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
情景一:
佳佳妈妈在公司惹了一肚子气,回到家见女儿和几个同学正在眉飞色舞地谈论电视节目,她心里的火一下子上来了,劈头盖脸就把女儿教训了一顿。孩子的同学见状,就一个个回家了。同学走后,妈妈见佳佳哭丧着脸,满脸的委屈,心里一疼,对女儿说:“以后把同学带回家不要说与功课无关的话,好了,做作业去吧。”
谁知妈妈话音一落,佳佳就哭了起来:“你怎么可以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骂我呢?我明天到学校他们会怎么说我?我还有脸面去学校吗?”
妈妈一听,更火了:“你说什么?我说你有错吗?难道我不能说你吗?说你几句又怎么了,我还是你妈妈吗?”
佳佳止住了哭,回答道:“我没说骂不行,可你为什么当着同学的面骂我呢?你要向我道歉,保证以后不再这样了。”
妈妈笑了笑,不再理睬女儿,忙自己的事去了。
第二天早上,佳佳妈妈一看时间到了女儿还没起床,刚要叫她,但一想到昨天的不愉快,就收住了口。她走到女儿的卧室里,一看桌上放着一篇《罢读》的作文,文中写道:“……我和同学们谈电视剧有什么不对?妈妈凭什么骂我?要知道我到学校里,同学肯定会说妈妈素质差,我真替妈妈难过……我一定要让妈妈向我道歉,不然我就罢读了……”佳佳妈妈看完后,没想到自己为一气之下,骂了女儿几句,女儿竟如此在意,忽然感觉是自己错了……
父母学堂
不少父母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需要保持自己的“形象”与“威信”,因此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比如:有些父母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冤枉了孩子,或误导了孩子,还给自己护短,不当回事儿。这就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家庭教育之大忌,次数多了,父母就会在孩子心目中失去威信,更不用说教育了。
实际上,父母如果从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缺点、过失,孩子就会产生“父母说的永远正确,但实际上老是出错”的观念,久而久之,对父母正确的教诲也会置之脑后。父母如果在做错事后总能郑重地向孩子认错、道歉,孩子就会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就会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尝到原谅别人的甜味。比如当孩子“闯祸”后一些父母由于一时冲动,往往会对孩子进行不恰当的、过重的批评或惩罚,事后又往往会后悔。这时,倘若父母能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补救自己的“过失”,就能引导孩子更好地发展。
人类就是在不断地犯错误并且不断地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取得进步的,所以,作为父母不妨坦陈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有一位母亲在教育孩子时,曾经多次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犯过的错误告诉孩子,并详细地分析主客观原因,尤其是分析自己的一些缺点在产生这种错误中所起的作用,其目的就是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再和她一样,以类似的个人“缺点”犯同样的“错误”。
因此,一些父母认为“向孩子认错、道歉会失面子,会失去权威”的担忧不仅是多余的,恰恰相反,父母学会向孩子“道歉”对教育子女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出现过失、错误时,理当采取明智之举,勇于向孩子“道歉”,这样定会让孩子笑逐颜开。同时,父母的行为也为孩子树立了榜样,当孩子有错误时也会主动承认错误、主动道歉。
教子坊
(1)勇于说“对不起”
其实,父母心里并不是没有歉意,只是不习惯明明白白地向孩子道歉。有位父亲一生气,打了7岁的女儿一巴掌,谁知道女儿没站稳,撞到了鱼缸上,“我知道是自己不对,以后好好对她吧。”
可是,年龄越小,越不容易理解父母“对自己好”其实是在道歉,只记得自己莫名其妙的受了委屈。而明确地道歉,不仅让孩子理解这件事错不在自己,而且更相信父母能给自己一个安全、公平的家。
(2)真诚地体会孩子的委屈
很多时候,单是“对不起”,还不足以让孩子接受歉意,重要的是体会他受伤和委屈的感受,由心而发,才能化解过失。很多家长会遭遇这样的状况,答应孩子早点回家陪他,但没赶得及,然后对他解释说,“对不起,我回来晚了,但是妈妈真的很忙。”这样的道歉,不是真正的道歉。
说完之后儿子虽然点点头去睡觉了,但还是能感觉到他不开心。后来她知道了问题在什么地方,“他本来就不高兴,还要让他去理解我很忙,这不太可能。”
那么,把道歉的方法改一改是什么样的?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在等我回来吧?对不起,妈妈这次没说话算数,让你难过了。”把“对不起”放后一点,去掉为自己解释的东西,道歉的效果就好多了。别人道歉时,是真心的感觉到我受了伤害,这一点,不仅是敏感的小孩子,我们自己也觉得很重要。
(3)真诚地等待孩子的原谅
除了生活中的小事情,有的父母会遇到“无从下手道歉”的时候,多半是因为长期积累的问题。钟女士和丈夫离婚的时候女儿还很小,之后她去国外做生意,女儿一直交给外婆照顾。每次回家,女儿都不怎么和她说话,感觉很生疏。到女儿17岁的那年,钟女士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向她道歉,因为这么多年没有在身边陪她。
钟女士的信写得非常诚恳,但是女儿的回信,只有一句话,“现在才说,已经晚了。”
对类似这种长期积累的问题,中山三院心理科钟智勇医生说,孩子和父母亲密感不够,一次道歉不成,这很正常,而体会孩子受到的伤害,在一些离异或单亲家庭里就更为重要。
所以,一次道歉不成,也不用灰心。多想想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孩子累积的委屈以及抗拒父母的感觉。这样的体会,对道歉和沟通都非常有益。
被称为“西班牙王国上空的一颗光辉灿烂的巨星”的拉蒙·依·卡哈的成长,就说明了这一点。卡哈小时候调皮得很,13岁时用所学的知识造了门“真”的大炮,把邻居家的孩子打伤了,闯了大祸,被罚款和拘留。当他从拘留所出来后,身为大学教授的父亲把这个“顽童”着实训斥了一顿,并责令他停止学业,学补鞋子。后来,父亲越来越觉得这样的处罚过于严厉,孩子闯了祸是要管教,但不能因噎废食。一年后,父亲上补鞋铺接回了卡哈,搂着孩子深情地说:“爸爸做得不对,向你道歉。我不该因为你闯了一次祸就中断你的学业。从现在起,你就在我身边学习吧,你会有出息的。”从此卡哈潜心学习骨骼学,终于成为举世瞩目的神经组织学家,并荣获了诺贝尔奖。
有一次,著名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因心烦出手打了还不懂事的小女儿,恰好被次子立雕看见了。立雕挺身而出,批评父亲不该打小妹,并且“大义凛然”地说:“你自己是搞民主运动的,天天讲民主,在家里怎么就动手打人呢?”闻一多一愣,沉思片刻后走到立雕面前,十分严肃地说:“我错了,不该打小妹,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管教我的,所以我也用这样的办法来对待你们。我现在知道这种方法是不对的,希望你们将来不要用这样的方法对待你们自己的孩子。”这样的道歉,无疑使父亲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
南京一位父亲在报上刊登了题为《给儿子的“道歉信”》的寻人启事:“看了昨天你给我的信,对我震动很大,反省自己,最近一段时间性格变得很暴躁,漠视了你的感受。在此,请接受我深深的歉意。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们像朋友一样说说心里话。看到这封信,就给我打电话,好吗?永远爱你、惦记你的父亲。”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儿子看到父亲这封“道歉信”后,肯定会为父亲的自责、反省、与儿子平等对话的勇气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