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是认真贯彻邓小平南巡讲话及党的十四大精神的一年。
月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明确了未来五年经济建设方面的基本目标和任务;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国务院还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为学好邓小平著作。中央专门作出决定,江泽民也发表了题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重要讲话。这一年,全国上下各族人民以不同形式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毛泽东诞辰100周年。
为了解决金融机构违章乱拆借,社会不规范集资面广、量大、利率高以及许多地方擅自设置金融机构从事信贷活动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采取措施,整顿全国金融秩序,中央决定由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由此展开了长达4年的举世瞩目的宏观调控。
为实现香港的平稳过渡、政权的顺利交接并保持其长期的繁荣稳定,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正式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成立于1988年的澳门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及三个附件,并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
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遘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重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这是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的最高负责人之间首次进行的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功能性的会谈。双方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实事求是、求同存异的精神,经过共同努力,排除某些干扰,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美国总统克林顿进行了会晤,标志着中美关系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布实施
90年代是我们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而在国际上,世界正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因此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90年代乃至下世纪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于1993年2月13日印发要求各地、各部门贯彻执行。
《纲要》全面分析了我国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总结了建国40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工作的成就,初步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第一,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第二,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第四,必须坚持教育的改革开放,努力改革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勇于创新,敢于试验,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第五,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第六,必须依靠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第七,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第八,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培养多种规格人才,走出符合我国和各地区实际的发展教育的路子。面对新形势,《纲领》强调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真正树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采取有力措施,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纲领》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指出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当前,要实现上述教育发展总目标,必须落实以下方针: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重视和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重视和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学,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
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改革。只有通过教育改革才能走出发展教育的新路子。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与此相适应,教育体制要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加快步伐,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为此,《纲要》进一步指出,教育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全社会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和政府包办学、包学费、包就业、包当干部的制度。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深化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地方政府对经济、科技、教育实行统筹规划,对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实行统筹管理。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制的教育管理体制,扩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决策权和包括对中央部门所属学校的统筹权。完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制度。改革对高校的财政拨款机制,充分发挥拨款手段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推进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系统,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研究和试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和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纲要》在最后指出,教师队伍和教育经费是实现教育发展和改革目标的基本条件。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根本大计。要下决心,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努力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的职业。增加教育投资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个人都要努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通过立法,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总结了建国40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战略、指导方针和许多重大政策措施,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
3月15日至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李鹏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选举国家新的领导人。
李鹏在报告中,首先总结了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中所取得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他指出,在这五年中,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主要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接近24000亿元,五年平均每年增长79%。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结构逐步调整,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9%,粮食生产摆脱了一度徘徊局面。连续四年获得丰收,乡镇企业五年间产值增长2倍,已吸纳农村劳动力1亿多人,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5%,1992年钢产量已达8000万吨,原煤产量已达11亿吨,发电装机达到165亿千瓦,原油产量达到142亿吨;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有新的发展,铁路货运周转量达到11620亿吨公里,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59亿吨,公路货运周转量达3617亿吨公里,城乡电话总容量达2860万门,五年问,进出口总额增长1倍,1992年达到1656亿美元,五年共利用外资609亿美元,相当于前9年总和的16倍;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新成就。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00亿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科学技术事业成绩显著,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五年来国家财政和社会各方面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达3200亿元,教育结构有重大调整,教育改革逐步深人,教育质量有所提高。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继续稳定和完善。在城市,为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采取了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的改革措施。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2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182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4元,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市场繁荣活跃,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已达70岁左右,这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综合反映。李鹏进一步指出,五年来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建设方面的基本任务,即全面贯彻中共十四大精神,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依靠优化结构、技术进步和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努力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使国民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指出,今后五年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五年,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保持产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逐步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要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稳定农村经济政策,深化农村经济改革,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多级储备制度,对重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农民负担严格限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加强能源建设,实行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加强原材料工业建设,加强老工业基地和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增长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科技发展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把应用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加强基础性研究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力量,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要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
第三,李鹏在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今后五年是关键时期,必须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加快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要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而各种经济成份都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关键是政企分开,理顺产权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同时要积极发展各类市场、抓紧进行价格改革、进一步改革劳动工资制度、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改善和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我们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努力完成今后五年深化改革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