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尚未统一,同时又是欧洲最繁荣的地区,觊觎其巨大财富的法国、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等大国为此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战,史称“意大利战争”。
那不勒斯:
又译那波利、拿坡里,是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坎帕尼亚大区以及那不勒斯省的首府,是仅次于米兰和罗马的意大利第三大都会区。
米兰公国:
中世纪时期意大利北部以米兰为首府的封建公国。1447年宣布为共和国。
威尼斯共和国:
威尼斯共和国,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人的城邦,以威尼斯为中心。存在于9~18世纪(1797年)。法王查理八世1494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借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一世去世之机,宣布继承其王位,于当年8月底率军2.5万,火炮136门,入侵意大利,次年2月兵不血刃占领那不勒斯。法军的掠夺和暴行以及增收新税激起了意大利人民的愤慨。意大利各国首脑害怕法国势力的加强和发生全民起义,于是在1495年3月建立“神圣同盟”以图驱逐法军。“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也加入同盟。查理八世急忙从那不勒斯北上,却于7月在福尔诺沃遭“神圣同盟”军队包围,法军战败。查理八世直到10月才得以突向北方,但军队主力得以保存。查理八世的继承者路易十二不甘心法国退出意大利,于1499年远征米兰公国,并于次年相继占领米兰和伦巴第。1500年,法西两国勾结占领了那不勒斯。但1503年春,法西两国因分赃不均爆发战争。1503年12月的加里利亚诺河畔一战,西军获胜,法军被迫放弃那不勒斯王国,使其沦为西班牙领地。
意大利战争之前亚平宁
半岛上的割据局面1508年12月,由于威尼斯共和国借驱逐法国之机大肆扩张领土,所有反威尼斯的势力联合起来建立了“康布雷同盟”,共同对威尼斯作战。同年春,法国出兵威尼斯,占领它在伦巴第的领地,并于5月在阿尼亚代洛一战击败威尼斯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然而法国势力在意大利西北部的壮大引起反法力量的重新组合。1511年10月,威尼斯、罗马教皇、西班牙、英国和瑞士组成“神圣同盟”,共同对法作战。1512年,法军在拉韦纳击溃西班牙军队。但是,由于政治形势的逆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法军召回德国雇佣兵、瑞士雇佣兵投向威尼斯,法军被迫退却,并于1512年底放弃伦巴第。但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继位后,又大举侵略意大利。1517年,法、西和“神圣罗马帝国”缔结《康布雷条约》,肯定了法国在意大利的既得利益和优势地位。然而,争霸战争不会就此结束。
1519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即查理五世)后,力图把法军赶出意大利,他得到了英国、罗马教皇、曼图亚和佛罗伦萨等国的支持,而威尼斯则是法国的同盟军。1521年战争爆发,战争初期,西班牙获胜,夺取米兰和图尔内。1525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再次占领米兰,后在帕维亚围战役中被西班牙的长矛火绳枪混合方阵击败并被俘。1526年,弗朗索瓦一世回国后立即加入罗马教皇在英国支持下建立的旨在使意大利摆脱西班牙桎梏的“科尼亚克同盟”,战争再度爆发,双方各有胜负。1529年,法国在不利形势面前被迫与查理五世签订和约并放弃对意大利的主权要求。7年过后,弗朗索瓦一世再次挑起战争,占领了皮埃蒙特和萨伏依。1538年,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签订为期10年的停战协定。但法国使者在米兰被杀一事引发了1542~1544年的战争。法国同丹麦、瑞典、奥斯曼帝国结盟,查理五世与英国结盟。法军先后占领威尼斯和马里尼亚诺,但查理五世却攻入法国境内。双方于1544年签订《克雷普和约》。1551年再度爆发意大利战争。交战双方互有胜负,谁也不占明显优势。1559年4月,法西缔结《卡托—康布雷西和约》,正式结束了法国对意大利的争夺,西班牙在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和撒丁的统治得以巩固,意大利的分裂局面依然继续。
意大利战争是一场法、西霸权争夺战,先后经历了几代国王,持续65年之久。它促进了法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经济调整。铸炮业、造船业、印刷业、采矿业等日益兴旺,度量衡得到统一,税收制度得以建立,最庞大而有效的官僚机构在法国形成。发端于路易十一时代的法国专制君主制经受住了长期战争的考验,这从客观上有利于法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长期的战争使意大利更加分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到17世纪,意大利的经济特别是手工工业进一步衰落。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也随之日趋枯萎。
在战争期间,经过改进的火器(火枪和轮式炮架青铜火炮)首次得到广泛使用,炮兵首次参加野战和堡垒、设防城镇的攻防战斗。这场战争也表明,雇佣军是不可靠的,政治形势决定战略形势,而军事行动不能对战争结局产生本质的影响。这就是意大利战争的军事意义。
达芬奇的保护者——弗朗索瓦一世
弗朗索瓦·德·瓦卢瓦,“中世纪的最后一位郡主”,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位法国国王。1494年9月12日,他出生在了夏朗的大区的科尼亚克。
法王弗朗索瓦一世1515年,弗朗索瓦成为法国国王,他的加冕地点正如中世纪的诸多法国君主一样,选在了兰斯大教堂,然而这却是最后一次中世纪加冕礼,当时的人们只知道新国王带来了王室的新姓氏:昂古莱姆,而不知道他同时也给法国带来了一番新气象。
从狭义上讲,中世纪指的是欧洲进入封建社会(476年)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14世纪),但每个国家的中世纪是不同的,因为文艺复兴在每个国家兴起的时间是不同的。在法国,弗朗索瓦一世之前的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一时代,法国在欧洲的意义还仅限于军事和政治,到弗朗索瓦一世时期,法国才开始了文化和艺术上的萌芽,因此,他被视为衔接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君主。
年轻的国王对待意大利的政策最早流露出他的与众不同。弗朗索瓦不仅把意大利当作武力征服的对象和领土的来源,同时也认为那里是洋溢着文艺复兴气息的乐土。意大利战争爆发的那年,正是弗朗索瓦出生的那年。因此,年轻的国王可说是伴着意大利的硝烟和炮声成长的。21年来,他受的“正统”教育毫不容情地强迫他将意大利视为一块鲜血淋漓的肥肉,然而他却宁愿将它视为一餐香气四溢的嫩炙。
国王不仅公开称赞意大利的艺术,而且把这种活力带进了保守的宫廷。他的启蒙教育是由一个庞大的教师团完成的,他们中没有多少真正了解文艺复兴的智慧,但德斯莫拉是个例外。这个国王青年时期的拉丁文教师,在学生心中种下了文艺复兴的幼苗。国王的母亲,萨伏伊的路易丝也是一个文艺复兴爱好者。或者应该这样说,弗朗索瓦没有生为一个国王之子(他的父亲是昂古莱姆的查理)是一种幸运,因为他有了更多机会去接触一种影响他终生的思想。
法兰西斯和查理五世
1540年1月进入巴黎他很年轻,但已经体现出一种包容一切的精神。一方面他交好罗马教廷,另一方面他又大方地为被罗马迫害的艺术家们提供避难所,他甚至与异教徒重新修好。年轻的国王鼓励艺术家在法国定居,并给予他们保护。遭受罗马迫害的艺术先驱达·芬奇晚年生活在法国,他在安伯瓦兹生活了三年。1519年,67岁的达·芬奇去世。根据传说,这位“文艺复兴的精神领袖”死在了弗朗索瓦一世的怀里。国王热衷于收集艺术品,他从意大利买来达·芬奇、切利尼、罗索、提香、拉斐尔的名画,还有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品。在此之前,法兰西甚至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艺术品,今天在卢浮宫收藏的珍品,实际上是弗朗索瓦一世时代才开始收集的。
另一方面,弗朗索瓦的“人文主义”毕竟是有限的。他仍然保留着中世纪的传统,他尚武并且和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奥地利和土耳其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纷争。西班牙国王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是他终生的敌人。他们之间的宿怨始于1514年。当弗朗索瓦击败查理成为勃艮第的克洛德的未婚夫时,他们开始了一生无止的斗争。1519年,国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在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死后,他提出要和查理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然而这个举动违反了查理四世皇帝所颁发的《金玺诏书》,最终法国国王不敌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终于把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