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所以被叫做孩子,就是因为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经验。他们需要关心,需要有人给他们指导,借此来让他们顺利通过人生道路中的种种关卡。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了解他们了呢?打开沟通的幸福通道,才能使亲子关系更融洽。
1.了解孩子个性
成为好父母的精髓在于,真正了解孩子的个性,并以此来调整你教育他们的方法。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相同的,所以用心去了解你家孩子的个性,用最适合他的方式来对待他,那样将会把困难和矛盾减到最小。
很多父母家长可能自诩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能够比自己更加了解,为什么呢?他们认为自己和孩子朝夕相处,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生了他,并养育了他。他们也许还停留在“婴儿一哭就是要奶喝的遥远的记忆当中”。可是,当哪一天,他的孩子“离经叛道”的时候,他们总是会伤心得冒出一句:“哎,原来,我还不了解他。”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们没有注意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质,盲目地搬用别人成功的却不适用于自己孩子的经验。事实上,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孩子,即使是孪生兄弟或姐妹也是如此。
作为父母,对不同的孩子有相同的期望是错误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个性,而且每种个性都有着成功的可能,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发掘和引导孩子的个性。所以,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遵循孩子自身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这就要求父母要做到:
一、了解孩子的基本特征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儿童心理有“三好”: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四喜欢”: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这是儿童的基本特征,是父母应当首先了解的。
二、要了解孩子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这里所谓的“气质”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气质不是一个概念。这是心理学上专用的概念,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人与人之间在气质方面具有显著的个别差异。比如,有的孩子脾气暴躁,容易激动,喜欢喜形于色;有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反应快;有的孩子生性沉着冷静,喜怒不形于色。一般来说,气质具有稳定、不易改变的特征。关于气质的类型和特征,根据心理学理论,可将气质分成胆汁质、多血汁、粘液汁和抑郁质四种。胆汁质的孩子表现为精力充沛,好支、易兴奋、情绪变化快而强,言语动作急促迅速且能自制,内心活动外露、热情、急躁、易怒;多血汁的孩子活泼好动,富有精力且有生气,情绪变化快而弱,表情丰富,言语动作敏捷、灵活、乐观、浮躁、轻率;粘液汁的孩子沉着、冷静,情绪变化慢而弱,心境不外露,言语行动迟缓,反应慢而不灵活,坚忍、执拗、冷漠;抑郁质的孩子较弱、娴静,情绪变化慢而强、持久而富有自我体验,言语行动缓慢无力、细心、敏感、胆小、孤僻。
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气质,爸妈才能预期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有什么反应,也因此能够对孩子的行为多一些理解和谅解,并且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和期待。例如:一个总是闯祸的孩子,或许是天生具备好动又好奇的特质,如果爸妈一直用打骂来回应,未必能够减少孩子闯祸的频率,只会让孩子倍感挫折,觉得自己真的是个坏孩子。
对于孩子的天生特质,父母要避免以负面的字眼来形容,例如:骂一个常惹事的孩子是“天生顽劣”、“无可救药”等。也许孩子不是故意要闯祸的,老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他也很懊恼呢!孩子的心很敏感,父母要小心别伤了他的自尊心。
气质的评估需要整体的判断,不可光凭几个明显的特质就断言孩子是属于何种气质。爸妈要试着以客观的态度,回想孩子从小到大的反应倾向,长时间观察孩子的行为模式,才能够真正了解孩子的气质。
其实,心理学研究表明,气质并无好坏优劣之分,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通过努力都会获得成功。这是每个家长都必须认真注意的一点。
三、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对症下药
性格是一种表现在人的行为和态度方面较为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比如正直、诚实、虚伪等,它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人的性格具有可塑性,当然,性格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性格一经形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其性格虽然尚未定型,但是他们彼此之间的个别差异已有相当明显的表现。一般有如下表现:
性格开朗、活泼、爱说爱动的孩子:这类孩子思维活跃、反应灵敏,自我表现欲和交往能力也很强;但是自控能力差,做事没有耐心。对这类孩子应采用高标准、严要求的方法,对他们认真地做每件事,并善始善终。
性格调皮、专横、大大咧咧的孩子;这类孩子适应能力强,敢说敢干,富有创造性但意气十足,爱打闹,规则意识较差。对这类孩子宜采取批评与鼓励相结合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爱心培养,使孩子体会到同伴间友谊的乐趣。
性格孤僻、胆小、不爱说话的孩子:这类孩子比较稳当,做事不易出差错,专注力强、听话,但他们不爱交往,自我表现欲不强,不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对这类孩子应采用欣赏的方法,多亲近他们,给他们创造与别人交往、在集体场合说话的机会。
性格温柔、听话、沉稳的孩子:这类孩子自尊心强,有主见,做事有条理、认真,但是很爱面子,做错了事不能当面批评,否则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这类孩子宜采取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细心体察孩子的变化,任其解释自己的新发现,从一点一滴着手培养孩子的探索意识和创造意识。
四、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还应了解孩子的个性差异。个性差异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包括需要、动机、抱负、理想、信念等;后者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家长要根据孩子个性特点进行教育。那么,如何发现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的差异以及针对差异进行教育呢?
一是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作全面的、正确的评价与衡量,客观地评价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区别,了解差异性。
五、是要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
良好的兴趣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前提,只要不是不良的兴趣,家长就要支持。达尔文说:“就我记得的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后来发生影响的是:我有强烈的多样性的趣味,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良好的兴趣是还将来发明、创造的前提。但家长不要从自己的兴趣发展,强迫孩子改变兴趣,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根据这些差异、区别、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个符合孩子实际计划。比如,孩子的记忆力好,可以让孩子多背诵唐诗宋词、英语;口才好,可向演讲、朗诵方向发展;听力好,有音乐“细胞”,可向音乐方向发展;想象力丰富,可以训练他多编、讲故事和写作的能力。一种能力的发展往往能带动其他能力的提高。
父母要做的,应该是正确地看待孩子间的差异,不盲目相信自己的孩子更聪明,不盲目认为自己的孩子更笨。尽管孩子各有性格,但作为父母应该明白,不管哪种类型的孩子,都要顺其自然。因为每种类型的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关键看你如何发掘和引导孩子身上的这种特质和潜能。人生成功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作家长的只有注意认真观察,正确了解,仔细分析,因材施教,引导他用自己的方式做到最成功。这样才能使孩子的个性发展扬长补短、日臻完美。
2.理解孩子的成长
“你理解你的孩子吗?”在各地“家长学校”巡回演讲时,一位讲师无数次地这样问家长。回答大多是肯定的。如果你问孩子“你的父母理解你吗”,“不,他们不理解。”回答几乎又都是否定的。相信每个人肯定丝毫不会怀疑父母们确有理解孩子的愿望,但愿望归愿望,能不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不信,看看周围有没有这样的现象:
孩子回家嚷“好热”。妈妈说,别人不热,就你热?你这孩子好怪!过一天孩子放学回来又叫冷,妈妈生气了:昨天不热你说热,今天不冷你说冷,这么大了,怎么连冷热也搞不清,于是不分清红皂白地又把孩子数落了一顿。其实“热”,是孩子踢球踢的;“冷”,是他感冒发烧了……可见,感觉是个人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没有标准答案,家长又怎好以自己的感觉去评判孩子感觉的“对”与“错”呢?
孩子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哲学,有自己理解的特点(自我中心、泛灵性、直观性、情绪性等)和自己的小天地。例如孩子往往按自己的感知觉来推知其他事物:当他们感到冷,就会往鱼缸里加热水,好让鱼儿“暖和暖和”;当他们“自私”地不想让你吃他的葡萄时,他甚至会用儿童特有的“狡猾”的眼神看着你,然后颇像那么一回事地说:“好酸呢!”这就是孩子的“智慧”。因此,父母要理解孩子,必须要尊重孩子,要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要学会等待孩子的回答。而在现实中,父母由于疏忽等原因还不能走进儿童,真正地理解儿童。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呢?
第一,掌握一些教育理论和技巧。家长要多看一些有关孩子心理、生理、教育方面的书籍,抓住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关专家建议注意以下孩子发育的关键期:
(1)幼儿时期:教孩子认识性别角色,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注意孩子社会行为的发展;配合认知和情感的发展,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活动素材;
(2)儿童时期:由于孩子认知能力的显著发展,父母必须多给孩子思考、讨论、求证与发展的机会;同时帮助孩子树立健全的自我概念;学会愉悦自我、接纳自我;
(3)青年时期:孩子将面临许多的挑战,父母要帮助他们认识身心改变的现实,培养责任感,协助孩子完成学业,并对职业选择、恋爱、婚姻进行指导。
第二,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不会有童心,尽管你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比如,孩子下雪天想和小朋友一起去打雪仗,可是妈妈怕孩子着凉,把他关在屋子里。孩子苦苦哀求:“妈妈,让我玩一会儿吧,玩一会儿就回来。”妈妈却说:“外面天气冷,当心着凉。他们比你大,会欺负你的。你有这么多玩具,在家自己玩!”孩子哭了,这小天地怎么能与小伙伴打雪仗相比呢?
有的孩子非要用自己的电动玩具去换小朋友手中的泥人,有的孩子养个小蝌蚪会倾注全部心血……这些在大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对孩子来说却是正常的。
每个孩子在思想观点、感情、感受、快乐、不安、忧愁方面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谁了解孩子的心理,谁就会赢得孩子的心,取得教育的主动权;反之,则会产生顶牛现象,甚至遭到孩子的怨恨,费力而不讨好。
第三,父母要理解孩子,还应该学会欣赏孩子。欣赏本身就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激励。幼小的孩子往往喜欢将自己所看到或想象到的事物,通过绘画、泥塑等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例如3岁多的佳佳用五彩的画笔把一张白纸涂得缤纷绚烂,谁也不知道她画的是什么。父母面对那“不知所云”的作品,如果能耐心询问孩子画的是什么,那么父母就会听到意想不到的答案:佳佳一本正经地解释:“百花儿举行选美大赛,然后他们就挤在一起照相,漂亮的花太多了,整个照片都挤满了。”孩子的作品有如此精彩的内涵,他们的想象力简直令成人自叹不如。面对孩子的作品,父母惟有用“心”去读,才能理解他、欣赏他。所以,父母留意孩子们“粗糙”、“稚气”的作品,将其记录、保留下来,并加以赞赏和评价,孩子就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四,父母要与孩子经常交流沟通。现代社会最宝贵的品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父母不仅要和孩子及时沟通,还有和孩子周围的人,比如老师、同学等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和孩子谈话。有很多家庭存在这样的情况,早晨家长上班的时候,孩子还没有醒;晚上孩子已经进入梦乡,家长还因为加班、应酬等这样那样的原因回不了家。这就导致了亲子之间根本没有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导致大批有父母的“孤儿”出现。
据某地的一项调查表明,家长每天和孩子交流的时间不足15分钟。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开个公司,每天只花15分钟打理,公司不垮掉才怪!而父母们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有需要的活生生的孩子!要想理解孩子,就应该及时和孩子交流,专门制定出和孩子谈天的时间,并把它作为一项事业去完成。
做父母的应该抱着理解的目的耐心地去倾听孩子所说的一切,帮助理清孩子的思想和感觉。以孩子看世界的方法来看世界,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和感受。消除孩子与父母交谈的内容之间的障碍。使他相信父母是真诚希望倾听并理解他的时候把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思想告诉父母。以理解为目的倾听,来缓解以至消除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误解,经常有意识地进行类似的倾听和交谈,使孩子与父母间有更深层的沟通,彼此的信任亦有更大程度的加深。
第五,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不是某一方面的单独努力就能一蹴而就。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合力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都是一本精彩的书,家长担负着读懂他,理解他的责任。孩子的稚气意味着他要长大,但还没有长大;他像小大人,但不是大人。
孩子的很多作为会和成人不同。成人不能用要求成人的目光看待孩子,成人要能做换位思考,理解孩子。孩子的成长也是遵循量变到质变的原理,在看待孩子成绩与缺点时,不作横向比较,而应和孩子的过去比,孩子的成长可以在几天里被发现,也可以是几周后才表现,更有可能是几个月才会有飞跃,家长要努力配合,做好孩子发展的引导者,更要做耐心的观察者,发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鼓励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第六,注意语言禁忌。这包括不理解、不利于孩子反思、伤害孩子的禁语。
否定:“你不应这样想。”(可改为:我很想知道你这样想的原因,能说说吗?)
“你不应这样做。”(可改为:我很想知道你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能说说吗?
“你值得这么伤心、生气吗?”(可改为:你感到伤心和生气,是吗?)
轻视:“啊呀,怎么会是这样呢?太好笑了!”
责怪:“你怪谁呢?要怪就怪你自己。”
强加:“我要是你,就……”
轻视:“说了半天,你怎么就这么拎不清呢?!”
绝望:“好了,我看你这孩子是无可救药了。”
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不理解孩子,家长对孩子的爱反而会使孩子反感,其重要的是家长脱离了孩子的实际,强人所难,甚至把孩子当成执行自己意志的工具。相反,站到孩子的立场上以孩子的目光看待自己的要求,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与孩子同喜、同忧、同乐,心理相通,情感交融,这样才能爱得准,爱得深,爱得正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