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到2005二年间,我写了大量的邮件。比之于现实社会里的人来说,网络里虚拟的符号和远方模糊的声音似乎更容易寄托我那些乌托邦式的幻想。比如说,你面对的人,是不确定年龄性别和社会身份的,也不会对你的现实生活造成影响和威胁,那你的倾诉就能得到更大的空间和更大的自由度,就会变得更其轻松和彻底。不是吗?
但是在06年的某一天,我终于决定停止了这个游戏。就在一夜之间,我用一分钟的思考形成了这个决定,并使得正在邮箱里高速形成的那些文字戛然而止。
这说明什么?代表什么?不得而知。回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每一阶段都包含着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尽管也知道生命是一个不间断的走向成熟的过程,后一阶段总是从前一阶段延展而来。我不断地否定着过去:过去的审美观、过去的思想高度、过去的感情、过去的人、过去写的东西……所以现在,经常会觉得空虚和迷惘:我好象什么都没有。尽管我这张生命的白纸上已蒙岁月之尘,甚或已涂画了些不如我意的色彩和线条,我还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
我不是那种特有生活目标,一心一意想要怎样、非得达到什么样的成就和高度的人。要说有所追求,那么我想我追求的始终只有两个字:自由。灵魂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身体的自由、时间空间的自由……虽然这些至高无上的自由,哪一种我也不曾完全得到。
我基本是个散漫的人。我厌恶一切的管制和约束,不喜欢严密无隙的逻辑和唯一注定的结果。中国的文化,向来是有很多反科学的唯心的东西在里头,它强调精神力量,人格力量,尊崇和信奉看不见的可以左右人们命运的神秘力量。这些都在长期的阅读中不知不觉的熏染了我的灵魂。读书越多,年龄越长,我实则是变得越发的散淡和疏简。我的灵魂分了两部分:一部分象屈原的《离骚》里形容的那样,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然后,驾龙而驱凤,往复翱翔于九天之上。因为“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以这个好整以暇、悠哉游哉,从绝高之处俯瞰众生的视角而言,历史、现实尽收眼底,社会、民生一目了然,在大背景之下,个体的生命显然是非常渺小的。这个生命中具体琐屑的悲欢忧乐更不值一哂。真没有什么是想不开、看不开的。这种心境,我想跟徐志摩《再别康桥》里“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才子情怀相比,当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但是另一半呢,还在跟这滚滚红尘,跟我自己摆脱不了的女性心理苦苦缠斗着,有时竟至厮打得天昏地暗。为一口饭、为一点蝇头小利狗苟蝇营,似乎已经不必。但是在貌似优裕的表相后面,难免又有失落和缺憾,有深深的迷失。活人,是活个心劲。而很多“境”何尝不也是由“心”而生。所以,“心”若失落,仍然是会影响到生命的质量。现在的感觉,茫茫红尘,似乎也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安放我这颗不安的心,所以总是在找。
网络中的我跟现实中的我相去无多,但是网络因距离等因素,往往能给人多点想象和完善对方的空间,或者在网友心中能略好过现实中的我,其实也不必刻意的去分得很清,其间的差别我想怎么也没有庄生和蝴蝶的差别为大。其实本是一物,只是在俗人的眼里看来有所差别罢了。
爱,在我曾经的岁月里当然也发生过,但是我的记性背书还不错,记这个,偏偏记不住。盖因我是不喜欢回头看的人。我喜欢一直往前走。我相信,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会看到路边不同的鲜花竟相开放来迎接我。凋谢的,败落的,永远的会是过去了。它就是再鲜活的开放一次,看它的人也不是我了。所以,我不会让过去的事情来左右我的情绪,也不会让过去我爱过的人来影响我今天的爱情。我宁愿以一种初恋的心态来爱,不管是爱我生命中遇到的优秀的谁。
不同的人,注定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这是不同的阅历和不同的智慧所决定的。有一则故事说,在茫茫旷野中,一群人遭了突如其来的暴雨。有的人就拚命的往前飞奔,有的人却仍以散步的姿势背着手在雨中好整以暇地漫步。人问之,则曰:“跑有何用?前面也下雨。”
对于有着这种心态的人,我是佩服的。虽然有人会觉得这太有点迂腐。我小的时候,有过多次野外遇雨的遭遇,总是跟着大家不由自主地飞跑。其实在野外,跑真的没用。等跑得筋疲力尽、跑到可以躲雨的地方,早浑身湿透、顺着裤管往下流水了。知其不可而为之,好象是人本能里的东西,觉得人活着,总要努力,不管有用没用。知其不可而不为,则是勘透了世情后的一种智慧了。
遗憾的是,生命一旦接近圆熟,就有了一点尾声的意思。好象生命,就是专门来印证什么的,及至印证的过程结束,人,也该打道回府了。
该回就回。不愿意回,也得回。不同的人虽然有着不同的生命历程,幸好这个结果倒是相同的。这恐怕就是“殊途同归”这个成语最有力的注脚。要是在这个过程中饱览了生命的秀色、玩味了沿途风景,那就算“不虚此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