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究竟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不是一个花环套着一个花环、一个成绩加上一个成绩地成长起来的,这只是我们的美好愿望。其实我们的孩子,可以说包括所有比较优秀的孩子,他们往往是按照犯一个错误——认识一个错误——改正一个错误的规律成长起来的。
情景一:
程程上一年级,做完作业闲得没事,就用毛笔在墙上画画。爸妈回来看到整个墙都画花了,程程做好了挨打的准备,可爸妈没有责备他,只是让他把墙上的画擦干净。程程又刮又擦整整干了半个多小时,体验劳动的艰辛,也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
情景二:
镜头一:“你怎么这么不小心!瞧你弄的这一地的牛奶,多可惜。把手伸出来!”啪啪啪……“呜呜呜……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自己拿牛奶!”
镜头二:“牛奶是谁打翻的?快告诉妈妈?说实话妈妈不打你。”
父母必知
人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动物,人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试验错误的过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一种惧怕错误的观念在我们的家长心中生了根——不能允许孩子哪怕犯一点点错,一出错就非打即骂。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的话我们说了都几千年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失败怎么能有成功呢?正确与错误也是这样,它们就像孪生兄弟一样,没有错误也就没有成功。错误是有价值的,家庭应该是一个允许孩子犯错误的地方。考察那些成功者的经历,差不多都是在大量的失败、错误当中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即使这样,那些所谓的成功者随时都会面临出错,甚至失败的可能。一个人,只要他活在世上,永远都有出错的可能。可惜人们早都忘记这个道理了。许多家长以为孩子的大脑就像电脑一样,出现的错误不及时处理就会越积越多,所以当孩子一旦犯了错误的时候,成人总是想让他们刻骨铭心,永不再犯,甚至在孩子出错之前就加以提醒,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失去了认识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成长机会。
大人也会常常出错,为什么要求孩子绝对正确呢?人的优点总是伴随着缺点的克服而生长出来的,一个缺点也没有的人是平庸的。
不允许孩子出错,结果就是孩子也就只能尽力不出错了。为了不致出错,他们只好收敛幻想,自我绑束,缩手缩脚。成人在禁止孩子出错的同时,也使孩子失去了通向正确、通向成功的机会。当孩子一旦形成这样的人格,父母就不愿意了,就会说,你看你看,你怎么一点想象力都没有?一点探索精神都没有?为什么胆子这么小?父母不去反思自身,却毫无道理地责怪孩子。他们费了好大劲把孩子终于折磨成了胆小如鼠的人,现在,为了让他们胆大,又开始新一轮折磨。
关于错误,还有一个儿童心理成长机制与成人对错误的看法是否正确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成人认为的错误在孩子的精神成长机制中是不是也是错误?有时候,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对孩子来说是成长中的一种形态。孩子不是一个没有长大的人,而是一个内在机制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人。即便孩子真的错了,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先剥夺他“错”的机会,而让他亲身感觉到自己的错误,这要比你直接告诉他不能这样做效果要好。当然,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们可以告诉他哪是正确哪是错误,给孩子建立一个关于正确和错误的概念。
孩子的心智需要用“错误”作为养料来促进成长,他们只有在“错误”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确”。这就像粮食是人吃的,但它的生长非得靠粪便给养一样。
孩子的教育,重要的不在于得出正确的结果,而在于走向正确的那个过程。这个过程最有价值,也最能使人幸福。
教子坊(名人篇)
(1)把错误当作教育资源
让错误成为最好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小错误。让孩子在错误中去发现,去思考,去实践,收获了乐趣、创造力、自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位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在回答记者的提问:为何拥有用之不竭的创造力时,他回顾了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
小时候有一次从冰箱里拿牛奶时,他不小心把牛奶拿脱手了,牛奶洒了一地。正当他不知所措时,闻声赶来的妈妈惊呼道:“罗伯特!我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多牛奶洒在地上,真是太有趣了。在把牛奶清理干净之前,你想玩一会牛奶吗?”
孩子兴致勃勃地玩起了牛奶。变着花样的玩完之后,妈妈又说:“牛奶是你打翻的,理应由你清理干净。你选择合适的工具把地上的牛奶清理干净。”他选择了海绵,不一会就和妈妈一起把地上的牛奶清理干净了。
这位科学家又继续讲道:“妈妈把我叫到院子里,对我说‘看来你的小手还没有掌握拿住大瓶子的方法,你用这个大瓶子接满水,自己在院子里练一练,看看你有没有办法把它拿起来,而且不让它掉下去。’”通过反复练习,他终于找到了拿稳瓶子的方法,那就是牢牢地握住瓶颈那个部位。
正如这位科学家所说,就是从那一刻起,他知道他不必害怕犯任何错误。相反的,他明白了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良机。科学实验也是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位充满智慧的母亲,给孩子心里埋下了无穷的宝藏,那就是这位著名科学家所拥有的用之不竭的创造力和面对错误的勇气。
(2)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
列宁小时候有一次把别人刚刚送给姐姐的尺子折断了,他马上把这事告诉姐姐,并表演了他是怎样在膝盖上把尺子折断的。姐姐非常生气,可是妈妈却提醒她要看最本质的东西。这件事就这样了结了。
还有一次是舅妈家的一只长颈玻璃瓶被打碎了,母亲已经猜到是八岁的列宁干的,使她伤心的是儿子没有承认这一点。舅妈问:“是谁打碎了玻璃瓶?”所有的孩子都齐声喊道:“不是我!”列宁也跟着喊“不是我”。这样一来,事情就复杂了:要么承认打碎了玻璃瓶,要么承认说谎话。
最简单的办法是揭穿谎话并给以处分,但是母亲没有这样做。
在她看来,重要的是儿子是不是意识到自己的过失,是否为自己的不诚实感到难为情,她希望帮助儿子激活自己的良知。母亲耐心地等待着,悄悄地察看儿子的动静。凭着母性的辨别力,她觉察到儿子在受良心的谴责。
终于有一天临睡之前,她走到儿子面前对他表示爱抚时,儿子突然大哭起来:“我骗了舅妈,说玻璃瓶不是我打碎的。可它是我打碎的!”
这时,母亲笑了,她感到高兴的是,在儿子身上发生的精神搏斗中,诚实的因素取得了胜利。母亲和蔼地对列宁说:“我原谅你了!”
(3)欣赏孩子的错误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没有批评他,却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接过了糖果。
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王友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听到这里,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王友:“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待王友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完了吧。”
请你记住,在每一步成长的路上,儿童的面前可能会展现出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使他们入了迷,占据了他的全身心,它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就这样,儿童沉浸在童年的这种平稳的、缓慢的但又不可阻挡的河流里,他会忘记了他今天家庭作业还没有做,而这一点又是毫不足气的事。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