连麻雀、老鸹都见不到的地方,他才能出生。一天,母亲终于找到了这个地方,让他出生。他一出生立刻迎风生长,马上长大成人。他看了母亲一眼,叹了一口气埋怨道:“这个地方你没找好呀!你看,天上有两个绿鸭子。”母亲抬头看了一眼,果然有两个绿鸭子鸣叫着展翅飞过。原来这绿鸭子是“绿鸭仙子”,知道了赵公明出生的地方以及生辰八字,回宫后告知了阎王,阎王将他登记上册。从此生死簿上有了他的名字,他也成了有寿期的凡人,不能长生不老。母亲知道了原因,不说话了。后来赵公明成了人人敬拜的财神。
过年
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不论是13多亿大陆同胞,还是身居海外的侨胞,甚至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将春节作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庆贺。在我国,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民间称过年。
过年的准备工作繁重而复杂,历时之久,使任何一个节日都无法比拟的。过年之前,家家都要打扫灰尘、拆洗被褥、缝制新衣,还要杀猪、宰羊、买鱼、洗鸡、炸油饼、摆撒子、打点心,操办各种食品。另外,还有一些传统禁忌习俗,如忌打碎器物,忌倒垃圾,忌烛火熄灭,忌说不吉利的话,更忌骂人打人等不良习惯。这些是非常讲究的,人们往往认为,这几天的语言、行为会整整影响一年。
初五谓之“送穷土”之日,也叫“破五”。从初一开始,家家把扫的尘土都堆于门后,到初五拂晓,将尘土倒于十字路口,放响鞭炮,这称“填穷坑”。初五的习俗中还有不出门一说。
初七称“人七”,取“人齐”之意。传说这天在外转悠了七天的灵魂就要回来。初一到初七穿的衣服不能变,变了魂就上不了身。初七这天,家中每人各拿一炷香,一起点燃放进香炉里,谁的香火燃尽,谁的魂就上了身。晚饭吃“拉魂面”,意在拉魂上身,或叫长寿面,以求长寿。
初八为“顺心节”,人们烧香祈祷万事顺心。
正月十二为“老鼠嫁女”日,是个吉利的日子,这一天禁忌动针线、使碾磨。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灯节”或“正元节”。农户置彩灯于门前,放各式鞭炮、花炮,吃元宵,老幼穿新装结伙上街观灯。民间排练秧歌、杂耍,在街头演出,庆贺佳节。
正月二十三
正月二十三是年后的一个“小年”,过了这一天,年就算结束了。正月二十三又是“燎干”日。这天各家各户准备沙蒿等干柴,堆放在庭院前。夜幕来临,将干柴点燃,并将盐撒进火里,一阵爆响后,男女老幼在火上来回跳跃。这就是“燎干”,意为燎掉污秽之气,以求新的一年无灾无病,运气顺达。有时妇女将家中漏勺、瓢盆拿出在火上燎一下,以图吉利。燎完后,将烧燃剩余的火星用铁锹向空中抛去,这叫“扬花”。扬花人一边扬一边喊着五谷粮食的名字,众人随声应答“好花”,以兆丰收。扬花结束后,小孩子跑入火花场跳踏地上的火星,这叫“踩老鼠”,盼望一年没有老鼠灾害。当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燎干”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陋习,不宜提倡。但这一习俗表达了人民群众求得平安、顺利的朴素心愿。关于这一习俗,还有一个美好、生动的传说。
据说,天上玉皇大帝得知蒲州人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十分震惊,派遣火神速到人间,在正月二十三日把蒲州的人全部烧光。烧完后玉皇大帝还要打开南天门观看。火神接到圣旨,立刻下到凡间。在通往蒲州的路上,他一边走一边寻思着:蒲州人到底有多坏?玉皇大帝从哪里得知这个消息。这时,一个年轻人正驾着一辆马车从远处走了过来,火神灵机一动,变成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等赶车人到来后,女子问他走哪里?干什么?赶车人回答道,走蒲州做点生意。女子说自己也走蒲州,与他同路,想坐车,赶车人很爽快地答应了。这女子柳眉细腰、面若桃花,上车后,就轻声细语地开始挑逗起赶车的小伙子。但不管女子怎么含情点拨,小伙子就是不动声色。他很腼腆,执著地赶着他的车。女子犯疑了,蒲州人诚恳实在呀!到了蒲州,女子下了车来,又变成一个要饭人,蓬头秽面、一身污垢。蒲州的老百姓见到后,都表现出十分的同情,纷纷拿出自家的好吃好喝的,给这个要饭的。要饭人心中惊叹,蒲州人心地善良呀!当要饭人看到前面有一座道观,他又变成了一位道人,进门找当家的道长板兰,要求进香。板兰热情主持,让他烧香叩拜。他看见了里面的道人态度和蔼、表情虔诚,个个兢兢业业做着自己的事情。这道人又思索了,蒲州的人原来这样尽职尽责!走出观门,火神越想越不对,自己三次探试,蒲州的人不像玉皇大帝所说的那样坏。他们诚实、善良、敬业,为什么要置他们于死地呢?于是火神发了善心,给板兰道长托了个梦,让他告知蒲州的老百姓,务必于正月二十三晚上在家门口放大火,让男女老少在火上来回奔跳,只有这样做,才可以消灾避难。
正月二十三到了,晚上,玉皇大帝果真打开了南天门,仔细观察下界。这时,蒲州地区到处是火,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被火烧得跳来跳去。看到这情景,玉皇大帝笑了,为火神“忠于职守、完成使命”而高兴。火神此时也露出了笑容,他感到欣慰,因为他想了一个办法,使蒲州老百姓躲过了这场劫难。
作者简介 杨金毅,汉族,1960年生,大学学历,现在宁夏盐池县文化旅游局工作。先后撰写多篇通讯、散文、游记,其中人物通讯《走出沙漠闯市场》获“五十春秋光辉路”传统杯有奖征文三等奖,《高岗官滩剿匪记》、《盐池年俗文化说》、《盐池皮影史话》、《中国甘草之乡》等文分别刊登于《三边报》、《吴忠日报》、《宁夏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