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
情景一:
王先生的女儿今年读初二,从小学4年级开始,父女之间就有协议:女儿可以在每次重要考试前提一个愿望,只要成绩能进班级前三名,这个愿望就能实现。这些年来,王先生给女儿买过不少名牌服饰,也带着她去许多地方旅游过,原因就是女儿的考试成绩达到了他的要求。“我觉得物质奖励对孩子学习很有帮助啊,只要她学习好,我花这点钱算什么呀。”
情景二:
今天学校要公布初三第一次模拟统考的成绩。阳阳一进门,爸爸就迫不及待地跟在后面问:“怎么样?考了多少分?”阳阳一边放书包,一边回过头来说:“爸,还可以,就是……”爸爸脸上的笑容一下子不见了,转身坐到沙发上,打断了儿子的话:“我不要‘就是’,我的要求是不能低于90分,你只要告诉我结果!”阳阳显得有些不安了,躲闪着爸爸的目光:“除了数学,都高于90分。就是数学题太难了,我考了81分……那也是我们班的前15名,我们班还有人不及格呢……”
爸爸火了:“就知道比下面的,没点儿上进心!你们班有没有考90分以上的?”看到儿子轻轻地点了点头,他的声音更是提高了几分:“别人能考90分,你怎么就不能?题太难,别人怎么不觉得难?看来,还是你不努力!告诉你多少回了,要想考上重点高中,就必须得用功,知道吗?每门功课都不能低于90分,平均95分以上,是你最后的目标,你给我记住了!”
阳阳小声嘟囔着:“不是我说数学难,老师也这么说。我怎么不努力了,连老师都说我进步了……”
爸爸根本不听他的解释:“你还狡辩!”爸爸“噌”地一下站起来,一巴掌抡在儿子的肩膀上:“我告诉你,我不管题目难不难,也不管老师说没说你进步了,我要看到成绩!就你这也叫进步?差远了!要是考不上重点高中,以后就考不上好大学,那你也就没有什么前途了,知道吗?这个星期六、星期日哪儿都不许去,在家把模拟统考的题目重新做一遍。”
自从被打以后,阳阳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他心想:反正在爸爸的心目中我已经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了,不如干脆就不学了。于是他的成绩越来越糟糕了。
父母学堂
分数是对孩子学习情况的一个检验,是老师、家长和孩子自己反馈信息的一个渠道、一种手段,只是测评孩子学业的一个参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用来评判孩子的一切。但在考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分数高低决定着孩子的升级、升学、就业的现实状态下,分数变成目的,变成了孩子、家长、老师追逐的唯一目标。
过于看重分数的不良后果:
(1)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有的孩子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担心考不好。越害怕越容易出错,也就越考不好。而父母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一味地在考前给孩子施加压力,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恶性循环,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2)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小学里的孩子都是天真纯洁的,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即使学习差的孩子的内心深处也有考第一的愿望。其实,一些平时成绩相当不错的孩子,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考高分。即使是平常学得很好的功课,如果发挥不佳或者因为某种因素,也可能会考得一塌糊涂。这时如果父母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不问青红皂白,轻则辱骂一番,重则打一通,会使孩子感到委屈,自尊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会使孩子自暴自弃,造成孩子厌学。
(3)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健康
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不知道父母注重分数是让他好好学习,出发点是好的,他只知道自己没有考高分,会被爸爸妈妈训骂;而得了高分,则会受到父母的表扬和奖励。他也不会觉得父母是爱他,而是容易认为父母喜欢他的高分。这就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对立。
教子坊
(1)重视学习本身而非分数
作为父母,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更应该看孩子实际的学习效果。进行精神鼓励;对于孩子成绩的好与坏,不要喜形于色、盲目乐观,也不要怒不可遏、讽刺挖苦。要切实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帮助他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现状,分析形成原因,以利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信心。孩子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这些都需要父母配合老师对孩子加以积极的引导。
(2)认识到差异的存在
每个孩子由于智力的因素,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以及自身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理解能力等的不同,学习成绩总会有差异。父母要做的是认真了解情况,听听孩子的解释,不能武断地得出孩子学习不努力、不用功的结论。要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一起分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掌握适合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制订适当的目标。
(3)多给予宽容和鼓励
每个孩子都有不足之处,更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考第一名,总有孩子会落在后面。当孩子在考试中没有得到预期的好成绩时,他已经非常难过了。这时候,父母更不要刺激孩子,而要拿出自己的宽容和安慰,一定不要在孩子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同时也要不忘对孩子说“下次努力”,使孩子把目光转向下一次机会。
即使孩子有厌学情绪,成绩非常糟糕,父母也要忍住一时气愤,调整好心态,给孩子最大的宽容和鼓励,想办法使孩子的目光转向他的长处,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只要有了自信,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对学习感兴趣,在父母的宽容中找到安慰和继续努力的力量。
(4)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作为父母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教育孩子怎么做人,发展孩子的个性,关心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关注他们的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的发展以及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可过分看重分数,要重视孩子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以利于孩子全面成长。父母应通过对孩子的教育,发掘孩子所蕴藏的潜能,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真正能在社会上获得很好发展机会的人才,都是具备很好的创新能力的人。
家长对孩子分数认识的误区
(1)片面夸大分数的功能,以分数高低为判断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
分数从形式上看简单直观,一目了然。家长看到孩子考试分数比前次考试高了,就喜上眉梢,认为孩子学习下功夫了,成绩进步了,进一步推论孩子懂事了,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肯定优秀。于是乎各种奖励接踵而来。更有甚者,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缺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之,若分数下降了,就认为“不争气”、“没出息”,枉费了老师、家长的一片苦心,进而推论出孩子“太笨”、“没有希望”,甚至认为孩子分数既然不高,那么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肯定表现不好。因此在批评帮助时容易失去耐心,甚至恶语相讥,拳脚相加,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将孩子的考试分数作为在单位同事、亲戚朋友面前“露脸”、“争面子”的重要内容。若孩子得了高分,就感到光彩,有面子,很自豪。若分数不如人,则觉得脸上无光,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教育好,出门矮人半截。
这些行为,均不考虑分数的多重功能,迫使孩子以获取高分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忽视思想品质、性格修养、身体素质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无疑会形成对孩子学习的负面压力,导致有的孩子在获取高分无望的情况下,采取作弊涂改分数等不正当行为欺骗家长。这样不但不能促进学习,反而影响孩子思想品质的健康发展。
(2)机械地、片面地分析分数,从而得出错误结论
产生这一误区的原因是有些家长不完全了解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分数的高低,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既得分数的信度与效度。有的家长,机械比较同一门学科前后几次考试的得分多少,以此来判断孩子此门学科的学习好坏。也有家长机械比较同一次考试中几门学科分数的高低,以图发现孩子学习上的弱点。有许多家长在学期初规定孩子期中和期末考试必须达到的分数,作为本学期学习的“硬指标”,要求孩子完成。
不能正确分析分数,会被表面现象迷惑,最终将使家长、孩子都被误导而进入学习的误区。仅因某次分数的下降就否认孩子学习的进步,会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而仅依据某次分数的表面分析来指导孩子学习时间与精力的分配,无疑会使孩子忽视真正的困难,得不到真正的帮助,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等到问题暴露时,很可能良机已失,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