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规矩应该尽量少立,但立了,就一定要遵守。”
——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
情景一:
爸爸的朋友来家里做客,3岁左右的峰峰拿了客人的照相机去玩弄,客人怕他摔坏了,向他索回,哪知峰峰坚决不肯,任父母怎么劝都没有作用,只好强行夺走交还给客人,孩子不依,还想过去抢回来但没有成功。于是哇哇大哭,赖在地上打滚,使父母十分难堪。
情景二:
进餐时,峰峰不等客人坐好就爬上餐桌,将自己喜欢吃的肉拿到自己面前,用手抓肉吃,妈妈要他吃点青菜,他居然将青菜丢到桌上和地上。一家人却拿他无可奈何。
父母学堂
孩子分辨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差,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怎样做,就一定要给孩子立适当的规矩。把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确定下来,并训练督促孩子执行,让孩子形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规矩,是父母为孩子设立的特殊的期望,也是孩子行为的准则。父母为孩子设立合理的规矩,恰恰表明了对孩子的关心和爱。设立规矩就是要告诉孩子,“我很关心你;我希望你是安全的;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体贴的人;通过遵守限制,你能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比如说,在外玩耍的时候不要跑到马路上;进父母房间的时要先敲门;不要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取用别人的物品……
专家认为,当孩子发育到八至十五个月时,就应该为孩子的行为和活动范围作出适当的限制,建立最初的规矩;但这个时期,他将需要反复的、但又充满关爱的提醒。等到孩子发育到第二年的中期时,他的抗拒性行为也出现,这需要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制定一整套限制措施,并让他知道违反后的结果。在这个时期,孩子必须认识到父母建立了并且不断的强化的“家规”。
有时候,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很大程度上是家长造成的。比如孩子正在专心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经常会被大人随意地打断,长久下去就会导致孩子的专注力不够,自然也会影响孩子的自控能力。所以家长在为孩子制定规矩的时候,也需要审视自己的行为。
教子坊
(1)限制要及时并且让孩子能理解
当准备干涉孩子的行为时,别忘了你是在对一个孩子讲话,你必须考虑到他的理解能力。绝大部分的孩子还不能理解长的句子,父母的长篇大论很难让孩子领会,如果你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他们很难遵守规则;如果他们在早上做错了什么事,而你到晚上才进行惩罚,这种推迟的惩罚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们可能早已把早上发生的事情忘记了,所以,在给孩子限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那样,他们才会知道自己错在哪,什么是不允许做的。
(2)制止孩子的行为时应该语气坚定、直接、平静
请记住一点,责备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态度应该坚定、直接,同时语气要平静。怒气冲冲,大发雷霆可能会引起孩子过度的反应。纠正孩子的做法尽量用简短的词或句子,太多的描述反而会使孩子迷惑不解。
(3)告诉孩子怎样做是对的
当你不允许孩子的某些行为时,仅仅说“不”是不够的,你需要清晰而明确地告诉他应该怎样去做才是最有效的阻止方法。例如:一位母亲告诉孩子,“这家商店里面有许多玻璃制品,很容易打碎,所以你要小心地走,还要管好自己的小手。”一个孩子听到妈妈说,“在院子里玩,不要到大街上去玩!”这样,他就会比听到妈妈说“不要走出大街”更能理解自己应该在哪里玩。
(4)积极的限制可以帮助孩子控制强烈的情绪。
当孩子发怒和出现破坏行为的时候,父母很可能首先会考虑消极的限制。例如,“不准那样对我说话!”“不许打人!”“不要乱扔东西!”事实上,父母采用一种积极的做法来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例如一位父亲可以告诉孩子,“当你生气的时候,可以把你的感觉告诉我,就说‘我在生气!’”
(4)根据孩子年龄的变化修改规矩
你必须懂得,有些限制是不用改变的,例如要求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的限制,对任何年龄的孩子(无论是8岁还是16岁),都是合理的。然而,其它一些限制,要随孩子年龄的成长作出相应的改变。例如,“呆在院子里玩耍”这条限制,在某一年龄阶段是十分合理的,但是在几年之后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孩子长大一点之后,可以离开院子,除了能在屋子前面骑自行车,还能探索周围的社区。对于父母来说,知道何时对限制做出改变并向孩子作出解释,是十分重要的。
(5)和孩子一起设立规矩
你可以邀请孩子对限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推进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和自控能力的发展。例如,一位母亲和她6岁的儿子一起讨论并确定了上床睡觉的时间。孩子要在晚上8点上床,但他可以在熄灯之前进行30分钟的阅读。这个决定既满足了孩子在上床睡觉时一种过渡的需要,又满足了父母设立合理的时间限制的需要。
(6)让孩子理解规矩的意义
如果孩子能够理解设立限制的原因,他们更可能与你合作。父母不应该只告诉孩子,“因为我说了算!”而应花点时间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这条限制是必要的。一位父亲可以指着电源插座告诉孩子,“不要去碰墙上的插座!否则你会受到伤害!”你还可以问问孩子:“天气寒冷的时候,你为什么要穿上大衣出门?”或者“如果我把你的玩具放在楼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这类问题鼓励孩子去思考自己行为的结果。如果孩子理解了为何限制是必需的,他们就更可能去接受这些限制。
父母锦囊
孩子需要哪些规矩?
(1)家庭生活方面的规矩,遵守生活制度。
对睡眠、饮食,大小便,盥洗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家庭生活的常规。
睡觉时要按时上床,按时起床,安静入睡,不要人陪伴吃饭时坐在固定的地方,不边走边玩边吃。不挑食等每天按时大便,不随地大小便。
吃东西前要洗手,早晚冼脸,不抬地上的东西吃学会自己能做的事要他自己学做。如穿鞋袜、搬椅子等,父母应在旁给予帮助和指导。
(2)要求孩子的活动要有规矩
孩子喜爱游戏,玩玩具,看图书,画图等活动,应提出明确的要求。
游戏时要在允许他活动的地方玩,不打扰别人,不能玩一些不安全的东西,如刀、电插头、火柴等。
玩具应有固定的地方放置,玩后要自己收拾好,看图书要爱护书。不撕坏,不用笔乱涂,画图要坐端正,不将纸、笔乱丢或放入嘴中等。从小还要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别看这些都是小事情,孩子从小有次序的做事,长大后就会有条理的工作。
(3)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懂规矩,
教育孩子讲文明礼貌、尊敬长辈、关心老人,与同伴友好相处,自己玩具愿拿出与同伴共玩,不抢别人的玩具,家中来了客人以礼接待,会招呼客人,向他问好,客人走时会说再见,出外做客,对人有礼貌,不随便翻人家的东西,大人谈话时不去插嘴、打扰大人的交谈。
会为家人或邻居做些小事情,如送报纸给邻居,拿拖鞋给爷爷等。孩子从小懂得这些规矩,长大就会礼貌待人,不妨碍别人,会关心人。
父母仅仅建立了一些家规还不行,应根据孩子喜欢模仿的特点,以自己的身教,树立好榜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并要不断地坚持不懈地去教育下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