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48500000005

第5章 山西面食习俗(1)

一、山西面食饮食特点

山西面食独特的食物结构、烹调技艺以至饮食风尚,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大范围属“北方型”,但与毗邻的河北、陕西、内蒙、河南诸省区相比,既有相通的民族性,又有其独特的地区性。

以小杂粮为主。山西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差异大,造成了粮食生产及饮食习惯的差异。大致南部以小麦为主,中部和东南部以谷子、玉米、高粱等杂粮为主,北部以莜麦、荞麦、大豆为主。历史上山西便有“小杂粮王国”之称。《山西通志》记载,山西谷属有黍、稷、粱、麦(冬小麦、春小麦、荞麦),豆属有黑、绿、黄、豌、豇、扁、小豆等豆类。特定的自然条件与传统农业,为山西的面食提供了物质基础。山西以谷类粮食品种制成的面食之多,用料之广,花样之繁,制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也是独树一帜的。

粗粮细做,细粮精做。山西百姓制作饭菜较为讲究,花样多,品种全,饮食丰富多样。即使家常便饭,也非常讲究烹饪技术,善于粗粮细做,细粮精做。民间经常食用的面食就有五六十种,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是杂粮面食品,堪称山西面食一绝。例如,风靡山西的包皮面就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单纯的粗粮面涩粘,难以下咽,而将白面与粗粮面合二为一则既解决了粗粮面的难以入口的问题,又解决了吃饱的问题,一举两得。直到现在,尽管生活已经大大改善,包皮面还是山西百姓喜食的面食。

面食结构独特。山西面食结构非常独特。长期以来,山西面食无明显主副食区分,重数量,轻质量,地区经济基础是这一事实形成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山西多旱少雨,气温低,不适合种植蔬菜。除极少数几个品种外,吃菜成为一种奢侈。因此,在普通人家的食俗中,菜饭合一或汤饭合一的品种成为百姓的主要选择。如晋北的“谷垒”、晋中“拨烂子”、晋东南的“和子饭”都是这种品种。当今,百姓的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因受传统食俗观念的影响,一些地区的百姓仍然吃这些传统的食品。

品种丰富。山西面食的品种,就目前有据可查的资料来看,已经达到1000多种。蒸、炸、煮、煎、烤等诸般手段样样俱全,依次形成的面食种类令人眼花缭乱。仅普通农家每日面食,若刻意追求,可以做到一个月面食不重样。那些以不同材料和成的面团,在农家妇女手里,经擀、削、拨、抿、擦、压、搓、漏、拉等手段,施之以不同的浇头,便魔术般地变幻出姿态各异,色、香、味俱佳的面条来。山西面食,最令人称道的是煮制类面食,在山西人心目中所谓的面食特指带汤类煮制面食。山西的四大招牌面食品刀削面、拉面、刀拨面、剔尖,全部是这类面食。尤其是刀削面,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一起被誉为中华五大面食品。有顺口溜赞曰:“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山西面食有三大讲究,一讲浇头,二讲菜码,三讲小料。浇头有炸酱、打卤、蘸料、汤料等。菜码很多,山珍海味、土产小菜等可以随意而定。小料则因季节而异,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除了特殊风味的山西醋,还有辣椒油、芝麻酱、绿豆芽、韭菜花等。正因为如此,受到中外游客的赞赏,各种史籍亦不乏记载。

二、日常面食习俗

山西百姓的饮食习俗在北方地区是非常独特的。特殊的经济、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山西独特的面食文化,而面食文化又孕育了山西人特殊的饮食习俗。

嗜好面食,兼喜汤食。山西人嗜好面食,尤其喜食汤食,这种习惯由来已久。除晋南部分地方外,各地居民大多如此。因为山西绝大部分地区长年干旱多风,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赤身露体,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珠摔八瓣”的辛勤劳作,绝少有饮水啜茗的条件,全靠吃饭时的汤水一并补充;且山西人过去吃饭少有蔬菜,全凭盐、醋相佐,口味明显偏重,从生理上需要大量水分,形成了喜汤食的习俗。山西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吃饭先喝汤,一辈子不受伤。”吃干面条后喝点面汤是山西居民最为突出的饮食习惯。“原汤化原食”,据说是传统饮食古训。许多农家代代相传,至今仍保持这种习惯。

重口味摄食。山西民间百姓爱吃盐、醋的习惯,历史悠久,区域广泛。这同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多数人以杂粮为主的生活条件有着直接关系。贫乏的餐桌上,全靠盐、醋来调味。一方面艰苦的劳作之后,身体需要大量盐的补充。山西“水硬”,即碱性强,加上山西人以杂粮为主,如高粱、莜面等,都是不大好消化的,需靠醋来中和,助消化。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从能吃饭开始算起,一直到他寿终正寝那一天,最少也得吃掉150~200公斤醋。难怪外地人称山西人为“老醯”。山西人无论吃面条类食物,还是包馅类食物,或者烹调菜肴,都离不了醋。调和须见醋色,饭菜须有醋香,否则,就不算好饭,吃着就不香。仅观普通农家餐桌上必备的醋具,如瓶、盆、壶、碗之类,就知醋在山西饭食中的作用了。在山西广大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一套制醋的经验,庭院中备有一两个酿醋大缸。平川地区酿造高粱醋,山区居民酿制米醋、枣醋、柿子醋、沙棘醋等,各有其独特风味。山西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名醋,其中“山西老陈醋”味道最好,堪称调味佳品。山西民间百姓日常饭菜用盐量也非常大。民间有“咸香咸香,无盐不香”之说,民谣云:“能说会道离不了钱,五味调和离不了盐。”人们对盐的重视由此可知。山西民间百姓喜食味重食物还表现在佐餐小菜上。普通农家的餐桌上,常有一两样咸菜或酸菜佐饭。四五口人的家庭,一顿饭吃掉一两个大头咸菜或五六条腌黄瓜可算常事。酸菜则要整盆调和,作为“浇头”,有的地方甚至与饭合二为一,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风俗。过去,冬春季没有新鲜蔬菜,又没有保鲜手段,全靠咸菜和酸菜佐餐。各种各样的咸菜和酸菜,几乎是山西百姓常年的必备之物。山西人吃“味重”食物的习惯至今仍无多大变化。除了盐醋之外,人们一向将大葱、韭菜、花椒、大蒜、辣椒和生姜等视为必不可少的佐餐小菜和烹调佐料。北中部居民有用大葱、大蒜直接佐餐的习惯,将辣椒切碎,调以盐醋佐餐更为普遍。有的地方甚至每餐都离不开辣椒面,里面加盐拌成佐餐小菜。喜食辛辣食物,晋南较普遍,晋中一带当属平遥、介休、灵石、汾阳诸县居民。

居家饮食,风俗独特。古人一般是一日两餐,即朝食(又称饔)和胧(又称飧),这是与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习惯和当时食源不充足相适应的。山西不少地区仍保持着这种习惯。不过,由于地区不一,季节不同,亦有差别。山西北部居民一向遵循“夏秋日食三餐,冬春日食两餐”的传统习惯。《山西通志》有“天镇诸地,冬春坐食,一日两餐”的记载,讲的就是这种习惯。只有夏秋两季,因忙于农事,才改为三餐。农忙季节,许多农村都习惯往地头送饭,或带干粮在地头休息时进食,民间俗称“打尖”或者“打饥儿”。

一些农村在夏秋暖和时节,有站街吃饭的习惯。人们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站蹲门口,或到街中碾盘上、大树下,聊天吃饭两不误,趣闻笑谈、家长里短得以交流。这一风俗的形成,与农村信息长期闭塞,农民文化生活单调有关。村民利用吃饭的机会聚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谈论家常,有的相互交流种植、养殖经验,有的则传播时事新闻。天寒季节,农家老小盘腿上炕就餐,长辈居中央,子女坐两旁,媳妇边上坐,方便盛饭、添菜。一家老小,热闹红火。就餐间,如果把筷子横在碗上,表示已经吃饱;放在桌上或握在手中,则表示还需加饭。主妇问“够不够?”或“还吃不吃?”而不能问“要不要?”回答“再添半碗”“再添一点”,或者“饱了”“吃好了”等等,而忌讳回答“吃够了”或“再不吃了”。

书香门第之家,就餐另是一番情景:无论春夏秋冬,常年日食三餐,吃饭不得上街,合家围坐,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各就各位,不得违例。就餐时严守“食不语”的古训,餐桌上不得抛米撒面。巨商大贾主仆界限极严,就餐另是一番规矩。男女主人分别进食,一般不与他人共餐。男仆端盘、端碗,女仆一旁服侍。先酒后菜,先荤后素,先咸后甜,先饭后汤,先上什么后上什么,乃至饭菜放的位置都有规定。佣人、仆人另设锅灶,多食粗茶淡饭,或下蹲而食,或席地就餐。

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地居民的食制都有变化,日食三餐已成常式,合家围桌共食日渐成风。广大农村居民夏秋两季仍有端碗上街吃饭的习惯。

三、岁时节令与面食

民间节日,与岁时同步,和稼穑有关,而稼穑就直接与饮食相联。逢年过节,人们最大的变化就是饮食的改善。每个节日有不同的饮食特色,不同的饮食又有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大年夜,山西人要吃枣花馍、枣山馍、金罐馍、银罐馍等面食,象征在新的一年中,增长智慧,福寿安康、合家欢乐。元宵节要吃馄潡馍,婴儿满月有鼓鼓馍,周岁要吃鱼馍,十二岁要蒸项圈馍,青年人结婚有花糕馍,老年人过寿蒸桃馍……如此林林总总,把面食和人的一生紧密结合在一起,既说明面食在山西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印证了山西的“面食王国”名不虚传。在山西,逢年过节食用或馈赠面食,也都有一定的规矩和讲究。如过生日吃拉面,取长寿之意;过年吃“接年面”,取岁月延绵之意;孩子到学校上学第一天要吃“记心火烧”,希望孩子多一个长学问的心眼。这些面食已不再是仅仅作为充饥的食物,而已成为一种饱含情感和哲学意蕴的“精神食粮”,无不蕴含着人们求吉利、求福禄、求长寿、求团圆美满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前,各家都要蒸、煎、炒、炸制作各种食品,以供正月初一至初五吃,民间讲究这五天内不做新饭。在晋西北一带,正月初一多数地方吃饺子。传说,汉朝时匈奴有两个将军,一个姓浑,一个姓屯,经常南侵,骚扰人民,当地人民极端仇视他们,便制作二种用面皮包着肉的食品,取其两姓的谐音,名为“馄饨”,专门在新年伊始食之,以示新的一年里不会再有人来侵害他们。由于三更正值“交子”之时,所以馄饨又称为“饺子”了。有的人家还在饺子里包上小钱、糖、枣,以卜新年运气。晋西北的平鲁一带传说,初一早晨吃饺子是祝愿招财进宝的意思,故称“捞元宝”。五寨县一带大年初一早上不吃饺子,而是吃白面红枣制的枣篮或年糕。年糕是一层面一层枣叠起来的,层次可多可少,象征人寿春早、五谷丰登。

吕梁地区不少地方春节讲究吃“来年捞饭”、“来年颀子饭”,表示有吃有剩,连年有余。年前就把小米煮成半熟,捞出来,放在盆里压着,过年时蒸炒一下即可食用。年前还要把豆面擀好放着,过年煮着吃面条,称这种面叫“豆面结子”。吃面条时,不用笊篱,用筷子挑着捞,讲究是怕福气漏走。晋中一带初一煮饺子时若有饺子煮破,不许说“破了”,要说“挣了”,取“挣钱”之意。有的地方大年初一早上吃清汤豆面,称为“宽心面”,中午以馍馍、油糕、饺子为主食,搭配各种冷荣、火锅或炒锅烩肉菜,既丰盛又实惠。吕梁地区还有将石头饼作为礼品,正月初一过后带上去走亲访友的习俗。送礼物时一般都是要带5—7个。为表示不白吃人家的礼物和友好情义,主人一般只收一半。并用自己家制作的饼添够原数,让客人带回。如果准备近期回访,也可将饼全部收下。而在晋中、晋南等地,孩子做满月时,外婆家或亲朋好友总是提一包崩脆的石头饼去祝贺。

元宵节

元宵节家家户户亲人团聚,多食用元宵,庆祝团圆。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汉朝,相传汉惠帝刘盈死后,吕雉作为皇后,阴谋篡权,周勃、陈平等人扫清“诸吕之乱”,汉文帝刘恒登基,平定之日恰逢上元,刘恒遂把此日定为元宵节,表示欢庆胜利,并以汤圆、油饼等为节日食物。山西的元宵以洪洞元宵和太原的老鼠窟元宵最为有名。据传,洪洞元宵早在宋代就已经享有盛名。史料中有“平阳临近各县竞相米购”的记载。清代以后,其配料和制作技术更加精湛。每逢正月十五,满城皆有元宵摊点,购买者络绎不绝。洪洞元宵之所以出名,是因为霍泉水浇灌的糯米品质优良的缘故。据说,这种糯米与“沁州黄”小米一起被选为皇家贡品。地处太原市钟楼街老鼠窟的“恒义诚”甜食店的元宵,早就闻名于省内外,每到元宵佳节之际,购买者争先恐后购买老鼠窟元宵。晋东南一带元宵节要吃蒸黄糕,同时以糕面制成各种花样食品来祭神。

添仓节

添仓节也叫填仓节,是我国民间传统农业祭祀节日。节日时间各地不一,有的在农历正月十九日,有的在正月二十五。在清代大学士、《康熙字典》总阅官陈廷敬的家乡山西阳城县,还有一种面食名曰“添仓”。它是用软黍面或玉米面、软柿子、红豆、红糖等制成两头尖如梭状的蒸制食品。阳城县广为流传的民谣中就有“添仓献旮旯,老鼠娶媳妇”之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年农历正月十九,发生宫廷政变,皇帝遭绑架,被装入木头箱投放地牢之中。夜间,众多老鼠咬破木箱、绳索、牢门和墙壁,使皇帝得救。为报答老鼠救命之恩,皇帝传旨,将每年正月十九定为吉日,以作纪念。此后,每逢这天,人们就制作两头尖尖如梭状食物,供奉老鼠。有一秀才为这种面食取名为“添仓”,意为添满粮仓之意。以后这种面食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当地的风味小吃。添仓节,在山西各地的过节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在这天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有的地方在这天吃春饼、煎饼,并把饼投入到粮仓,名曰添仓或填仓。晋中寿阳一带则在添仓节吃窝窝头。如此这般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于粮食丰收的美好祝愿。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旧说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介子推的节日,这天不准见火,不能做饭,各地要吃准备好的面食寒燕、子推蒸饼。晋南万荣一带食凉面、凉粉、凉糕。大宁县在寒食节前一天用白面蒸大馍,称“志忠”。此馍比平常馒头大三四倍,上面捏放蛇、虫、鸟之类动物,只让成年男子食用;女人吃的馍捏成大鱼形;老人吃的捏成猪头形;小孩吃的则捏成老虎形。同时,还要捏成小拇指大小的飞禽走兽、瓜果虫鱼等,称“捏燕”,蒸熟后的面食插在酸枣刺条上,串成一串,象征大地回春。

同类推荐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修德养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修德养性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旅游手册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旅游手册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以下几大省市的旅游常识:北京市、河北省、江苏省、安徽省、山西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澳门、海南省、陕西省……等等。
  • 山西四大梆子唱本精粹

    山西四大梆子唱本精粹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越剧

    越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其声腔优美清婉,表演真切动人,无论是音乐、唱腔、表演,还是布景、道具、服装,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成为广受喜爱与赞誉的戏曲艺术瑰宝,如今已享誉全国,蜚声海外。
  • 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汇编

    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汇编

    客观、系统地介绍了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砘表作五十四个项目的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以及濒危状况,是迄今为止银川市第一本完整、系统地介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典籍,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
热门推荐
  • 我的作者不是人

    我的作者不是人

    当你写的小说里的主角统统变成鬼时,你会怎么办?不要慌,先拿起手机拍个照,然后发个......不对,是把笔杆子交到他们的手里,让他们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陈默看着面前一个个全神贯注的坐在电脑前码字的鬼怪们,露出了一副老父亲般的笑容。“好好码字,不许抄袭,争取早日做到日更上万,早日超脱!”
  • 江湖朝歌行

    江湖朝歌行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江湖,那里没有世俗的纷纷扰扰,有的只是轻剑快马,侠肝义胆的快意江湖,这样的江湖也是所有人最向往的。谁都有颗江湖梦,也曾妄想执剑走天下。路见不平一声吼。可当我们真的踏入江湖中。才发现,江湖跟想象中的不同。没有一腔热血,江湖侠气,反倒带了一身的烟火气。旧枝发新芽,故人不回首。自此。你我皆在传闻中
  • 校花贴身超能保镖

    校花贴身超能保镖

    靠捡破烂为生的李飞无意间得到异能黑龙戒指,摇身一变成为超能少年。校园的风波,巧遇白富美女校花,成为美女校花的专属保镖。在这个危险重重的时代,他能否成为一颗闪耀的明星,能否保护好心爱的校花,续写他们的爱情故事。
  • 末世之魔王女友

    末世之魔王女友

    末世降临,灾变来到,一切都陷入了疯狂之中。“老婆,你没骗我吧?”方莫不可置信的看着自己的女朋友,双目圆睁。叶倾城妩媚一笑,右手轻巧而下:“末世,即将到来,我,会成为最强大的魔王!”……“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我怀疑我女朋友疯了,她说自己是魔王……”方莫颤抖的跟对面的心理医生开口。……当他带着心理医生回家后,他忽然看到了女朋友恶魔的一面。暗无天日的囚禁生涯开始了…
  • 快穿女配自救系统

    快穿女配自救系统

    神秘组织王牌特工黎夏带着系统宝贝穿越一个又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化解委托人的一个又一个怨念,只是委托人都是恶毒女配这一点让她很是头疼!
  • 杳杳浮云

    杳杳浮云

    一次意外相救,一个艰难抉择,一场孤独之旅,一把遗失之剑,一段旷世情缘。一个孩子因报恩之举被带离家,意外的流落异乡,偶然的原因,他踏上一条不凡之路……且看他的人生传奇,不知他能否寻回本心,做一个纯真少年。
  • 他觉得我是白莲花

    他觉得我是白莲花

    女主:在国外是作天作地脾气暴躁的傲娇女,回国遇见男主后变成弱不经风可伶兮兮的白莲花,一年被冷落的婚姻在一次一夜情之后彻底结束。天涯何处无芳草,老娘又不是没人爱。盛世白莲花变成打脸小能手。却渐渐得到男主的青睐。早知如此,我干嘛要变成白莲花啊男主:高冷的外表下还是高冷,当贺瑶在厉铮锦面前由顺从变成高冷时,厉铮锦却从高冷变成了顺从,让众人大跌眼镜。以前,是贺瑶跟在厉铮锦身后,现在是厉铮锦跟在贺瑶身后
  • 我的青春绝对不会是灰色的

    我的青春绝对不会是灰色的

    作为一个普通高中生的夏星,有着一个天才妹妹,总是会让他干到差距。而在平静的生活中,夏星遭遇了不良少年的抢劫事件,不过最后虽然制服了,但夏星最后还是放过了这个不良少年,但是却遭受了他的报复,而在之后校园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
  • 轻烟佳人

    轻烟佳人

    她是慕家的小公主,全家上下全力宠她,小小的她戴上了面具。明面上,她是天真无邪的公主,一次意外,她受到袭击,记忆破碎......
  • 怨灵缠身

    怨灵缠身

    都说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我原本以为自己撞了狗屎运,捡到一份好工作,却不想,上了班以后,我才发现难的不是大学生找工作,而是撞了狗屎运的我该如何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