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引发口腔异味的因素包括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两种。其中,生理性因素包括饮食气息(如饮酒后的酒精气味)、饥饿和长期禁食等;病理性因素包括口腔疾病(如牙周炎)、咽鼻部疾病(如扁桃体炎)、其他器官疾病(如消化不良、糖尿病)等。
(二)临床表现
口腔异味多表现为呼气时有明显异味,刷牙、漱口、使用清洁剂等均难以消除病症。此外,患者还伴有口干、口苦、口舌生疮、消化不良、便秘、打嗝、嗳气等症状。
(三)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口腔异味:
(1)注意口腔卫生,每天晨起、睡前和饭后认真地刷牙漱口,必要时,用牙刷或洁净的毛巾轻柔地刷除舌苔。
(2)饮食要相对清淡,避免吃生冷、刺激性、有臭味(如蒜、葱、韭菜、臭豆腐等)及不易消化的、油腻的食物。
(3)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和豆类食物。
(4)生活作息规律,保持心情舒畅,多参加体育锻炼。
(四)治疗
口腔异味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必须先找出致病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彻底地治愈。因此,大学生出现口腔异味时,在注意口腔卫生的基础上,还应到医院口腔科做全面的检查,积极治疗引起口腔异味的其他疾病,同时可使用一些芳香性漱口液(如口洁素、爽口液等),以减轻口腔异味。
三、牙周病
牙周组织主要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其基本功能是将牙齿牢固地固定在牙槽窝内。牙周病是指发生于牙周组织的各种疾病,主要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两大类。
(一)牙龈炎
牙龈是指围绕并覆盖在牙齿周围及槽突表面的口腔粘膜。牙龈炎是指牙齿组织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而发生的急、慢性炎症。
1.病因
牙结石、食物阻塞、张口呼吸、咬合创伤、牙齿畸形等局部因素可加重牙菌斑的堆积,从而导致牙龈炎。此外,某些全身因素(如内分泌紊乱、缺乏维生素C、细菌感染等)也可引起或加重牙龈炎。
2.临床表现
牙龈炎的临床表现可从牙龈色泽、牙龈外形、牙龈质地、龈沟深度、龈沟液和自觉症状等方面加以分析:
牙龈色泽:牙龈呈深红或暗红色,这是由于牙龈结缔组织内血管充血、增生所致。
牙龈外形:龈缘变厚,不再紧贴牙面,龈乳头圆钝肥大;附着龈水肿时,点彩也可消失,表面光滑发亮。
牙龈质地:牙龈变得松软脆弱,缺乏弹性。
龈沟深度:龈沟可加深达2mm以上,形成假性牙周袋。
龈沟液:龈沟液渗出增多,有些患者还可出现龈沟溢脓。
自觉症状:患者常因刷牙或咬硬物时出血,或者在咬过的食物上留有血渍,有些患者偶而感到牙龈局部痒、胀等不适。
3.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牙龈炎:
(1)注意口腔卫生,养成饭后漱口及早晚刷牙的习惯,并用牙线、牙签等清洁牙缝。
(2)尽量使用软毛牙刷,以减少对牙龈的损害。
(3)多吃含钙量较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黑木耳、黑芝麻等),为牙齿补钙,以防牙骨疏松。
(4)定期去医院清洁牙齿,以清除牙结石。
4.治疗
大学生在出现牙龈出血、痒胀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由于牙菌斑是导致牙龈炎的主要因素,且病变只局限在牙龈,因此,消除牙菌斑即可得到明显效果。病情轻者,通常采用洁治术(俗称洗牙)彻底清除牙结石,控制牙菌斑,牙龈红肿、溃烂时还应口服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甲硝唑等。发生牙龈增生者,则需进行牙龈成形术,即切除部分牙龈,恢复牙龈的生理外形。经过上述治疗,待牙龈炎症消除、牙龈形态恢复后,为保持和巩固疗效,还必须坚持每天认真和合理刷牙,彻底清除牙菌斑。
(二)牙周炎
牙周炎是侵犯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是一种破坏性疾病。
1.病因
牙周炎一般是由牙龈炎进一步发展而来的。牙龈发炎肿胀的同时使牙菌斑堆积加重,并由龈上向龈下扩延,而龈下菌斑中滋生着大量的牙周致病菌,使牙龈的炎症加重并扩散,导致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造成牙周炎。
2.临床表现
除了牙龈炎的一般症状外,牙周炎的临床表现还有牙周袋形成、牙周溢脓、牙齿松动、牙龈萎缩等。此外,牙周炎患者还有不同程度的口腔异味。
3.预防
预防牙周炎的总体原则是要不断地、彻底地、有效地清除牙菌斑。具体来说,大学生应以自我口腔保健为主,还应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以提高牙齿及口腔的免疫能力。
4.治疗
大学生在出现牙龈红肿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断与治疗,使病变停止发展。牙周炎的治疗一般以局部治疗为主,首先是除去牙龈上方的牙结石(即龈上牙结石),然后除去牙周袋内的牙结石(即龈下牙结石),并刮除牙周袋内含有大量细菌毒素的病变牙骨质,经过这些治疗后,牙龈红肿可以消退,牙龈出血和牙周袋溢脓也可消失。此外,牙齿松动者,还应进行松牙固定手术。
四、智齿冠周炎
智齿又称第三磨牙,是口腔内从中切牙开始从前往后数的第8颗牙齿,如果全部生长出来一共4颗。智齿冠周炎是指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一)病因
智齿是牙列中最后萌出的牙,因萌出位置不足,可导致智齿萌出不全而异位或阻生,牙冠部分外露于牙龈之外,部分被牙龈覆盖。这样,牙龈与牙体之间形成一个狭窄的盲袋,盲袋内容易积存食物碎屑和细菌,一般刷牙漱口难以清洗干净,加之冠部牙龈易因咀嚼食物而损伤,形成溃疡。当全身抵抗力下降、细菌毒力增强时,便可引起智齿冠周炎。
(二)临床表现
智齿冠周炎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具体如下:
(1)初期时,患者牙冠周围龈瓣红肿、冠周袋内有脓血流出或冠周脓肿,疼痛较明显,咀嚼或吞咽食物时都会引起疼痛,并常常反射到面部或头部。
(2)炎症刺激到附近肌肉时,可发生肌肉痉挛,造成咀嚼困难,张口受限。
(3)当炎症继续发展蔓延到周围肌肉间隙中,可引起口腔深部感染,出现颌面部肿胀和触压痛,颌下淋巴结肿大,严重时还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便秘等。
(三)预防
大学生预防智齿冠周炎应以注意口腔卫生、提高机体抵抗力为主。当确诊智齿位置不正、难以萌出时,应及时拔除,以防后患。
(四)治疗
为防止智齿冠周炎带来的疼痛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大学生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智齿冠周炎一般发病比较急,因此发病初期应以消炎、镇痛为主,此时可用抗生素类药物(如灭滴灵、螺旋霉素等)控制感染。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可切开脓肿或进行拔牙手术。
五、龋齿
龋齿是指牙齿在以细菌为主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的一种疾病。
(一)病因
口腔中的某些细菌与唾液中的食物残屑混合在一起,牢固地粘附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形成牙菌斑,从而导致牙齿逐渐酸蚀、软化、脱钙,慢慢形成龋洞。因此,牙齿表面的窝沟点隙、错位牙、两牙间的邻接面、重叠牙等部位易发生龋齿。此外,机体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时也会引发龋齿。
(二)临床表现
龋齿主要表现为牙齿硬组织在色、形、质各方面均发生变化,以质变为主。
色:牙齿先呈白垩色,继而有色素沉着,呈黄褐色或棕褐色。
形:即形态发生改变。
质:牙釉质疏松、牙本质软化、硬组织被腐蚀,最后牙体出现缺损,随即形成齲洞。
(三)分类
根据病变深度,龋齿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3种。
浅龋:龋蚀破坏只在釉质内,初期表现为釉质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斑点或斑块,继而形成表面破坏,一般无明显龋洞。
中龋:龋蚀已深入牙本质,患者遇外界刺激(如冷、热、酸、甜和食物嵌入等)可出现疼痛反应,当刺激源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无自发性疼痛。
深龋:龋蚀已深入牙本质深层,一般表现为大而深或入口小而深层被广泛破坏的龋洞。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较中龋为重,但刺激源去除后,仍可立即止痛,一般无自发性疼痛。
(四)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龋齿:
(1)保持口腔清洁,抑制细菌生长。
(2)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以改变牙釉质表面的结构,增强其抗龋性。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和奶制品;少吃甜食,尤其是睡前不吃东西。
(4)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每半年或一年到正规口腔医院看一次牙医,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五)治疗
治疗龋齿的目的在于终止病变过程,阻止其继续发展并恢复牙齿的固有形态和功能。大学生患有龋齿后,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目前,充填术是治疗龋齿的有效方法,常用的充填材料有复合树脂、银汞合金、玻璃离子、氢氧化钙粘固粉、牙胶等。
第三节常见耳科疾病
耳是人体听觉器官,它能使人们听到声音并保持身体平衡。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3个部分,外耳位于头部的两侧,从外可观测到;中耳和内耳则位于颅骨内。大学生常见的耳科疾病有外耳道炎、中耳炎和耳廓外伤。
一、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外耳道弥漫性炎症。外耳道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外耳道疖,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另一类为弥漫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
(一)病因
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引发外耳道炎,如挖耳、游泳进水、药物刺激等易引起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使细菌大量繁殖,因此易致此病。
(二)临床表现
外耳道疖和弥漫性外耳道炎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外耳道疖:早期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疼痛加重,并可放射至头部。患者多感全身不适,体温微升。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脓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有脓血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
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灼热,可流出少量分泌物,外耳道皮肤呈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外耳道发痒,有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三)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两个方面预防外耳道炎:
(1)改变经常挖耳的不良习惯,更不要用不干净的工具挖耳。
(2)在洗头、洗澡、游泳之前,可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净的棉球堵塞外耳道,以防污水流入耳内;结束后应及时取出外耳道异物。
(四)治疗
大学生发现耳内瘙痒、疼痛时,切忌随意抓挠,而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急性者可待疖肿成熟后及时挑破或切开引流,并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脓液及分泌物;慢性者可用抗生素类合剂、糊剂、霜剂等局部涂敷;严重者应用抗生素类药物控制感染。此外,大学生还应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和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
二、中耳炎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是导致耳痛的常见病症。
(一)病因
中耳炎的致病和诱发因素繁多,身体状况不佳、鼓膜外伤、耳道进水、不正确的擤鼻方式等都可能引发中耳炎。此外,伤风感冒、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咽鼓管功能异常和咽鼓管炎等疾病也易引起中耳炎。
(二)临床表现
中耳炎的临床表现有听力减退、耳痛、耳鸣等。
(1)听力减退。具体表现为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听力可暂时改善;耳内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既可为持续性疼痛,也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耳鸣,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哈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4)患者可感觉耳周围皮肤有发“木”感,心理上有烦闷感。
(三)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中耳炎: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2)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鼻腔通畅。
(3)积极治疗鼻腔疾病,擤鼻涕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4)游泳、洗澡后要让耳内的水流出。
(5)积极防治感冒和其他易引起中耳炎的疾病。
(四)治疗
大学生在感冒期间,一旦发现耳朵疼痛、有阻塞感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一般来说,中耳炎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病情较轻者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的脓液,然后用棉花拭净,再滴入抗生素水溶液或混合类固醇激素类药物;病情较重者则需进行手术治疗。
三、耳廓外伤
耳廓暴露于头颅两侧,极易遭到外部侵袭而致伤。耳廓外伤处理不当,易并发感染,发生不同程度的耳廓缺损和畸形,且耳廓皮下组织较少,感染难以控制,所以大学生必须认真对待耳廓外伤。大学生常见的耳廓外伤有挫伤、撕裂伤、冻伤、灼伤等。
1.挫伤
挫伤多由暴力打击、挤压、冲撞等所致,严重者常出现耳廓血肿。血肿较小时,可以在伤后24小时以内冷敷,以消除血肿;血肿较大时,则应去医院抽血、包扎,必要时应切开引流,以排除积液及血块。
2.撕裂伤
撕裂伤大多是由于耳廓受到外界拉力、切割伤或咬伤,造成不同程度的耳廓撕裂、缺损或完全断离。大学生由于意外原因导致耳廓撕裂伤时,应尽早去医院清创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