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T行业打拼了近5年的慕容霜坦言:“找到工作就一劳永逸的体制早已成为历史,我一直都处在一种与最新科技知识赛跑的状态。信息时代的知识呈膨胀性扩展趋势,刚刚掌握的资讯,也许过两天就已经过时了,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很容易被淘汰。”这种经常出现在工作中的“不明飞行物”让她紧张不安,有时候不想让同事、上司看出自己的尴尬和茫然,所以她必须花很大的精力遮掩,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这不过是我的大惊小怪,可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我逐渐有了很大的心理负担,甚至还跑去看过心理医生。最后还是一位学长的话让我茅塞顿开,他说:‘未来职场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忙得要死的人,因为工作和学习;另外一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我可不想成为后一种人。”
为此,慕容霜自己掏腰包参加了几期美国专家举办的IT行业培训,虽然花费很高,可学习下来感觉心里非常踏实,而那些以前经常光临的“不明飞行物”也消失了。
“在职充电”是防止“人才贬值”的一种最好的方法,要让自己“不贬值”,那就需要不断地“充电”。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如人们常说的:“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就永远休息。”
症状4:职场之路过于顺利。
古菲儿是一家贸易公司的财务总监,主管着公司上下的所有会计核算工作,也算得上是一个握着全公司钱袋子的风云人物。从大学毕业到现在,8年的时间过去了,虽然没有那一纸“注册会计师”的证书,可工作起来也算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因为我感觉完全能够胜任工作,领导也非常器重我。说实话,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能‘站住脚’则更难。我没有必要为了去考一个证书,而耽误我每天的工作,那样的话,我的老板也会对我有看法的。我的很多同学上班后不断考各种证书,参加各种学习班,希望能往更大的公司‘跳’,甚至请了假去学习,结果影响了工作业绩,得到的是与能力不相匹配的待遇。”
或许古菲儿的话从目前的角度来看的确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把它放在一个大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中来分析,就站不住脚了。“单一型人才”如何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实施技能储备,使价值“保鲜”是关键中的关键。“技多不压人”,“充电”和敬业不应该是冲突的,“充电”是为了更好地敬业,所以古菲儿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症状5:想要“跳槽”却感觉力不从心。
白洁从外语学院毕业后就到了一家国际航运公司给英籍首席代表做秘书,一待就是两年,这期间她接触了一些国内和国际大的企业咨询机构。
在他们给白洁所在的公司做中国市场整体战略规划的时候,白洁逐渐认识到咨询行业无限广阔的前景,这使她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和资料,以便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
“我的专业是英语,除了能像外国人那样正常地说英语之外,今天看来并没有任何其他特长可言,于是,在这家海运公司工作了两年之后,我终于申请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MBA,我想学成之后可以到一家跨国咨询公司里去工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们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当然,这是有代价的,从一个传统行业跳到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里,唯一能够达成目的的做法就是充电。”
从一个行业跳槽到另一个行业,或者从一个起点较低的企业跨入一个起点较高的企业,往往需要当事人具有更高的专业技能。所以,当你想要跳槽却感觉力不从心时,必须及时充电用以增加事业打拼的资本,同时必须跟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紧密联系起来,以达到学以致用。
事实上,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职场停电”是一个关键时期,如果能够处理好,便能找到事业新的发展出口,取得更大的成功;但是也有很多人处理不好或者放弃了突出重围的努力,平淡度过自己的一生。
面对“职场停电”的危险信号,及时充电、迅速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是最根本的方法。你一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从书籍中学习、从工作中学习、从培训课程中学习、从一切可以学习的地方学习。
那么,一个面临“职场停电”危险的人,应该如何正确而有效地给自己充电呢?有三点值得注意:
1、带着问题去充电。
在去参加充电培训之前,最好能准备几个与课程内容有关,且你觉得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在听课的过程中找到方法和答案,这样的培训可能会更有针对性,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2、写文章消化学习内容。
一般来说参加培训时觉得都知道了,三天后就会忘记一半,一周后可能就忘光了。因此,如果能在课程结束后三天内将课程内容过一遍,并且把重点写成文章,就会对课程内容加深印象。这是因为写文章就是一个思考和融会贯通的过程,能将课程内容全部连成一片,记忆更深。
3、学会“放电”。
俗话说:“学以致用”,“职场充电”的目的是为了在职场中应用学习到的新思路、新方法。有些人学得不错,都记住了,但是学归学,到工作时还是老一套,这样的充电是毫无价值的。因而要善于将学到的思路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不要怕犯错,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思考→再实践的循环反复中,所学习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每一个职场人士都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要想自己“不贬值”,就必须不断地“充电”。
执行是你的天职
执行是一个员工的天职,执行对于员工来说就是生命。没有执行力的员工就是没市场价值且终将被企业甩掉的员工,也将是一生碌碌无为的员工。不懂得执行的员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抱怨太累。很多员工总是抱怨老板给的活太多,压力太大。于是开始找捷径,敷衍了事。殊不知,世界上的成功根本就没有捷径,唯一通往成功的道路就是低下头来努力朝前走。二是回避责任。在工作上想办法回避责任和推卸任务,这样的人就是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注定不能长久。三是说的比干的多。有些人总是喜欢指手画脚不干活,对于上司的指令总是评头论足,大发议论。到头来不仅活没干好,而且还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然后不了了之。
懂得执行的员工才是优秀的员工,他们往往能做到这样几点:首先,能够对自己的职业负责。职业就是赖以生存的手段,没有职业就没有了经济来源,也就没有了饭碗,你不珍惜就没有饭吃,就是这么简单。其次,工作要以创造价值为标准。员工到企业就是来交换的,用自己一天的工作价值交换报酬。如果一天的工作没有价值,岂不是占了企业的便宜,成了十足的骗子。所以,每一天的工作就是要创造价值,决不能虚度光阴做骗子。再有,接到指令毫不犹豫坚决执行。即使指令是错误的,也是先执行了再说。最后一点就是懂得协作,以独立的人格完成工作。
真正的服从应该是无条件的服从,是没有任何借口的服从,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惊人的力量。一个企业要发展,就要求员工必须坚决服从企业的安排,拖沓、不负责任的员工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工作中执行就是员工的天职,就像士兵服从命令坚决执行一样,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也要勇往直前。
卡内基是某公司最年轻的职员,工作非常勤奋,但和其他职员相比略显稚嫩。由于业务增多,公司准备开拓一个新市场,但新市场的负责人迟迟未能确定下来。
新市场选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而在这样的地方开辟市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没有一个人愿意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生怕徒劳无功。
公司物色了很多人选,但统统被他们以各种理由推掉了。无奈之下,公司的负责人只好退而选其次,派默默无闻的卡内基去执行这项任务。卡内基接到通知后没有任何怨言,带着公司生产的产品样本就出发了。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卡内基终于在那个人人都觉得产品没有销路的地方使公司的产品站稳了脚跟,还预言那里的市场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当卡内基把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带回公司时,人们惊奇地问他是如何看到那里的开发潜力的。卡内基浅浅一笑说:“其实在出发时我也没有信心,而且觉得你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我必须服从公司的安排。到那里之后,我知道我必须全力以赴地去执行公司的任务,结果我成功了。”
在工作中你是否遇到过与故事主人公类似的问题?你是否曾经因为觉得无法完成领导交派的任务而干脆放弃工作?有人说:“服从也是一种素质,服从的最大受益者是员工本身。”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不错,服从不仅是员工的天职,更是员工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服从上级安排是员工的第一美德,是工作中的行为准则,是锻炼工作能力的基础。同时,服从也是工作的推进剂,能给人的行动催生无穷的勇气,激发人的潜力。员工只有具备了这种服从精神,才能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很明显,卡内基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成功了。
作为员工,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公司的安排,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决不能找任何借口推托或搪塞,这是取得成就的前提和基础。记住:不找借口,服从并执行的员工才是最好的员工。
成功只青睐那些勇敢战胜困难的人,懦弱的人永远不可能成功。人们往往遇到困难就停滞不前,甚至是拒绝面对。殊不知,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因此,无论面临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勇敢去克服。
拖延是你的大敌
社会学家库尔特·卢因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力量分析”。在这个概念里,他描述了两种力量:阻力和动力。他说,有些人一生都踩着刹车前进,比如被拖延、害怕和消极的想法捆住手脚;有的人则是一路踩着油门呼啸前进,比如始终保持积极、合理和自信的心态。这一分析同样适用于工作。如果你希望在职场中生存和发展,你必须把脚从刹车踏板上挪开。
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清晨,闹钟将我们从睡梦中惊醒,想着自己所制定的计划,同时却感受着被窝里的温暖,一边不断地对自己说该起床了,一边又不断地给自己找寻借口再躺一会儿。于是在忐忑不安之中,又躺了五分钟、十分钟……这是人的惰性在作怪。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惰性的直接后果和典型特征就是拖沓,把今天该完成的事拖到明天,把明天该完成的事拖到后天。对于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拖延最具破坏性,也是最危险的恶习,它能使人丧失进取心。一旦开始遇事时就推托,就很容易一拖再拖,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以至于很多工作根本无法开展,甚至最终将自己“毁灭”。
传说五台山上有一种鸟,长着四只脚和一对翅膀,人们叫它寒号鸟。
春天来到时百花盛开,寒号鸟身上长满了漂亮的羽毛,但它懒得动,既不给自己搭个冬天可以防寒的窝,也不去找食物,饿了就吃树叶,渴了就喝露水,春、夏、秋就这样过去了。冬天来了,天气冷极了,小鸟们都回到了自己温暖的窝里。这时寒号鸟身上的羽毛已经脱落了,夜间它躲在石缝里,冻得直打哆嗦,它不停地叫着:“好冷呀,好冷呀,等到天亮了就造个窝吧!”可是等到天亮之后,温暖的阳光一照,它又忘记了寒冷,于是它又不停地唱着:“得过且过,得过且过!太阳下面好暖和,太阳下面好暖和!”它就这样一天天地混着日子,过一天是一天,一直没有给自己造个温暖的窝。最后,它没能混过寒冷的冬天,冻死在了岩石缝里。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跟寒号鸟一样,只顾眼前,得过且过,做事情拖拖拉拉,拖一天算一天。他们把一切行动拖延到明天、后天……就这样一直拖延下去,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王亮是个拖拖拉拉的员工,下面是他一天的所作所为:
第一,他八点准时到了单位,看到办公桌上堆放的文件乱七八糟,他用了半个小时来整理办公桌。
第二,整理过后,他又看到报纸上一篇文章写得很好,于是开始看文章,当他放下报纸时已经九点了。
第三,正当他准备工作的时候,电话铃声响了,他忽然想起自己还有几个电话要打,为此他又花了半个小时。
第四,等挂断了电话,他上了趟厕所,回来路上碰到个熟人又寒暄了一番。回到办公室,他感到口渴泡了一壶茶,等他的注意力再次投入到工作上的时候,已经是十一点半了——午餐的时间到了。他想,反正这些工作也不急在一时,还是填饱肚子要紧,还是先去吃饭吧?
王亮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很多职场人士因为无法克服类似于王亮的拖延恶习,从而忙活了大半天,也不见什么工作效率。
在工作中,你是否也有类似的坏习惯呢?原本今天该完成的工作拖到明天,原本现在该打的电话拖到一两个小时以后才打,这个月该完成的报表拖到下个月,这个季度该达到的进度要等到下个季度……凡事都留待明天去处理。更为严重的是,拖延会侵蚀人的意志和心灵,消耗人的能量,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挥。处于拖延状态的人,经常陷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拖延——低效能+情绪困扰——拖延。为此,他们常常苦恼、自责、悔恨,但又无力自拔,结果一事无成。
商场如同战场。要想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支高效能的战斗团队。任何一个老板都知道,对那些做事拖延的人,是决不能给予太高期望的。优秀的员工做事从不拖延,在日常工作中,他们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在上司交办工作的时候,他们只有两个回答,一个是:“是的,我立刻去做!”另一个是:“对不起,这件事我干不了。”某件工作能做就立刻去做,不能做就立刻说自己不能做,拖延绝对不会成为优秀员工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