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25岁的吴静(化名)是广西一知名大学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在列车上意外碰到了“中国驻外参赞”。在得知吴静还没有找到工作后,“参赞”决定利用自己的关系把小吴介绍到长沙市一中工作。正当吴静为自己的幸运而欢欣鼓舞时,她却逐渐发现被骗了……
案例分析:在求职择业中,注意尽可能通过正规途径组织的“人才招聘会”、“双向选择会”、“人才交流市场”等以及由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选择自己满意的职业;对有疑问的聘用岗位或单位应及时加强了解;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意外情况,应当及时据情分别向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保卫部门或地方公安机关反映,并注意保存所有的证据,以便在发生问题时提供有关线索协助调查;纠正择业中的心理偏差和克服心理障碍;适应形势发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六)借中介为名进行诈骗。此类骗子就是利用同学急于找到好的工作、兼职、家教的心理,以招工点、兼职家教介绍所等名义进行诈骗。
四、利用求助进行诈骗
典型案例
“名牌大学”是幌子
案例描述:2004年某学院女生刘某独自在华园大道行走时,两名男子上前搭讪,自称是上海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学生,来找网友,要求借电话卡一用,打电话给网友。由于电话无人接听,两名男子显得很焦急的样子说,因银行卡被吞,现身无分文,能否再借银行卡一用,待其家人转账,刘某犹豫不决。二人一再请求,很希望能帮帮他们,刘某便同意借用银行卡。过了约1小时,转账款还没到。一男子说,可能是银行系统出了故障,而时间不早了,能否将卡先借给他们,住酒店需要刷卡消费,并出示了身份证,刘某接过一看,地址是上海浦东,心想准是上海财经大学学生,遂掏出卡并告诉了密码。次日上午,刘某越想越不对,赶往银行查询,得知家人存入的7500元汇款到账后被冒领一空。
案例分析:以上案件在学校较为多见,且屡有发生。诈骗分子选择的作案对象一般是单独行走的女学生,往往冒充名牌大学的学生,以找网友、旅游或社会实践等为由,谎称银行卡被吞或钱包被窃,现身无分文,请求帮助。之后,诈骗分子又编造种种谎言,博取学生的同情,骗取学生的现金、手机等财物,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
五、以高回报为诱饵行骗
不法分子常常以假冒伪劣的洗发水、文具、化妆品、运动鞋、笔记本电脑等向学生推销、销售骗取学生财物。
典型案例
便宜没好货
案例描述:2007年11月14日,一名自称是某笔业有限公司工作的刘某进入某高校学生公寓楼推销学生用笔记本和笔,并宣称其公司招聘校园代理,利润丰厚。以与市场较大的差价(并赠送一批笔记本)与学生达成销售协议。学生交付订货金额3000元,在宿舍打开包装箱查看时,发现所有的笔均没有笔芯,才发现上当受骗,作案人已早无踪影。
案例分析:一些骗子利用学生“识货”经验少又苛求物美价廉的特点,上门推销各种产品,甚至经常将废旧手机或手提电脑重新包装后向学生兜售,使学生上当受骗,从而骗取学生的财物。请同学们提高警惕、拒绝上门推销,发现有上门推销的,及时报告保卫部。
六、广告信息类诈骗
典型案例
自欺欺人进圈套
案例描述:某同学在厕所看到一则小广告,称可提供自考及电大考试答案,该同学按广告信息联系对方,索要答案,并按对方要求汇出500元,骗方承诺事后通过QQ告诉同学答案,到约定时间再联系时,骗方停机。
案例分析: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弄虚作假的人最终还会掉入自欺欺人的圈套。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信息,不要轻信小广告、小报上的求职、服务等信息。
(第二节)学生容易上当受骗的原因
一、思想单纯,防范意识较差
典型案例
“变脸”
案例描述:南京某高校一学生坐火车时,邻座的男青年自称是北京大学学生在南下社会实践的途中和老师走散了,所有的行李和钱都给老师带走了,恳求同学帮忙借点钱,并保证一个星期后归还。这位同学一听,立即将身上的现金2000元给了他,下车后又到邮局用绿卡取了3000元送给他。那位青年自从走后再无回音。好心的同学根据那个青年留下的电话号码打到北大一问,北大告知查无此人,还告知已有10多人来问过该人的情况。这位同学这时才如梦方醒,大呼受骗。
案例分析:很多学生由于青春充满激情,容易感情用事,加上自我防范意识较差,客观上便给诈骗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
二、贪图虚荣,遇事不够理智
典型案例
“高干子弟”是骗子
案例描述:某女生在火车上遇到一“高干子弟”,主动搭讪,十分投机,便互留通讯地址,希望到时能有个靠山。“高干子弟”十分喜欢她,并与她热恋起来,带她外出旅游并与其发生了性关系。当“高干子弟”案发时,该女生还正在为自己找到靠山而展开想像的翅膀构思着自己的未来呢!
案例分析:这些骗局里,骗子无一不是用金钱或身份作诱饵,引诱女学生自投罗网。十多年寒窗苦读,无非是为将来找个好工作,多挣点钱。如果不用辛苦上班就能挣到大钱,或嫁个有能力的老公,不用自己奋斗就坐享其成,何乐而不为?也许,这些被骗的女学生都抱着这样的想法,从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并且不见棺材不流泪。然而,待梦醒时分,怎一个悔字了得?那份屈辱也将在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
三、有求于人,交友行事轻率
每个人都免不了有事求人相助,能否帮助需要根据求助何事和求助对象的情况而定,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地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轻率交友行事,弄不好就会上当受骗。
四、贪小便宜,急功近利
典型案例
怎一个“贪”字了得
案例描述:一位女研究生在为撰写毕业论文进行调研的途中,在郑州火车站对面的旅社里认识了一个自称是开饭店的年方十七八岁的姑娘。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那姑娘邀女研究生去山东贩银元,说是来回大半天就可赚200元钱。女研究生经不起诱惑,见对方年轻未存戒心,于是同她结伴去了郓城。她万万没想到:堂堂大学高材生,竟被这个小姑娘以2480元的身价卖给了一个弓腰驼背的中年人为“妻”,失去自由竟长达71天。
案例分析:贪心是受害者最大的心理缺点。很多诈骗分子之所以屡骗屡成,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不良心态。学历程度并不代表智力水平的高低。一些同学往往为诈骗分子所开的“好处”、“利益”所吸引,有的自认用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和好处,结果却落得个“鸡飞蛋打”结局。
(第三节)诈骗案件的预防及处置
一、学校诈骗案件的防范措施
(一)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
绝大多数校园管理制度都是为控制闲杂人员和犯罪分子混入校园作案,以维护学生正当权益和校园秩序而制定的。因此,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执行有关规定,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履行管理职能,并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应有作用。
(二)保持健康心态,树立防骗意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学习法律法规,掌握一些预防受骗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善于辨别真假,对自己要洁身自好,严格要求。
1.不贪私利,不图虚荣。作为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时刻加强自身理想、道德、情操的陶冶,自觉拒绝金钱、名利的诱惑,不贪私利,不图虚荣,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
2.知心知彼,心明眼亮。学生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要认真审查对方的来历,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智处事,观其行、辨真伪,三思而后行。比如学生在择业活动中,对意向性单位的基本状况、工作性质要多了解,不能因为工作难找就对已找到的工作岗位轻率相信,必要时可进行实地考察。
(三)克服主观感觉,避免以貌取人
作为学生,在各种交往活动中必须牢牢把握交往的原则和尺度,克服一些主观上的心理感觉,避免以貌取人。具体说就是不能单凭对方的言谈举止、仪表风度、衣着打扮等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妄下判断,轻信他人;不能只认头衔,只认身份,只认名气,而不认品德,不认才学,不辨真假,应更多地进行实质考察和分析,不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在提倡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同时,要提高警惕性,特别对陌生人不可轻信,轻易将钱物借出。不可轻信校园内张贴的招聘广告。交友一定要慎重,避免以感情代替理智。对过于主动自夸自己“本事”或“能耐”的人,要特别注意。
(四)不要轻易相信来电显示号码
目前通过网络技术,可以随意更改电话显示号码,如果需要核实来电人员身份请重新拨打来电显示的号码,不要拨打来历不明信息提示的联系电话。
(五)不要在ATM机上进行所谓的安全操作
目前所有银行的ATM机只有查询余额、取款、转账、更改密码的功能,根本没有设置防火墙、返还税费、远端保护、银行卡升级等功能。所以汇款前应与对方联系或约定,以免被他人设下骗局。绝不能按陌生人的指令进行操作。汇款前应向银行、电信等专业人员当面或电话咨询,求证信息。
(六)不要外泄家庭信息,遇事要冷静
不要轻易向外人泄露个人信息及家庭成员情况;不要将个人信息资料如存折(金融卡)密码、住址、电话等轻易告诉他人。接到家人被绑架、出现意外的电话或信息,要先冷静一下,设法与其他亲属或医院、学校、工作单位联系,以辨真假,对绑架、恐吓等信息或电话要及时报警。
(七)不要向任何人提供银行卡的密码
同学们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账户信息,有好多在校园里发生的类似的诈骗案的共同特点就是博取学生的同情心,然后拿走学生的手机、银行卡等财物,然后以时间晚了第二天才能取到钱,怕学生不放心将他们自己的所谓金项链等贵重物品(假的)抵押在学生这里,约好何时何地再见面还学生的东西就开溜,当学生在约好的时间去见面根本找不着人。
(八)不要过于相信网上购物
在网上购物时要尽量做到:
1.网络购物一定要在正规的大网站进行,不要随意点击不安全网站或是卖(买)家提供的链接网址进行购物。
2.在正规网站购物一定要使用网站指定的第三方支付;确需网上付款,一定要识别网页及网上信息是否真实。并通过有信誉的网上机构进行操作。
3.不要在非银行网页里输入自己的银行卡号、客户号及支付密码、动态密码等相关私人保密或重要信息。
(九)谨防电话、短信诈骗
同学应将在校寝室电话号码、辅导员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告知家长;发现可疑情形或采取关闭手机等避险措施前,应及时告知父母、老师或保卫处;发现可疑的人或事要报保卫处;接到可疑短信或电话,请拨打110报警电话,或电信、银行的客服电话;上当受骗后要及时报案、大胆揭发,使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二、发现诈骗疑点时的应对措施
诈骗犯罪分子总是心虚的,因此,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一旦发现对方有疑点,就应当果断采取应对的措施,切不可轻率从事,防止受骗。
(一)观察判断,有效识别
在发现对方疑点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仔细地观察对方的神态表情,举止动作的变化,看对方的言谈,所持的证件以及有关材料与其身份是否吻合,以此识别真假。必要时可以找同学或相关人员商量,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忠告,或者通过对方提供的电话、资料予以查证核实。
(二)巧妙周旋,有效制止
在发现疑点无法确定真假而又不愿意轻易拒绝时,要有礼有节,采取一定的谈话、交往策略,注意在交锋中发现破绽,通过与其周旋印证自己的猜测。必要时,还可以采取一些吓唬的言辞,使对方心存顾忌,不敢贸然行事。
三、学生受骗后的处置方法
(一)平静心态,及时报案
受害学生无论是否因为自己的过错(如贪财、无知、轻信、粗心大意)而受骗,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从受骗的噩梦中回到现实,吸取教训,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切勿“哑巴吃黄连,有苦肚里咽”。
(二)提供线索,配合调查
已经被骗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的,要注意对作案人员遗留下来的文字资料、身份证件、电话号码等证据予以保留,并积极向学校保卫处和公安机关提供诈骗嫌疑人的体貌特征,以及与其交往的经过等线索,配合调查,追缴被骗的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