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
一位妈妈的陈述:
“有心栽花花不开”
我是一个语文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辅导儿子写作文。当时感觉儿子写得相当不错,特别是他乐于表达,乐于思考,对此,我特别高兴。记得一年级第一学期,儿子去动物园回来后写了一篇300多字纯拼音的文章,当时他就知道怎样过渡了,他说,妈妈,我写好了猛兽类,然后要写孔雀,中间最好有一句话带过去。我和他一起讨论了几种方法,后来,他都能用在下面几段的过渡中。所以一直来,我对他写作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是期望太高,要求也就会过严,给他的束缚也就多了。三年级开始,儿子慢慢失去了写作的兴趣,他开始害怕写作,作文也渐渐没有了一二年级时的活泼与灵动。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越怕,我越生气,总是指责他越写越不行。每次改他的作文时,往往是我态度最不好的时候。
“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不太懂音乐,所以没要求儿子去学什么乐器。倒是三年级时,他见到几个好朋友都在学二胡,就主动提出想学二胡的要求。我当时觉得买一把二胡并不贵,即使他不想学了,也就二三百元钱,不像钢琴那么赔不起,就由着他的兴趣,给他买了把二胡,让他和同学一起学习了。因为对于儿子学琴,我从不报太大的希望,也没有太多的要求,只是觉得有兴趣爱好是件不错的事。有时儿子学了琴让我也试试,可我怎么也摆弄不好,所以总觉得孩子学得挺不错的。这样,我就能认真地欣赏儿子拉得并不动听的音乐,真心地给孩子以鼓励了。儿子学了二年二胡,我从没要求他去进行考级,我说,只要你拉得好听,在学习紧张时,能拉二胡调节心情就行了。这时,又是儿子自己提出要去二胡考级,说几个同学都去考了,而且他也想看看自己到底学得怎样了。现在儿子对二胡的学习始终保持着比较强烈的兴趣。也许正是因为自己给了儿子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他才对学习二胡始有着这样的热情。
父母必知
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合乎情理,是非常美好的愿望。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是否合理?只有科学、合理的期望,把握孩子的发展方向,才能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使孩子成才。过高的期望对孩子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期望是一个可变的心理状态。适当的期望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期望过高,孩子可望不可及,往往造成消极的的结果;如果期望过低,则无助于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
合理的期望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要符合孩子的个性差异,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水平。并且根据孩子的兴趣变化及学习水平的实际状态变化进行调整。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情商发展是不均衡的,他们的智能发展也是不均衡的,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当他们一旦发现自己的智能、情商最佳点。通过开发情商、智商,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智能的最佳点即最佳才能区,就是孩子自己最感兴趣,最专注、最擅长的领域、做起来感到最轻松的事情,这种最擅长的能力就是最佳才能。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才能区,即使是那些在学校被视为差生、甚至最笨的孩子,在他们找到自己的最佳才能区后,顺应自己的才能趋势去努力,最终也可以取得辉煌的成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才,但是必须找到他的最佳才能区。把握孩子的发展方向,就能将他的潜能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突飞猛进。能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
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如果有着浓厚的兴趣,旺盛的热情,常常痴迷其中,就会忘记苦和累。如果视学习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即使遭遇挫折和不顺,也无怨无悔,痴心不改。把握孩子的发展方向,必须了解孩子的强项和劣项,优点和缺点,特长和爱好。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顺应自己的才能趋势走最适合自己成长的道路。
合理期望应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家长不应当单从自身的喜好出发,按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设计发展的方向。在对孩子有所期望时,先评估一下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范围、个性特征。父母期望孩子学的内容是不是孩子感兴趣的或是最钟爱的。
孩子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进行。家长定下的目标应符合孩子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培养来达到。父母要记住,要以孩子自身作为参照物,以他的特长为出发点,不要以周围人甚至自己作为期望的参照物与出发点。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早成才、快成才,很早就为孩子制定了“培养计划”。如:先学英语、再学钢琴、同时学电脑……孩子的业余时间被塞得满满的。玩是孩子的天性。这种不断加压的做法不但影响了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而且可能会造成幼儿不良性格的形成。
教子坊
(1)拓宽期望面
现代社会虽然还是以智能高低、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标记,但是事实上,成人世界的很多事例表明了,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具有许多评价标准。我们所看到的成功人士也不都是智力超常者,学历也不能证明能力。所以,期望孩子拥有过高的智力,期望孩子能拥有很高的学历,不如期望孩子能够有实际的能力,拥有坚强的性格。
在罗马,有个小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那么理想,成天郁郁寡欢。一次,父亲把他带上了罗马一座教堂高高的塔顶。“往下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父亲指着像蜘蛛网般的街道说,“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就走另一条路试试!”多么聪明的父亲!他以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表达了对孩子取得成功的期望。
(2)期望应与孩子的能力水平与志向爱好相符合
很多父母都不厌其烦从自己的好恶出发,形成对孩子的期望,替孩子设计一个未来的宏图。甚至在父母心目中,对孩子期望的高低也会出现攀比心理。
但是那些不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的期望,往往事与愿违。成功的父母,在对孩子有所期望之时,先不妨评估一下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范围、个性特征。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孩子的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有些行业上的成功,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智能水平,还需要有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孩子是否具备了,或者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培养达到;父母所期望的是不是孩子所感兴趣的或钟爱的;孩子的个性最适宜于从事哪些工作……如此等等。父母要记住,要以孩子自身作为参照,以他的特长为出发点,而不要以周围人甚至自己作为期望的参照物与出发点。
(3)适度、合理地表达期望
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得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把被动变为主动。
如今的孩子,生存于信息时代,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他们生来就被置于五彩缤纷的天地里,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信息与指令。比如说,凡事都要大人说了才去做,每天在电视屏幕前一坐就是两三小时,被动地接收着电视上的“精彩节目”。如此一来,那些真正源自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较低。
如果,父母只是以一种灌输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期望,喋喋不休,就亲子间的交流而言,孩子仍然扮演了被动的角色。其结果,要么使孩子人云亦云地盲从,要么使他对什么都无所谓,对父母的期望不屑一顾,还有就是使孩子产生“你越是要我这样,我越是要那样”的逆反心理。这样的期望,能对孩子产生作用吗?一句话,第一次讲可能是真理,第十次讲就是陈词滥调了。在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一起探讨一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其效果远远胜过一日十次的重复。
父母还应训练孩子成为生活的主动参与者。这就要求父母适当减少对孩子的关爱与期望,多让孩子自己作判断、作选择,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将生存与发展作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外部力量要通过内部因素产生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要一看到孩子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压制,担心现在哪怕作出一点让步就意味着会出现越轨的行动。
因此,不如给孩子营造民主宽松的家教环境,给孩子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当然,民主式的父母也对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一是父母对孩子在学习上要求不要太多,但在做人上要求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二是不要求孩子获得多少收获,不施加压力,只要尽力即可;三是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为此,有的父母不看电视甚至少说话;四父母不打骂孩子,所谓棒下出孝子或出才子并非真理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