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校园诈骗的种类
近年来,社会上的诈骗案件形式多样、层出不穷,而专门针对在校师生的诈骗案件也在不断增多,学生逐渐成为诈骗分子的作案对象。诈骗案件发生后,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身心受到沉重打击,轻者令学生烦恼或陷入经济困境,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无法顺利完成学业;重者则会使有些受害学生自杀轻生或导致连环的治安及刑事案件发生,其危害性极大。
学校诈骗案件是指以学生为作案目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财物行为的案件。
一、信息诈骗
(一)网络诈骗
1.仿冒网站。设置与真实网站极为相似的虚假网站,吸引受害学生进入虚假网站交易,所填写的账号和密码或其他个人支付信息被虚假网站的设置人窃取。
2.网上购物诈骗。
典型案例
“便宜的”手机不便宜
案例描述:2007年10月,某高校一同学在网上看到一公司的网站中拍卖的手机明显低于市场同类商品的价格,他便与该公司联系,并立即按公司联系人王某提供的账号汇出1500元钱。第二天,对方给他打来电话说,不小心把手机的价格记错了要他再汇350元钱,该同学信以为真又汇去了350元钱。对方承诺说,他们已经发了快件,三天后就能汇到。谁知,该同学等到现在也没见到手机的影子,直到对方的手机再也无法接通,这时他才意识到受骗了。
案例分析:这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诈骗案件。网上购物给大家带来了方便与实惠的同时,一种新型的诈骗又开始滋长,被骗群体以学生居多,因为学生网上购物比较普遍。请大家注意网购陷阱,即使在很多正规的购物网站如淘宝、拍拍上购物都可能被骗。
3.提供虚假网络中奖信息。以丰厚的奖品为诱饵,以某一名目索取少量费用,若学生上钩,则再次并多次以各种名目索取更多费用。
4.利用网络交友进行诈骗。
典型案例
我的“王子”失踪了
案例描述:2002年3月,某学院女生江某在网上聊天时,结识了一位自称是上海某大学校篮球队队长的网友刘某。江某一听对方是篮球健将,又曾参加过中国大学生CUBA男子篮球比赛,仰慕不已,心想,若能结交这样一位名牌高校的优秀篮球运动员是多么令人羡慕的美事。于是,江某邀请刘某有机会来自己的学校见个面,并告诉刘某其联系方式及宿舍地址。2002年4月,刘某来找江某,声称要到江西南昌参加CUBA选拔赛,特地来看望江某。离别时,刘某提出,能否借他800元,因参加比赛需补给营养,而且外出比赛开销也比较大。江某听罢,二话没说,慷慨解囊。刘某接过钱说,他要赶往南昌参加比赛。然而,自刘某离别后,却再无音讯。
案例分析:网上聊天仅仅为网友搭建了一个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并不能改变网络固有的虚拟本质。广大学生切记与网友聊天时,不要轻易留下电话号码,更不要到陌生和偏僻的地方赴约。要保持清醒头脑,学会自我保护,不要随便轻信他人。因此,网络交友需慎之又慎,不要沉溺于“网恋”,更不能轻易相约见面。
(二)电话诈骗
1.诱使回电,“赚”取话费。一是诱使学生回电话听歌,“赚”取高额话费;二是诱使学生回电,“赚”取高额话费,如收到开头为0941或0951的未接来电,一回拨即收费500元。
2.谎称电话欠费。
3.捏造孩子出事的消息或银行信息泄密,诱使家长说出银行账号和密码。
典型案例
“你的孩子出车祸了”
案例描述:2004年8月27日,重庆某高校学生陈某接到一个电话,称她的手机与别人的手机串号了,需关机3小时,陈随即关机,当天上午10时40分,陈某开机后便接到母亲的电话,告之一自称系主任的人给家里去电话称陈某因车祸住院抢救急需9万元,陈某的母亲即按其提供的银行账号汇出9万元。得知被骗后,陈某的母亲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但为时已晚,嫌疑人已将所汇9万元从银行提走。
案例分析:此类向学生家长行骗的案件时有发生,且诈骗金额较大,少则几千元,多则数万元。诈骗分子惯用的作案手法是:冒充学生的老师,打电话给学生家长,谎称其子女出车祸、患重病、受重伤等,现正在医院抢救,急需汇款到指定账户。因此,广大学生应妥善保管通讯录,不在网上随意公布本人联系方式以及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并向家长通报案情,提醒家长加强防范,在无法与学生取得联系时,可向校派出所求助,或与辅导员、班主任、院系领导取得联系,切勿盲目汇款。
(三)短信诈骗
1.以中奖为饵,骗取钱财。
典型案例
天上掉下的“馅饼”
案例描述:2005年10月22日晚,某学院学生胡某接到其舅张某从老家打来的电话。张某告诉胡某说,其收到一封信,里面有一张日本东芝香港有限公司泉州分公司中奖彩券,彩券是二等奖,奖金是13.8万元,要求胡某帮忙兑奖。胡某随即按张某提供的联系电话与之联系,对方告诉胡某一公证处的电话,具体联系兑奖事宜。胡某又拨打了“公证处”电话,接电话的男子声称,要领取13.8万元奖金支票,需先缴纳各种费用14750元。于是,胡某先后分三次汇款14750元到对方指定账户。汇款后不久,对方来电称,兑奖还需缴纳10%的手续费。胡某感觉不对,怀疑这会不会是诈骗,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案例分析:当前,各种“中奖”的声音不绝于耳,天上难道真的会掉下“馅饼”吗?其实,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段并不高明,有的甚至近乎于荒唐,然而,上当受骗者却不在少数,于是不禁要问,上当受骗者难道仅仅是因为单纯吗?常言道,“贪”与“贫”仅一步之遥。
2.制造信息失灵现象。一是持机人用盗得的手机发送短信给手机通讯录内的联系人,骗取学生话费。二是骗取对方亲朋电话并通过短信诱使对方关机,然后在对方关机的时候以“在外出事,要求汇款”等事由诈骗对方的家人或朋友。
3.以办证为由,骗取钱财。以作假证件、假公章、假学历等违法经营活动为由,发送短信息实施诈骗。
4.以博彩为名,骗取钱财。
广大学生要提高警惕,对诈骗信息不相信、不理睬、不联系、不上当,彻底断掉不法分子的“财路”。
二、信用卡诈骗
(一)短信通知“亲切”指导
骗子冒充银行工作人员通知你的信用卡在某商场刷卡消费成功,并留下查询电话。当有疑问的你打电话询问时,骗子会“亲切”地指导你到ATM机上操作,用种种说辞诱导你把款转到他指定的账号上。
(二)电话联系索要密码
骗子谎称你的信用卡被人盗用,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要求受骗人把卡号和密码报给“银行工作人员”,以免“信用卡被冻结”。当你将相关资料告知骗子后,信用卡上的金额就会被盗。
典型案例
“安全账户”不安全
案例描述:2005年某学院学生李某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是其银行卡在厦门又多消费1000元。李某随即拨打了短信留下的联系电话,接电话的一女子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告诉李某说,其银行卡“确实”发生了交易,可能是银行卡资料已泄露,银行卡已被他人伪造,并提供公安机关的所谓报案电话。接着,对方声称,可免费为其办理防盗刷卡、防盗领密码、申请存款保险单等业务,李某只需告诉银行卡卡号、密码及身份证号码,并将卡内余额转账到安全账户即可。当日上午李某在工商银行ATM取款机按对方提示进行操作,将卡内余额5535元转账到“安全账户”。其实,所谓的“安全账户”是诈骗分子事先以虚假身份在银行开设的私人账户。
案例分析:据公安部新闻发言人介绍,全国4亿多的手机用户几乎都收到过违法短信。为此,一旦收到类似短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银行卡卡号、密码等账户信息,更不能通过ATM机向不明账户进行转账。如对自己的银行卡消费存有疑问,应到银行柜台咨询,或致电各发卡银行的客户服务热线,如:中国银联服务热线95516等。
(三)伪造网站诱人上当
骗子将真正的银行网站进行“克隆”,然后在上面发布广告称该网上银行正在抽奖。当学生点击进入后,就会被要求输入卡号和密码。
(四)贴张“通告”诱学生转账
骗子常在ATM机上贴一张诸如“银行系统故障,请按下列流程操作,否则后果自负”之类的通告,当学生按照提示操作时,就会把卡上金额转给骗子。
(五)制造信用卡被吞假象
骗子先在ATM机上做手脚让学生的卡取不出来,然后伪装成好心人在一旁提醒学生重新输入密码。当学生操作无效到银行营业厅询问时,“好心人”便会将卡取走。
(六)演双簧瞬间调包
当你办完业务尚未取出卡时,旁边有人问你问题。趁你转头说话的间隙,旁边另一个人已经把你的卡调了包。
(七)先偷窥密码再下手
当学生在ATM机上取款或刷卡消费时,小偷已暗中跟踪并记下你的密码,而后伺机将你的银行卡偷走盗用。
(八)偷窥个人信息
典型案例
不翼而飞的钱
案例描述:2003年某高校学生胡某刚存入信用卡的现金被人盗取2890元。经向银行查询,此笔存款已经于存款开户的当天,即被人分20次消费完毕,仅剩10元。胡某回忆起开学第一天到校后,下午3点多去校内某银行网点存入学费3000元,后在柜员机上取款100元,回到宿舍后便将卡锁在抽屉内,应该没有人知道该过程。但银行称:能取用这笔钱必须要有信用卡和密码,二者缺一不可。该校治安科开始对胡某的同室同学展开调查,都因没有作案时间而先后被排除嫌疑。案情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次日开始,治安科又通过公安机关在银行、联通移动公司等部门搜寻线索,一个叫姜某某的犯罪嫌疑人浮出了水面,最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锁定目标。居住在该校学生公寓姜某某(某学院01级自考生)终于被公安机关抓获。经审查,姜某某很快交代了其犯罪经过:在银行交手机话费时,看见胡某正在办理开户手续,营业员将信用卡给胡,并让其输入密码,胡随手将信用卡放在柜台上,将密码连输2次。站一旁的姜某某凭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把这些都默记在脑子里。当晚,姜用手机通过银行的转账服务,分20次将胡某的2900元存款转移了2890元。
案例分析:一些学生办理银行业务时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于是有的骗子凭其超强的记忆力,将学生的信用卡号、身份证号码、姓名、银行卡密码记下来,然后伪造学生的身份证将所有存款占为己有。
三、招生就业诈骗
各位家长要认真了解学校招生录取政策、规定及程序,正确对待子女上学问题,谨防上当。骗子利用学生及家长的急切心理实施诈骗,手段五花八门,常用的有四种手法,提醒广大学生及家长注意:
(一)大肆吹嘘自己神通广大,“有关系门路”、“有内部指标”,进行招摇撞骗。骗子常假冒学校招生处和省招办工作人员等身份,吹嘘自己有“内部招生指标”“计划外招生指标”等。而实际上,高校招生是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且通过省级招生办向社会公布,绝无内部指标,也绝不可能计划外扩招。
(二)伪造录取通知书。不法分子有时会拿出伪造的材料或招生机构内部文件,如空白的录取通知书等假材料以骗取学生及家长信任。其实,空白的录取通知书是不允许携带和保存的,学校录取通知书按规定是通过邮局寄达考生家的,不可能由私人传递。
(三)收取高昂中介费。学校招生除按规定收取报名考试费等少量费用外,不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凡声称须缴纳“中介费、赞助费”等,并且狮子大开口要钱财的必定是骗局。
(四)带考生及家长查看招生场所。有的骗子团伙在外地租用招待所或商用写字楼,对考生及家长声称是招生场所,遇此情况,考生及家长要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因为目前普通高校招生已经全部实行远程网上录取,由各省级招办与有关院校通过网络完成录取工作。
(五)以特殊身份进行诈骗。此类骗子多以社会上的“能人、名流”如导演、公安、商人、气功大师等的名义进行诈骗,对找工作等难办的事表示“完全有能力”解决。
典型案例
“能人”帮我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