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那种让自己满意的人,应该注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多说“是”,让自己的系统更加开放一些,让自己的那些“原则”有一些弹性,并非僵化不能动摇。不仅仅要尝试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也要尝试去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虽然志明可以选择自己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但这应该只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回避。另外就是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别人为什么那样做、为什么那样想一定有他的道理,并非自己所认定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尝试去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
如果你属于让别人满意的人,那么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则要多说“不”,让自己的系统更加有原则一些。原则就是做事的规则,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按照怎样的方式做,这些都是原则问题。林建的处事“原则”就是宁愿自己吃亏,也要让所有人都满意。换句话说,林建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这样做并不意味着自私,要知道,保护自己不等于自私,敢于说“不”也并不一定会失去朋友。
相反,有原则的人才能够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拒绝:拒而不绝不伤和气
应酬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时候你需要满足别人的要求,而有的时候,却要拒绝别人的要求。当然,这两者其实并不存在矛盾,因为它们都是在必要的条件下必须做的,都是应酬的一部分,所以说,拒绝也是交际中的必修课。
判断人社交中的心理成熟度,要看你能否自如地对别人说“不”,能否主动要求别人帮助自己,能否承受别人的拒绝。能够说“不”和能够接受被拒绝,都是需要自信和勇气的。
不会拒绝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被拒敏感”。这样的人其人际关系看起来挺好,他总是热心助人,口碑好,别人喜欢找他“麻烦”,可内心苦水只有自己吞。这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社交焦虑。
讨好别人有双重含义:一是功利性的,即通过主动讨好别人而达到自己某种目的;二是防御性的,通过讨好别人而达成情感联盟,避免树立攻击对象,为自己取得宽松的生存环境。所以,讨好别人有着它的积极作用。过分“讨好”又会给人带来无穷烦恼。害怕说“不”的心理,是一种以自己主观为蓝本来看别人的心理投射。因为说“不”未必就能伤害到别人,本质上是自己内心受不了被人拒绝,所以认为(外投射)别人受不了拒绝而不敢拒绝别人。怕说“不”的内心情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被拒创伤
怕说“不”的人,在他过去的经历和人际环境中,一定存在太多“不许你”。在“不许你”氛围下,人的思维和思想被制约,难有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人的所作所为无形中被一种势力控制着,总是听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会……”的指引,脑海容纳了与“不”相关的内容。为达到“不”之要求和避免违犯“不”的惩罚,一个人的个性里会渐渐形成对“不”的高度敏感。他不得不服从权威,又厌恶和敌视权威的“不许你”。他心里体验着“是也不是,不是也不是”的种种焦虑。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响下,害怕被拒绝的原始创伤。
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过重的自尊来自东方哲学熏染,造成了中国人高度重视做人的“礼仪、节气”,高度重视人的“脸面”,这些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心理。而现代社会仍然很讲究“面子工程”。可以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是很多人的集体无意识情结。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是他人眼中的“我”,即你做任何事情都要顾忌面子、做得体面,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你脊梁骨,你得顾忌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是文化所形成的人际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人的自尊需要。
耻感文化形成了束缚人内心的枷锁,有些人由于个性懦弱、内心自卑而在一个讲究面子的文化环境里很不自由,备受人际焦虑折磨。这种人是活在别人的印象中,其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评价上的,其个性决定了他在人际交往时,会高度关注他人的行为反应,包括他人的需求。如果他在意了别人和满足了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好的态度和好的评价,自己就会感觉被重视,觉得自己做得很对,很有成就感!
这种自我肯定来源于别人肯定的人,是无法在他人面前给予否定的,即害怕说出“不”的。因为对别人否定,就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这会断绝看清自己是谁的被肯定来源(给自己评价的客体)。所以,他在对别人有求必应的“讨好”中,充分感到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由于“讨好”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他必然会逐渐感觉是在为别人而活,会逐渐产生拒绝别人的愿望,但他欲拒不能。因为他内心的弱小与不安全感,使他无力承受“万一被拒绝”的后果。他潜意识的“讨好”欲望,使他还不愿丧失他人的好评和好感,唯有“讨好”能感觉自己是好人,也唯有实现“讨好”才能免除他社交中的焦虑。当然,他的心理现实是,要么顾了自尊(面子)委屈了内心自由,要么顾了内心自由而伤了面子(自尊)的矛盾冲突。但一般情况下,他宁愿内心忍辱也不愿丢失面子。
依赖与分离焦虑
人都有依赖性或依赖情结,只是依赖的对象、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人的依赖性与分离焦虑高度相关,即你对某人某物过度依赖,必然伴有恐失去他(它)的焦虑。害怕说“不”的心结之一,是人的依赖性和分离焦虑。这份焦虑不仅指母婴分离的原始焦虑,还指人进入社会化后对仿效者的依赖与分离焦虑。
因为在一个人的意识成长中,是很需要重要关系人物予以他人格方面的精神关注与肯定的。如果他没有获得足够认可,在他心里会埋下被忽视的自卑,会产生寻求重视的渴望。所以,现实中害怕说“不”的心理实质,是害怕否认和被否认,是一种内心依赖他人认同和害怕他人不接纳自己的分离焦虑,是用“有求必应”的讨好行为而实现受重视、被接纳的心理需要,同时也能回避被否定的焦虑。
凡事都要淡定
《黄帝内经》中说,人有七情六欲,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可见,情绪反应是人们正常行为的一方面,很少有人生来就能控制情绪。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学着去适应,尽量别让自己陷入冲动鲁莽、简单轻率的被动局面。
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当某一件事惹你恼火时,生气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任其随意发作,害处可能更多。
首先,情绪激动会使自己的思维混乱,口不择言,以致陷入某种尴尬的境地。其次,由于过于激动,会使人在“心不平,气不和”的状况下,说出一些过激的话,做出一些过激的事,事后追悔莫及。在人际交往中有哪些有效的“制怒”招法呢?下面介绍三种办法,请大家试用。
以静制动
当听到别人发表言论态度不友好时,千万不要马上动怒,先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以静制动。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矛盾激化,甚至引发一连串的不良后果。所以,以静制动的关键是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冷静理智地看待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对待不利于自己的议论,有道是谁人背后无人论,当你听到一些不指名道姓的闲言碎语时,你用置若罔闻、不动声色的招法去对付,是非常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