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不仅降低了教师的威信,而且当教师实施体罚之时,正好表明了他的失助与无能。一个教师,简单地以体罚管教学生,是把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简单化,它往往铸成一种错误的行为模式,其消极影响是难以消除的。库宁等人的研究表明,使用体罚大大降低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从师生关系看:体罚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扩大了师生间的感情距离,不但很难形成向师性,反而造成学生对老师的反感和对抗情绪,不利于施教。有的学生就说:“老师当众体罚我,是出我洋相,是看我不顺眼,叫我丢人。”学生当面不敢说,背后则不服。这样,实现教育目的也就落空了。体罚使学生精神压抑,负担沉重,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有些学生受到体罚,感到非常委屈、恐惧,教师讲什么一句也听不进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体罚学生是最不明智的,为人师表者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努力去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误,但希望老师用科学的手段来教育学生,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之材。
体罚是一种粗暴的行为,它不仅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而且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受体罚的学生,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老师也经历过学生时代,说句心里话,你愿意接受体罚吗?假如你现在也有子女读书,孩子经常受体罚,你会怎么想?如果教师都能这样进行心理换位,将会减少许多体罚事件的发生
体罚压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畏于教师的体罚,只得困于教师规定的框框之中,学生的智慧难以萌发出来,学生的聪明才智不敢发挥,久而久之,学生自甘于平庸听话,教育便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瓦特、牛顿、爱迪生们如整天处于教鞭的威慑之下,他们的聪明才智怎样去发挥?又怎能发挥?
再次,体罚严重伤害了学生自尊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往往是学生走下坡路的开始。有些学生经常受到粗暴的训斥、体罚,自尊心、自信心丧失,自暴自弃,变成了破罐子破摔的“老油条”。一首“挨打歌”说得好:“首次挨打战兢兢,两次挨打哭不停,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千次挨打功夫到,不疼不痒不吭声”。过度体罚的结果,只能使孩子消极适应环境,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有些学生遭体罚后觉得无脸见人,干脆不再到校学习,有的甚至为此逃学离家,以至在一些不良外因的引诱下走上犯罪道路,有的甚至过早地为自己年轻的生命划上了句号。
现代教育观提倡以人为本,提倡教育服务意识。在教育过程中,不管遇到多调皮的学生,不管遇到多难处理的问题,作为家长都应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要把学生当成人格平等的朋友,而且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想到中小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不可能会没有错误,教师应该宽容他们,给他们爱,要学会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温暖其心灵,用精神甘霖去洗涤他们思想上的污垢。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也将成为他们对待父母和别人的方式。所以,要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道德。
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好教师不会体罚学生,但愿体罚学生的事件远离校园。
7.功利性教育
有一个小孩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于是有一个人与他聊起学习上的问题时,果然这小孩思路清晰,反应敏捷,使人不禁称赞他一番,然而当问及他有什么理想,他却又给了一个“惊喜”,他回答:我要学隔壁的那位伯伯当大官,天天轿车出入,日日送礼不断。这“豪言壮语”使人顿时苦笑了一下。其实这也是教育的迷茫,一方面,父母要求孩子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把学到的东西应用现实生活之中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又生怕孩子过多地受到社会的各方面的影响。由于孩子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缺乏,无论好坏的思想都很容易全盘接受。这就给教育界出了一道难题。特别是功利思想,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部深化人们的很多行为都不可避免地与经济、价值扯上关系。孩子也在这浓浓的市场经济的气息中似乎嗅到什么,寻找什么。
现在大家不妨一起来分析一下以上的故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有这样的想法?
一、父母的现身说法误导了孩子。
在说教的过程中总离不开“钱”字,给孩子一个错觉:父母看中的是钱,而不是关心我的进步。同学的爸爸读书不多照样可以赚大钱,只要我长大像风光的歌星一样会赚钱就行了,所以没有了学习的动力。
二、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
父母不了解孩子成长的身心特点,不及时交流孩子的想法,把成人的做法强加到孩子头上。孩子没有拿到重点学校的资格,说明他的学习是有差距的,父母没有和孩子一起讨论成绩上不去的原因,反而让他与别人一争高低,到头来只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学习、做人的信心从何而来?
现在很多家庭教育都带有功利性的色彩。从小孩子出生开始,父母、长辈们就企盼着他们出将入相,光宗耀祖。从通俗意义上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到堂而皇之的“学而优则仕”无不体现读书的功利目的。从古至今,十年寒窗的目的无不谋求一朝闻名天下知。也是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功成名就。也是家庭、社会所认可的成功。成功就是做官,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这种功利主义的传统使得中国人的教育观念里历来重成绩、重成果,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八股文盛行时期,吟诗作画被视为不误正业,在分数至上的今天,一切与考试无关的教育措施都可能遭到家长反对。
教育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但中国教育指导思想则完全为功利主义所垄断,是功利主义一元化的天下。即使在当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历是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关键性筹码,功利主义的原则并无太大的改变。
有一个才3岁的男孩,因为不喜欢数字计算,最后竟被他的亲生父亲,用棍棒教训了半个多小时后,活活打死。这位父亲被判十五年徒刑暂。只要你还有一点情感,哪一个会麻木不仁,只要你还有一些理智,又有谁会无动于衷。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为什么在他父亲眼里显得这样可恨。而一个原本深爱他的父亲,却会变得如此绝情。每一个人的心情真得很难平静。
由此可见,教育功利主义倾向日益严重,并已危及到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事业。教育功利主义是一种追求教育的短期行为、急功近利,以追求名利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教育价值取向。当前,功利主义已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角落,教育中的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分数挂帅、文凭至上,科研中的急功近利、短期行为、学术腐败等等都是功利主义的典型表现。功利主义的特点就是只重文凭,忽视水平;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只重眼前,不顾长远;只重成才,不重成人。教育功利主义违背教育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原则,破坏人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反对教育功利主义势在必行。
教育的功利性之所以如此泛滥,究其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利益追求的无限扩大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人们对金钱、名利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教育也由一方净土成为人们追名逐利的地方。
教育功利性对教育本身具有极大的伤害。破坏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和教育自身的发展。首先,教育功利性使整个教育彻底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功利性的教育在排斥了一部分所谓升学无希望的孩子的同时,对人的全面发展也造成了破坏。在追求升学率,重视智育的旗帜下,人的德、体首先被抛弃,而人的个性和创造性也在标准答案和题海战术中被彻底扼杀。不论父母,还是孩子,都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教育被功利性彻底异化了。其次,教育功利性破坏了人的培养规律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必须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并重。然而,功利性的教育却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要名利,不要事业。学习是为了考试,得高分,学音乐是为了以后可以当明星等等,功利思想和行为都在危害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