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低头就能抬头
一个人只有高瞻远瞩,拿得起、放得下,能屈能伸,才能争到主动,才能处危机之变,面对困境或虚张声势,或以攻为守,或将计就计……总之,做人不能忘记给自己一个台阶,要知道,但凡能够低头的人,都会抬头,就像弹簧一样。
无论一个人水平多高,能力多强,只有放下架子,别人才愿意接纳你。
“曲高和寡”固然是一种境界,但是这种情况必然会有一个副产品,那就是孤独。当一个人只是一味地彰显出特立独行的个性时,能够与之相配的人只会越来越少。锋芒不露,可以说是交际达人所必备的条件。只有学会放低姿态,藏住锋芒,才能让别人接近你,才能在无形中抬高自己的人脉价值。
自古以来,凡成功者都懂得放低姿态。
周文王弃王车陪姜太公钓鱼,后灭商建周成为开国君王;刘备三顾茅庐拜得诸葛亮为军师,促成三国鼎立。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如果没有文王及刘备的低姿态,又哪能求得日后的赫赫成绩,从而流芳百世?
从古至今,在人际交往里,那些低姿示众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而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低看别人的人必然会引火烧身,最终止步在孤立无援的困境里。
聪明的“交际达人”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与其在人群中凸显自己的“魅力”,不如让别人感觉自己有“魅力”。每个人都害怕被拒绝,这是人的天性。当别人觉得你“平易近人”时,也就自然地减少了别人对你的恐惧感,就会让你显得更有“亲和力”,从而使自己更受欢迎。
在纽约的一个既脏又乱的候车室里,靠门的座位上坐着一个满脸疲惫的老人,他走了很长的路,身上的尘土和鞋子上的污泥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老人等的列车来了,他不紧不慢地站起来,准备往检票口走。
就在这个时候,候车室外走来一个胖太太,她肥胖的身躯再加上一只很大的箱子,让她在整个候车室里非常的显眼。胖太太用力拉着箱子向前走,可是箱子太重了,她一边走一边喘着粗气。就在这时,她一眼就看到了前面不远的老人,老人布满尘土的衣着让胖太太以为他是退休的老工人。
“喂,老头,你给我把箱子搬上去,我给你小费。”胖太太冲着老人大喊。那个老人想都没想,接过箱子就和胖太太朝检票口走去。
老人和胖太太都上了车,火车开动了。胖太太安置好行李后抹了一把汗,庆幸地说:“多亏有你,不然我非误车不可。”老人礼貌地点了点头。胖太太掏出1美元递给了老人,老人微笑着接过。
就在这个时候,本次列车的列车长走了过来,对那个老人说:“洛克菲勒先生,你好。欢迎你乘坐本次列车,有什么需要请随时跟我说,不用客气。”
“谢谢,暂时没有,我刚刚做了3天的徒步旅行,现在只想休息,有什么需要的话我会告诉你的。”老人客气地回答。
“天哪,洛克菲勒,我没有听错吧?”胖太太出乎意料地叫了起来,她竟然让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先生给她提箱子,而且还给了他1美元的小费,她怎么能做出这种蠢事?胖太太赶紧向洛克菲勒道歉,并诚惶诚恐地请洛克菲勒把那1美元小费退给她,她觉得这种行为简直是一种对洛克菲勒先生的侮辱。
“你根本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要道歉呢?”洛克菲勒微笑着说,“我替你搬箱子是我付出的劳动,这1美元是我劳动所得,所以我收下了。”
当着在场所有人的面,洛克菲勒郑重地把那1美元放在了口袋里。听了洛克菲勒的话,胖太太如释重负,她向洛克菲勒歉意地点了点头。车上的人也对洛克菲勒发出“啧啧”的赞叹。洛克菲勒的平易近人为他赢得了车上所有人的尊重。
高高在上的石油大亨能够让普通的乘客接受他,可见他的为人处世多么低调平和。那些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真正大人物,往往都是像平凡人一样地生活。他们从来都是虚怀若谷的,不会因为自己腰缠万贯而盛气凌人,更不会像那些无知的暴发户一样,喋喋不休地向别人诉说自己是如何成功和发迹的,这是因为他们明白一个道理:低姿态才能够赢得人心。
在社交场合中,当你看起来与别人各方面都差不多时,对方会更加确定:你和他有共同点,你一定会理解他。这样,他也就更愿意与你接近。如果你恃才傲物,开口便语言凌厉,对某方面不如自己的人表现得不屑一顾,或者即使没有故意去炫耀自己,但对别人的所作所为和爱好漠然置之,那么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亲和力的人。
这样的待人接物,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对你敬而远之,最终孤立无援。
所以,要想让别人接受自己,最好先把自己的姿态降低。如果无法放下能力、水平、头衔等“身架”,那么终究会让我们的“身价”大落,以至于一事无成。只有降低自己的身价,才是使你的交际圈越来越广的制胜之路。
大事精明,小事糊涂
我们很多人总是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精明”,什么东家长西家短,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一遇大事则不知所措,其结果正如清代名臣左宗棠所言:“凡小事精明,必误大事。”做人之难,难在“难得糊涂”。
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能够与人不较真,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这些人有胸怀,有魄力,豁达而不拘小节,做事从大处着眼。他们从不斤斤计较,目光短浅,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因为他们需要腾出更多的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比与人计较更重要的事。
当然了,做人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有道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似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
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那家伙罪不容诛、无可救药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懂得适时变通,要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抓大放小,求大同,存小异,有度量,能容人。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与你为伍,才会左右逢源,诸事遂愿。可是凡事爱较真的人就是不能理解也无法明白这个道理。他们通常斤斤计较,认死理,过分挑剔,容不得人一丝一毫的错误。长此以往,周围的人都会躲得远远的,没有办法,他们只有关起门来,只剩“称孤道寡”一条路可走,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
还有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有是是非非,究竟该怎样处理呢?
答案是,大事与小事相对,精明与糊涂孪生。意思是说,对于大事应当精明,而对那些无关原则性的小事,则应该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怎样对待小事与大事,郑板桥有一句名言:“难得糊涂。”这句名言流传了几百年依旧为人们所乐道,自有其道理。其实,真精明与真糊涂两者间只有一步之遥。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一些人,好像天底下只有他最精明,别人都是些傻子,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事事计较,处处谋算,玩弄心机权术,结果,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人则是表面含含糊糊,小事糊里糊涂,可是心里却明镜一般透亮。他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遇到大事一点儿也不含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在精明与糊涂的问题上,前一种人是最可怕的,我们可能称之为“大愚若智”者。而小事不计较、不在乎、稀里糊涂的,大事却不含糊的人属于大智若愚者。
左宗棠这个人在为人处世中始终保持着清醒头脑。他认为,精明与糊涂是一对矛盾的字眼,人们又比较倾向于“精明”一词,这当然是再正常不过了,谁不首先考虑自己呢?但是有些时候,如果你把糊涂融入自己的做人之道中,或许就会游刃有余。
左宗棠的“凡小事精明,必误大事”的认识无疑是一种大智慧。与左宗棠“同乡布衣之交,共事日久,相知最真”的杨昌浚对左宗棠的一生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凡有利于国家之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见无不为,为无不力。”
也就是说,在国家大事上,左宗棠特别认真,从未糊涂过。另外,在教育子女这样事关耕读家风能否传延、左家门风能否光大的大问题上也从未糊涂过。而在一些小事上,左宗棠却很少去计较。比如,在他一生的交往中,胡雪岩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
如果真要是不分大事小事一概计较的话,胡雪岩的许多行为都是左宗棠所不能容的。但是,左宗棠从未去计较这些,而是只关注粮饷的筹集,别的一概不过问,从而既维持了自己与胡雪岩的朋友关系,又保证了部队的供给。
“小事精明必误大事”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只关注局部,忽视整体和全局。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这样也许尚无大的过失,但对一个领导者来说,必然贻害无穷,在相当的范围内造成巨大的损失。
我们还应看到,在小事上糊涂、在大事上认真这种道家的智慧,不但在社会生活中能让人从容处事,成就大业,而且在家庭生活中也是一副润滑剂。
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在家庭中是没有什么“真理”可言的。如果样样件件都要一是一,二是二,教条而死板,没有一点儿余地和灵活性,那么,这个家庭很可能要出现危机。反之,如果夫妻双方彼此在许多家庭琐事上都装点儿糊涂,不斤斤计较,再把握好度,这个家庭肯定温馨和睦,其乐融融。
总之,“糊涂”与“精明”的关系非常微妙,要分清场合用之。不能在办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时,糊涂为之,造成大失误;相反,对有些生活中的细碎事情,不必精明为之,不必斤斤计较,死缠不放,否则你就不会有朋友,不会得到更多的帮助。
正确看待吃亏
在交往中,很多人往往抱着一种怕吃亏的态度、怕上当的心态。然而,以这样的心态往往交不到真心的朋友,它虽然会一时地保护你,但是对你长期的人际交往是有害的,所以说,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人际交往中的吃亏现象。
一个人不慎落水,因为他不会游泳,所以拼命挣扎着喊“救命”。闻讯赶到的岸上人大声喊:“把你的手给我!”可是这个人就是不肯。眼看他就要被淹死了,岸上的人灵机一动,又喊:“给你我的手!”这个人马上把手伸了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怕“吃亏”者就像这个落水者一样,总是期望从别人那里获取什么,得到他人、上级和领导的赏识和重用,而自己付出却很少。其实,“得与失”是相互依存的,也是相对的,有时候别人得到并不意味着我们失去。在做人上敢于吃亏,是宽容大度、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象征。
如果一个人不懂吃亏,就不能完美地领悟人生;不懂吃亏,就不会有事业的壮丽辉煌;最重要的是,如果不掌握吃亏这门学问,很可能得不到一个朋友。
当然了,要学会吃亏,也不能盲目吃亏。
人际交往由三个部分组成:自己、他人和环境。通常情况下,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都需要考虑到这三方面的因素。比如,保护自己,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有两个人,一个叫志明,一个叫林建。
对志明来说,他很重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是忽略了他人和环境,有些懒散,只要自己过得舒服就可以了。他生活得自由自在,没有约束,很随性,也很幸福,和一堆臭味相投的人做朋友,交往起来也很舒服。他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自己满意就行,只要自己开心,其他都无所谓。
对林建来说,他很重视他人和外在的环境,过于在乎别人的感受和想法,但是却忽略了自己。该拒绝的时候不懂得拒绝,一味地做老好人,在生活中去讨好每一个人,认为“吃亏是福”,只要别人高兴,自己怎样无所谓。虽然别人“好”,但是他自己却过得很累,甚至有时候会吃力不讨好。
这是两种人际交往态度的选择,无论选择哪一种本身都没有错,只是各有利弊。
像志明这种让自己满意的人,有利的地方是自己过得很舒服,但很可能会让别人对他不满意或者感觉不舒服。他不喜欢给自己任何约束,或者是强迫自己与不喜欢的人交往,但是他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比如多样化的朋友。或许这些朋友跟自己并不志趣相投,但是在其他地方也许可以帮助到自己。
总的来说,志明在人际交往中原则性太强,处理人际关系的界限过于僵硬。他的人际交往圈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够开放,只有符合严格的条件,才与别人交往。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种想法,绝对不会在志明身上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志明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是一种消极的适应,他并没有努力去适应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人际关系,而是回避。
林建是另一个极端,这种始终追求让别人满意的人,有利的地方就是他不拒绝别人的要求,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比较容易讨好人,反正他谁也不得罪;弊端就是不仅自己很累,还没能照顾家庭,同时太没有原则性,单纯的“大锅饭”往往会吃力不讨好。
林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原则性太弱,处理人际关系没有界限。他的人际交往圈是一个过于开放的系统,没有界限,不管什么样的人,他都不会拒绝,都不得罪。他往往得戴着“假面具”生活,活得很累,而又丢失了自我,事后常常后悔不迭;但又因为难于摆脱这种无力拒绝的状态而自责、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