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围画是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的复合体,有很强的地域民俗性,原平炕围最负有名气。1965年定襄宏道镇北社东村(旧属原平县)出土的一座元代墓葬,葬台四壁绘有宽尺余的彩色壁画,应当视为一种炕围画。炕围画主要由花边和空格子组成。绘制比较复杂,要经过涂围子、铺底色、绘图、施彩、罩漆等工序。花边有退色边、玉带边、竹草边、万字边、卷书边、福寿边、富贵叠不断边等图式。空格子有圆、方、菱、扇等形状。绘画的题材除山水、动物、翎毛、花卉外,神画传说故事、戏曲故事、占很大比重。盈尺画幅,内容却可古今天地。色彩艳丽、明快、和谐是炕围画着色的一大特点,是中国传统施色的典型表现,反映着浓重的农民色彩美学观。
忻州地区农民画是上世纪80年代登上大雅之堂的画种,代县、定襄的尤为着称。代县农民画家张俊已成为中外瞩目的名家。农民画题材多取于现实生活,以极度夸张、散点透视、大胆着色的手法,表现农民生活的各个侧面,有明显的意象性,在画坛引起了震动。近年兴起的布贴画,是农民画的一种,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
三、民间游艺竞技游艺、竞技民俗,大都表现为力量、智慧和技巧的角逐。它的最初形式,不但与生产劳动有关,而且和战争、宗教祭祀活动也有密切的关系。有些游艺、竞技民俗后来逐步变成传统的体育活动,以健身、益智的方法得到传承。在晋北民间盛行的游艺、竞技民俗大致有如下三种类型:
(一)摔跤,俗称“跌对”、“跌跤”。它不仅可强身健体,又是一种很好的自卫手段。摔跤的活动,在晋北尤以忻州、定襄、原平为最,素有“摔跤之乡”的美誉。
传说在元、明时,忻定盆地原有一个大湖,湖周水草丰茂,牛羊兴旺,人民以放牧为主,休息时自行跌对,用羊做赌注,获胜者,挠羊而归,被称为“挠羊汉”,备受人们的尊敬。到明末清初,挠羊跌对已在忻、定、原一带盛行,每逢年节、庙会都要举行挠羊比赛。届时,四方强手云集一起,争魁夺标,代代相传,遂演成习俗。
当地的摔跤比赛,跤手不穿跤衣,赤膊上阵,在对抗时,对手都无处抓拿。摔跤规定,一跤见胜负,跤手除脚板挨地外,其余身体部位一旦挨地便为输。比赛时,不做循环赛,凡输者均被淘汰,胜者继续与新对手比赛,连续摔倒三四个者,即认为“了不起”,连续摔倒五个者,被视为“好汉”,连续摔倒六个者,被称为“挠羊汉”,一只大白羊获胜而归,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比赛大都在夜间举行,多是以河为界,以村分兵,选一精通跤术者为裁判(俗称“喝跤的”),并有维持秩序者数人。观众围成圆圈观看。人常说,过会不摔跤,看的人就少,唱戏又摔跤,十里八里也来瞧。一年之中除大小庙会、节日外,农闲时村民也自发搞挠羊赛。当地人们把摔跤作为一件重大的娱乐活动。
摔跤的技巧、套路很多,招数不少,如“坎子”、“跤子”、“抱腿”、“过肩”等,大体概括为四十一招。跤手们各人有各人的绝招,我国着名的摔跤健将张毛清(系定襄县北林木村人)曾以“抱腿”的技巧,威震华夏,战胜所有对手,获全国冠军,当时《北京晚报》连发数篇消息,描写“张抱腿”的神通。
新中国成立以来,除张毛清之外,定襄县就出了郭六灯、薄海生、薄建伟、续俊根、齐泽胜、高二伟等十几名摔跤名将,先后有51人次获全国冠军,两人获亚运会铜牌,一人参加过1992年巴拿马奥运会的比赛,为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儿童游戏。旧时的儿童游戏,在晋北民间是丰富多彩而又饶有情趣的。主要形式有:
“逮猫儿”。多在夜间的月光下进行。届时选一开阔地,择一人负责逮人,其余人各自向各个方向奔跑,逮者要使出十二分力气千方百计抓住奔跑中体力最强的一个,然后两人联起手来,再逮下一个,直到剩下最后一人,则再开下一场。此活动声势宏大,给乡村之夜带来勃勃生机。
瞎子逮拐子。一人以巾裹目充瞎子,其余每两人并排站在一起,将中间两腿绑在一起扮拐子。“瞎子”在规定的范围内捉摸,抓住“拐子”后,扯掉蒙面,调换身份,接着来。其间跌倒爬起来,嬉戏耍闹,十分逗人。
跳绳。它由唐代宫廷流传演变而来,有单人、多人、甩绳、拴绳等多种跳法,女孩子特别喜爱这项活动。跳跃和甩绳配合越密切越能持久,看去仿佛蝴蝶起舞、紫燕翻飞。
抓子,多是女孩子玩的项目。子,可用杏核,亦可用小石子。抓子全在眼明手快、熟练和经验上分胜负,其套路颇多,花样连出,玩得好的像耍杂技一样,使人看去眼花缭乱。
踢毽子。也是女孩子的活动项目。毽子是将一枚硬币用布包缝好后,上插数根鸡翎而成的小玩具。
玩时用脚踢出各种花样,如撩、踢、跤、叉、偏、崩、头顶、剪子姑、定位等,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
打砣。这多是男孩子们的专利。赛前,先安置好目标,在公认为合适的距离上画一条直线,人站在线外去打,如不中,则对方上场,以计数分胜负,它分为十几节,如“头滚水”、“二迈腿”、“三低跪”……是锻炼投掷准确的一项活动。
滚环。在大铁环上加几道小铁环,用铁丝弯成推把,去推动大铁环,在街上或场上滚动,以滚的时间长短分胜负。要想持久,要想取胜,秘诀就是“眼要瞅准,不偏线;手要拿稳,不晃动”。看来功夫也在眼与手上。
跳环。选一开阔地,画一个或数个圆圈或方形或长方形,地下置一瓦片或其他片状物,跳者一脚提起、一脚着地,着地之脚踢片状物、边跳边踢,踢出所画的圈外或压在线上即为输,要下场,让对方来踢。
这是跳和踢的结合,一项健身益智的运动。
(三)民间棋类。下象棋是智能的较量,是一较高级的游艺形式,晋北农村人们在茶余饭后,劳作之余都喜欢“杀”几盘,这是比较高雅的一项活动。除此之外民间流传着许多简易棋类,随手拾来即为棋子,蹲下身子地上画几条线即为棋盘。其中,流行较普遍的有:
顶四子。全局方九格,16个落点,双方各用4颗子,一步一步交替进行,在一条直线上两子吃一子,被吃完者为输。由于其场面局限,棋路简单,一旦吃透其奥秘,就兴味索然了。
成三。整个场面共17个空,24个点,一方每成一“三”便可拣去对方一子,直到把对方的子全部吃掉即获全胜。
憋牛角。在地上画一牛角形,中间之字线拐到角尖,甲方一子走,乙方两子憋,乙方必须要千方百计把甲方憋在牛角尖上,这样乙方方可取胜。
以上这三种棋类游艺,看似很简单,但要掌握好也并不是易事。总之,临场时心平气和,纵观全局,失子无忧,吃子不骄,才能取胜。如果急功近利、贪小乖巧终究是要失败的。
(第七节)婚嫁礼仪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婚嫁是男女两性之间建立的一种社会公认的夫妇关系。这种关系是家庭和子嗣合法存在的基础。古往今来,人们把婚嫁视为头等大事,把婚嫁礼仪视为人生礼仪中第一大礼,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就“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而行订婚之大礼,之后逐渐演进到夏商时形成了“亲迎于堂”的婚俗。再后从周朝开始,时兴“六礼告成”即婚姻礼仪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手续,这样便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俗话说,十里乡俗不一般。晋北的婚嫁礼俗婚七嫁礼仪在承袭“六礼告成”的基础上,在其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形成了它自己慎重而热烈、吉庆而高雅的独特风格,充分显示了晋北人民憨厚、淳朴、真诚、善良的本色和向往幸福生活、追求美好世界的心理,现就定襄在婚嫁中的央媒、送契、行礼、迎娶、回门五个阶段简介如下:
一、央媒天上无云不下雨,人间无媒不成亲。解放前,自由恋爱一词对于人们来说是极陌生的,男婚女嫁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就要在父母选择好相互匹配的门第之后,央求媒人“乱点鸳鸯”了。媒人,有专门为赚钱的职业性媒人,也有亲友邻里帮忙说合的媒人,但无论何种类型,都要写央媒帖。
媒人接帖之后,便履行自己的职责,跑跑跳跳、说说拍拍、真真假假、牵线搭桥,或布走马观花之局,或施换花调包之计。解放后,这种“手续”已不复存在,男女嫁姻自主,有了法律保障,青年们多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结成百年之好。
男婚女嫁真正成了普天同贺的大喜事。
二、送契当女家允婚之后或者自由恋爱成熟后,所要进行的程序是送契。此俗一直沿袭至今。
送契即是订婚。订婚必须有订婚彩礼,彩礼有重有轻,有多有少不一。但有些极碎小、极不值钱的东西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极浓厚的民情礼俗认真地渗透在它们之中。这些碎小东西有:镜子一对(取夫妻明净无暇之意)、梳子一对(取婚姻舒心之意)、针两包(取贞操纯洁之意)、顶针两个用红线拴系(取千里鸳鸯一线牵之意)、红、蓝布料各一块(取欢天喜地之意,红为地,蓝为天),另外还要有一些银器如戒指、手镯、耳环等均可。把这些东西用红纸逐件包好,再用一个红包袱包起来,不准挽结,只用一长红线两头拴铜制钱缠住包袱即可,称之为“送契袱(福)”。
而女家接到彩礼后,也必须要给男方赠一些东西,称之为“回契”。除了退回少许彩礼(钱币)之外,也有一些更碎小、更不值钱的东西,如两包咸盐(取意有缘千里来相会)、两包土(取意服水土)、两包炭(取意日子兴旺)、两包火柴(取意日子火热)、两个酵饼(取意日子发达)、蓝色男裤一条,谓之“长命裤”。同样,用红纸逐件把这些东西包好,再用红包袱包起来,用红线缠好,称“回契袱(福)”。
通过送契之后,这桩婚姻便开始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三、行礼送契之后,男家便请人选择迎娶吉日,然后写好迎婚帖连同彩礼及其他必需品,如腰子、棉花等托媒人一并给女家送去。迎婚帖实际是告诉女家迎娶日期的书面通知,此谓行礼。行礼毕,双方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
男家:定鼓乐、发请柬、缝被褥、打花饼、蒸馍馍、办酒席、选聘娶亲人和伴戚,布置新房……
女家:备嫁妆、发请柬、蒸姑儿食、蒸馍馍、办酒席、选聘送亲人和送女戚……
在这些准备工作中,需要提及的是颇有规矩且又渗透着风土民俗的几件事:
(一)双方所聘的“头面”人物的人选娶亲人。一般聘用新郎的叔叔或哥哥,少数也有聘伯伯的,他的职责是领着新郎到女家迎婚的,起着组织领导、开路先锋的作用。
伴戚(亲),亦称伴郎。一般聘用新郎的姐夫,如无姐夫,已婚的朋友可以替代,他是陪伴新郎到女家迎婚的,其任务是保驾新郎,掌握临时性的财物。
送女戚。是送新娘到婆家的女戚,是新娘的维护神、保护伞。一般聘用新娘的嫂嫂、姑姑或婶婶,定襄有“姑姑玉、嫂嫂银、婶婶送下金圪洞”和“姑姑不娶、姨姨不送、婶婶送下金银圪洞”等说。
送亲人。是送新娘到婆家的男戚,他的职责是与婆家方面的交涉、联络、处理突发性的事宜。
这个人选,一般聘用新娘的哥哥、叔叔或伯伯。
(二)新娘的被子缝制规矩第一,必须请10个十全的女人,(即爹妈、儿女、丈夫均在世)亦有请7个人的来共同缝制,取意十全十美或七仙绣衾。第二,必须要在絮好的棉套上铺两条红线,斜十字摆开,取意红线牵引或两线(性)相交。第三,必须在棉套上比较均匀地撒数十粒黑豆和麻子,取意多子多福,如麻如豆,并均匀地摆上7个“人口饼子”(此为裁剪上衣时剪领口剪下的圆形边角布料),取意增添人口、五男二女七子团圆。
(三)花饼打花饼在定襄一带尤为盛行,是男家必办之事。花饼是用白面制作的、上面印有双喜字样或牡丹、梅花、荷莲等图案的直径7寸到一尺的圆形大饼,取花好月圆之意。花饼每个重一斤左右,一般制作32个叫“全架饼子”,也有打“岁数”饼子的,是按新娘的年龄制作,一岁一个,另外多加两个,曰“天一个,地一个”。花饼打好后,在迎娶时,抬到女家,由女家处置,一般留一部分、回一部分。
(四)姑儿食这是女家制作的一种面塑工艺品,数量只一对,用3至5斤上等面粉所制,造型有玉兔驮仙桃,金鱼背石榴,上面点缀鲜丽明快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造型和吉祥物。做好后在迎娶日由送女戚携带至男家。完婚后数日,将“仙桃”送给公婆食用,取意福寿如山;“石榴”留给新婚夫妇共食,取意石榴结子,年年有余。现在多不食用了,因为有些饰物是用生面染彩而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