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负有责任感的人来说,谁都不希望教育会成为功利的俘虏,更不希望更多的人才从功利的教育中学会去功利别人,去浮躁社会。到底是社会把教育功利了,还是教育把社会功利了,每个人不得而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如何医治、救护当前的教育功利化,使得教育能够健康向上,走一条可持续、顺畅和谐的道路。改革当然是好方式,但改革不是万能的,制度的建设健全,以及人们的意识适应和观念思想的转变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可能教育的发展规律就是如此,必定要经历这样一个浮躁功利的过程,才能逐渐走上健康的道路。只是盼望、希望这个过程能够尽量短一些,尽可能快的走过这段路,让我们的教育不再得病,让每个人都对教育肃然起敬!
儿童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并参与其中来学习的,他们的感觉支配着他们的整个身心和灵魂,孩子只有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感性经验,才能了解自然界,并且在了解自然的同时,也了解到人类的生活。因此,教育的全部目的如果只是为儿童将来谋生做准备的话,那它的意义将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
功利性的“早期教育”只会给孩子的将来带来负面的效应。因此,如何发展儿童的灵性,或者说如何保持儿童的灵性,更需要育人者认真地思考,不懈地努力。
8.忽略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孩子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获得广泛的知识,才能学得更灵活、更扎实。
现在有好多老师教育学生的方式都是满堂灌,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孩子实际接受能力。如果孩子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只是靠老师和家长的“看管”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那么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依赖性,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培养自学能力的必要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要求充分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出受社会欢迎、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知识的落实、能力的培养。而各种能力的培养,最基本的一种应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因为,自学能力的发展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条件。同时,教学过程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会学”的过程。学生要“会学”,首先得有自学能力。
现在中学生当中,相当一部分人自学能力太差,读一个句子搞清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读一段文章,不理解其含义;看书不会分析,更提不出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首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智力)已经有了新的发展。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提高了,观察的时间更为持久,在概括性和精确性上也有所提高。中学生的思维已经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并且由“经验型”转向“理论型”,表现在思维的组织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的发展上。其次,新的中学历史教材具有与以往的教材不同的许多特点和写作风格,在体例上也有所创新。每课均有引言、正文、辅助文以及思考题。练习的设计也力求摆脱“应试”的模式,可见是一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教材。
当前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十分关心和重视,出现了天天晚上陪着孩子学习,外请教师来家补课等现象,家长的愿望、动机是好的,但是这种做法往往是家长主动孩子被动,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学习积极性,效果不佳。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根本的办法是重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变被动为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促使孩子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未来从事各项工作,都能受益。为此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学兴趣,掌握自学方法,培养自学习惯,使孩子愿意学,并且会学,这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自学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学能力是在长期的自学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如果遵循这些原则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获得较快,自学效果就好。那么,怎样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呢?
(1)让学生讲课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兴趣。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机械性、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从而阻碍了他们思维和想象力的自由发挥;要改变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转变,那就是让学生与教师的转换,试行让学生代替教师讲课,以此来培养学生与在课程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由教师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允许他们在讲台上有创造性的讲课、独出心裁、异想天开,也允许台上的“老师”和学生交流问题,“师生”之间踊跃发言,互相讨论。这种富有生机有角色转换活动不但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课堂教学,让他们有了更多的交流,有了更多的学习体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让同学们广泛产生了认同感、成就感和满足感,提高他们在课堂上勤于实践的自主能力,进而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不断进取。
(2)自学能力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生活中让孩子自己独立解决各种问题,读书方面让孩子自己把以前不懂的地方弄懂,养成预习功课的习惯,这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三个关键。
(3)培养孩子课前预习的习惯,从而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预习是获得最佳听课效果的主要环节。预习的目的是提前了解新知识,提出问题,上课有针对性地注意老师是怎样分析讲解新知识的,新旧知识是怎样联系的。这样听课时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抓住重点、难点,从中学到思维方法。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自学中遇到问题能自行解决,孩子就能从中得到鼓舞,增强信心。如果自学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上课时经老师讲解,就能从中得到启示,知道应该怎样去自学。教给孩子做自学笔记的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还要教给孩子边读边思边做笔记的方法。孩子读了一本好的课外书,把体会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孩子自学一篇课文,理解了哪些词语?发现了什么不懂的问题?结合书后的思考题进行分析、理解等等。
(4)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什么重大的难关或比较枯燥的基础部分不要怕,能啃多少就啃多少,不能啃的就先搁置下来,把那些内容当成公理接受下来、背下来,大胆地向下冲刺,等学完了下面的东西之后再回头来解决它,可能就很容易了。华罗庚早就说过,数学上有些问题如果停留在原有基础上是很难弄清楚的,但是等学习了下一步之后,再解决前面的问题就很简单了。其实其他学科也未尝不是这样。重要的是不要被困难所吓倒,不要半途而废,不要碰到什么问题就问,要尽量自己钻研、自己解决。
(5)指导孩子掌握学习程序。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个过程,要按照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理解、掌握、运用和巩固知识的全过程,必须在认真做好课前预习,上课专心致志地听讲,积极地思考问题,课后及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只有把握好这几个基本学习程序,学习才可能有成效。
及时复习复习后再做作业,学到的知识才能牢固。很多孩子放学就忙着做作业,不会做进才去翻书套公式找答案。这样不可能融会贯通地掌握基本原理,即使做很多题,也不可能提高运用知识解决的能力,只能陷入学习的恶性循环。及时复习要求学生当天的课程必须当天复习,这是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必要环节。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孩子做好复习,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做作业就会顺利,质量也较高,逐渐地孩子就会感到做作业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了。
(6)找一位气概恢宏的人为导师,导师的作用并不在于由他来给你上课,也不在于由他来指导你解难题,而是在于他指导你如何学习,帮助你区分什么是该深入钻研的、什么是可以暂时放过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之所以要找气概恢宏的人,是因为这样的人可以激发你的斗志,使孩子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这种人才懂得奇迹会在人们没有想到或不敢想的地方发生,而不会总是用常规来限制孩子思维的发展。所谓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就在这里。高徒从名师那里得到的其实不只是知识和学问,最重要的是出奇制胜的思维方式和所向无敌的气魄。千万不能请一个两脚书橱当辅导,这种人虽然有很多知识和学问,却缺乏足够的气概胆略,经常会用常规思维方式来扼杀孩子的智慧火花,最终会影响孩子的上进。家长本人如果具备条件,自己亲自担任辅导是最理想的人选。
养成自学的习惯就是一个人把自学当着吃饭、穿衣、洗漱等活动一样,每天必须完成的一种活动。有了好的自学习惯,哪一天如果不进行自学,就会浑身不自在,就像不吃饭、不洗漱那样不舒服。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方法,都要使他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地养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因此,培养孩子自学能力,必须注意培养孩子的习惯,使孩子的自学活动成为一种生活中必需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