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就是没有时间做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情景一:
每次家里有生人来,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情景二:
琪琪已经四岁了,经常吵着要别人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她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妈妈写东西她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手中的笔等等,经常让父母很恼火。
父母必知
害羞、缠人、恐惧、不合群、重复是常见的儿童依赖心理的表现。依赖性这一不良表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发展下去危害很大,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是依赖性较强的人性格柔弱,缺乏自主型。遇事不能独立思考,没有主见,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都要别人为他拿主意。另一种是依赖性较强的人缺乏自信。生活中总是感到事事不如别人,对周围的事物颇为敏感,甚至可能由于某些微不足道的羞辱而成为自卑的人。
造成儿童过分依赖父母行为的原因,主要是家长的教养方法不正确,如对孩子过分保护,事事包办代替,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等。
产生依赖性的原因:
(1)包办代替
孩子处于过分爱护的包围之中,往往容易产生依赖心理。有些家长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前的一切都为孩子安排好。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形成幼儿对家长的依赖性,阻碍幼儿自立性的发展。家长应从孩子1岁后就开始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2)不适当的满足
一些孩子利用依赖性作为一种表现自己价值或者引起别人注意的手段。“妈妈帮我一下,我看不懂这本书。”他们的请求远远高于他们实际需要的帮助。当父母屈服于孩子的哀求,或担心孩子玩的时间太长而耽误了学习,于是满足孩子要求陪着他做作业时,你可能会铸成大错,导致孩子依赖性的产生。
(3)干涉太多
要让幼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培养起幼儿的自立性。干涉太多,会使幼儿产生对父母的反感,也可能使幼儿形成懦弱的性格。
(4)模棱两可的语言
在幼儿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还不强时,父母要用清楚、直截了当的语言给幼儿明确的指示,尽量让孩子明白如何做。含糊不清、笼统会使孩子感到无从下手,拿不定主意。
教子坊
(1)给孩子自我决策和选择的权利
创造机会,鼓励孩子下决心。一个人在作出一个决定之前,需要考虑利弊得失后,再做出最佳选择。家长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充分自主的机会,让孩子凭自己的思考、能力去决定做什么事,如何做。父母应从小鼓励孩子自己选择活动,如自己决定玩什么游戏,自己决定穿哪件衣服。
(2)满足孩子合理要求
要满足儿童对父母基本的依赖需要,就要给儿童充分的关心和爱抚,使他在心理上有安全感。
对儿童提出的要求,要给予及时、亲切的反应。不要无缘无故地拖延答复,或是既不肯定又不否定,模棱两可,更不要态度粗暴地加以拒绝。对儿童不合理的或无法办到的要求,要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说明拒绝的理由。
(3)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的特点是好奇好动的,一般都愿意参加一些活动。家长要尽早让孩子练习一些基本生活技能,如穿衣、穿鞋、擦桌子,独立完成简单的委托任务。凡是孩子能够做到的,父母尽量不插手,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尝试,发现自己的能力。孩子感觉自己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就会果断地去做。开始,他们会出一些问题,但经过几次锻炼,他们会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一位奶奶训练她的小学一年级的小孙女自己收拾书包上学。有一天,她忙得忘带水瓶了,结果渴了一天,“借”了点同学的水喝。第二天,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灌水瓶,装进书包里,以后就不忘了。教育理论上称它为“自然后果教育法”,非常有效。
(4)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
对于较难做的事,成人应同孩子一起去做,并给予适当帮助,教孩子逐步学会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巧。孩子有了成功的经验,就会增强自信,做事果断。正确评价孩子做的事。对孩子要求不要过高,要多鼓励、少批评。对竭尽全力也没做好的事,成人要给予理解,告诉孩子:“没关系,以后再慢慢努力。爸爸小时候也常常这样。”成人正确的评价,可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下次做事,他会再一次鼓起勇气去拿定主意。
(5)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
当儿童表现出独立行为时,要及时给予表扬,给儿童较多的自由活动时间,鼓励儿童多和小伙伴在一起游玩。如:上学前的“清晨大战”几乎家家发生,为了赶时间父母催得浑身冒火,“快起床、快穿衣服、快吃饭”,孩子被逼的心慌意乱、情绪低落,这还不算,他们还丧失了所有的主动性。反过来教孩子自己使用闹钟主动起床(当然也学会了辨别长短针,学会了认时间),在前一天自己拨好闹钟,孩子就拥有了精神和行为上的主动性。睡眠不足,他会体会到早上爬不起来的难过滋味,起得太晚赶不上时间,他会体会到迟到的尴尬,自然而然就会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成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孩子。更为重要的是这孩子开始拥有了可贵的主动性。
(6)帮助孩子克服羞怯心理
幼儿的羞怯表现为行为拘谨迟疑,沉默寡言,顾虑重重。有些幼儿在面对许多陌生人,或是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容易出现羞怯感。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种心理上的不协调,如果不尽快使其消失,就会影响他的健康成长。
父母要深入了解不同幼儿的心理特征,对不同幼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并给予鼓励。一些本来很活泼的孩子,由于来到陌生的环境和陌生人之中产生了羞怯感,只是一种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的暂时现象,成人应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教他一些具体的处理办法。如果是幼儿因缺乏自信心而造成的羞怯,父母就要善于发现并针对他的长处经常加以鼓励。对因生理上有明显缺陷而产生顾虑的孩子,父母应更多地给他一些爱,要多指出他的优点,使他感觉到大家对他的关心以及对他劳动的尊重。
教子锦囊
鼓励孩子独立的六个技巧
1.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今天穿灰裤子还是红裤子?”
2.尊重孩子的努力
“瓶子不容易打开。有时候,用勺子翘开一边可能会有用”
3.不问太多问题
“回来了!”
4.别急着告诉他们答案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5.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我觉得可以去问问水族店老板。”
6.不要放弃希望
“你想试试主角,这会是个不错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