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疏:前章明天下有道,欲令知足常足。此章明教不出戶,示以不為而成。初兩句標不出則能知,次兩句明人和則天順,又兩句示彌出之為失,後四句結無為而化成。○義曰:聖人達觀,不出戶庭;上士冥心,玄契天地,玄契則無遠不察,目繫則雖遠益達,不行而知,斯之謂矣。
不出戶,知天下。
疏:有道聖君,無為而理,言教不出於戶外,淳風自洽於寰區。此可謂知理天下之道爾。又解云:人君善教,天下應之以善,則不煩出戶而天下可知。故《易》曰:君子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此之謂矣。
義曰:聖人之理,以身觀身,身正則天下皆正,身理則天下皆理。故曰恭己南面而已矣。夫何為哉?且既闢混元,是生萬物,羣分類聚,魚沉鳥翔,尊卑定矣,天地位矣。雖六合之繁,九有之廣,亦猶四支百體耳。可以心鑒,豈在足行?不出戶而知之,信矣。君子出其言善者,《易?上繫》之詞。期謂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遠猶若此,況於近者乎?
不窺牖,見天道。
注:垂拱無為,不出教令於戶外,是知理天下之道,人事和則天象順,故不煩窺牖而天道可知也。
疏:人天相應,精氣交通,人君為政以德,則象緯以之不迷;威侮五行,陰陽由其舛侯。故《書》曰:休徵則肅時雨若,咎徵則蒙恒風若,是知行發心已象著于天,豈俟窺牖然後能見?《易》曰:言行,君子所以動天地也。
義曰:帝王之理也,法天之覆,法地之載。曆象日月,敬授人時,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所以順天之道也。天垂象,聖人則之,所以法天之行也。既法順天象,正己而行,則人君所為,天道交應,吉凶在我,理亂在心,得不乾乾而夕惕耶?象緯者,垂文謂之象,占揆謂之緯。自大慢法,謂之威侮。躔次差錯,謂之舛候。此由人君行之所感也。風若雨若者,《尚書?洪範傳》曰:休徵則肅時雨若。休,善也。言人君行敬而時雨順也。肅,敬也。咎徵則蒙恒風若。咎,凶也。蒙,暗也。恒,常也。若,順也。言人君蒙暗則常風順之也。言行動天地者,《易?上繫》曰:言行,君子所以動天地;可不慎乎?此謂君子出處默語,不違其中,其迹雖異,道同則應也。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注:若不能無為,假使出令彌遠,其所知理天下之道彌少也。
疏:此明失道之君也。不能處無為而恭己,將欲申教令以化人,令出彌遠。既失無為,所知政理更為寡少。
義曰:其身正者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人君不能拱默謙光,融心體道,無為以化天下,雖廣行威令,人不從之。豈若任賢勿疑,從善不倦,恭己於上,推誠於下,不言而化,不令而行哉?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注:不出戶,故云不行。無為淳朴,而知為理之道也。
疏:此覆釋不出戶而知天下也。無事無為,教令不出,故云不行。近取諸身,遂知來物。故我無為而人自化,豈待言教出戶,然後謂之知乎?
義曰:理國聖人,率身從道,道與天合,冥契上玄,萬方順之,應猶響答,不俟行化而後能知。近取諸身者,《易?下繫》云: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此言以身之耳目鼻口與八卦相應,身之所行,吉則應之,凶則違之,禍福無門,惟人所召。我無為而人自化者,此經第五十七章之詞也。
不見而名。
注:不窺牖,故云不見。人和天順,而能名其太平。
疏:此覆釋不窺牖見天道也。夫鶴鳴則子和,行感則天動,原小可以知大,審己可以知物。元吉所召,在乎其人,則太平之化可得而言爾。何必窺見,然後名乎?故云不見而名也。
義曰:天道坦坦,去身不遠。天人相感,影響無差,凶吉合符,由乎其行。身既理矣,固亦宜然。天應人和,不俟窺牖矣。鶴鳴子和者,《易?繫》云: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此明擬議以成其變化之理也。若擬議於善,善來應之,擬議於惡,惡亦隨之。鶴鳴則子和,脩誠則物應。鶴鳴幽陰之中,子猶和之;人欺於暗室,物必知之。憂悔吝者,存乎纖介,定得失者,在乎樞機。君子擬而後言,議而後動,慎微之理也。雖微必應,夫何遠哉?不見而名,道既玄同,心與道合,萬物符契,故不俟見之而後名也。
不為而成。
注:不為言教,而天下化成。
疏:此總結不出不窺之義也。夫以上有所為,下必有優。今聖人凝神端扆,玄默朝堂,君無為,人無事,百姓家給,萬化自成。
義曰:凝靜,定也;端莊,肅也;扆龍,屏也;朝堂,聽政之所也。聖人無為致理,無事化人,不出戶而自知,不窺牖而自見,融神觀妙,造化生乎身。垂拱端旒,宇宙在乎手。民不知有君於上,君無所求用於民。倉庾豐盈,家給人足。夫何故耶?以其上無為而國泰。神既凝寂,故不言而化成矣。扆,謂倚也。形若屏風,晝為斧文,於明堂之中牖開而設之。昔周公輔成王於明堂,以朝諸侯,負斧扆,南面而立,以正君臣之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