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谬论推演下去
我们在表述观点时,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就是从个别事物或现象推导出一般的、普遍的道理,比如,下雨之前,天空大多是阴沉沉的,我们就可以概括出这样的看法:下雨天总是先要阴天的。但这种推断方法并不总是正确,许多时候有些东西往往是根据我们经验得出的,因此难免会留下漏洞,这个漏洞就是我们在辩论中的一个切入点。
(2)进行正面交锋
情理,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和由此而形成的处世原则。辩论时如果我们听出有悖于情理的漏洞,自然就掌握了出击的炮弹。
20世纪30年代,英国商人威尔斯向香港茂隆皮箱行订购3000只皮箱。没想到在交货时威尔斯声称皮箱内层有木材,不能算“皮”,因此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15%的损失,这是明显的强词夺理。茂隆皮箱行的老板无奈之中找到著名的华人律师罗文锦,请他出面为自己主持公道。当时英国商人在香港享有特权,很明显,法院会偏袒威尔斯。但罗文锦依然决定出庭为被告辩护,他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杀一杀英国佬的嚣张气焰。
法庭上,罗文锦和威尔斯,针对皮箱中使用了木料还是不是皮箱进行了论辩。
威尔斯出于想敲诈茂隆皮箱行的目的,提出了“皮箱中使用了木料就不是皮箱”的谬论。他想以此作为论证茂隆皮箱行“不按质量交货”的论据。
罗文锦以威尔斯说的“皮箱中使用了木料就不是皮箱”为依据,引申出了“金表中使用了非金质器件就不是金表”的荒谬结论。这样,威尔斯无理取闹的荒唐之处就非常明显,连法官也无法为他辩护。
罗文锦的批驳用了归谬反驳法,这是归结谬论直接反驳的情况。威尔斯无端滋事,制造谬论提起诉讼,蓄意敲诈他人,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被罚了5000港币。
(3)诱敌深入法
在辩论中,当发现对方语言中有“失真”的嫌疑时,如果我们只是据理辩驳,一般难以获得胜利,但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抛出一些对手感兴趣的话题,巧妙地将他一步步地引向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迅速反击,将对手置于无路可走的境地,让他不得不认输。这种辩论技巧,我们称其为诱敌深入法。
老王喜欢钓鱼,但技术不好,常常是空手而归。有一次,他没钓到鱼又怕难为情,于是上街买了几条鱼,放在桶里,装作是钓来的。回家路上,碰到喜欢和他开玩笑的邻居老张,两人唠了起来。
老王:今天总算有收获了。
老张(不相信):这么多鱼?啊呀!全一般大呀,是你钓的吗?
老王:瞧你说的!怎么不是钓的?不是钓的能有脑袋吗?
老张:哟!要是钓的可不容易,这足有两斤多啊!
老王:两斤多?足足三斤三两!
老张:三斤三两?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老王:怎么不清楚!我给他十元钱,剩下一毛钱我也没要他找!
老张:你这鱼怎么给人钱?刚才你不是说是自己钓的吗?
……
在这里,老张用的招数,就是诱敌深入法。老张知道,这场辩论的要害之处,就是让老王自动承认他的鱼是买的。和他正面交锋,这是行不通的,于是老张采取了与朋友唠嗑,步步深入的方式,待其说得高兴,说漏了嘴时,马上收网。这样,老王就说不出话了。
(4)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有的人爱耍小聪明戏弄人,你可先假装顺从的意思,套住对方的思路,然后抓住对方话中的矛盾予以巧妙的反击。
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生活极为俭朴,尤其是对自己的衣着从不刻意修饰。一天,安徒生像往常一样戴着他那顶破帽子在大街上行走。这时,有个不怀好意的贵族青年走过来问安徒生:
“安徒生先生,你脑袋上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东西?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有心狠狠地教训他一顿,但在街上,那样做有失自己的身份。于是安徒生忍住怒火,淡淡一笑说:“先生,在我回答你之前,你可以先回答我一个问题吗?”
贵族青年不知安徒生用意何在,但也很爽快地说:“当然可以。”
安徒生接着说:“你能告诉我,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脑袋吗?”那个贵族青年一时目瞪口呆,只得灰溜溜地逃掉了。
贵族青年用一个毫无道理的问题来嘲笑安徒生,安徒生巧妙地用同样的问题回击他,这样的如法炮制看似缺乏创意,实则犀利无比,使贵族青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5)事实质疑法
事实质疑法指的是,人对某种事实的陈述与这种客观事实之间发生了抵触,我们只要追击不舍,让其在事实真相与谎言之间做出选择,就能逼其认输。
唐朝初年,庐江王李瑗谋反,唐太宗李世民杀了李瑗,把李瑗的爱姬留在了身边。一天,侍中王珪与李世民谈话,见他身边侍立着一位美女,便问是谁。
李世民说:“这是庐江王李瑗的姬子,李瑗杀了她的丈夫娶了她,我平定李媛后把她留在了身边。”
王珪对李世民的做法不满,问道:“陛下认为,庐江王纳姬是对还是不对?微臣心中弄不明白,所以大胆请教陛下。”
李世民说:“杀了人,又抢了人家的妻子,是非已经十分明显,卿何必还要问呢?”
王珪说:“庐江王杀人夺妻,陛下认为他不对。可是,庐江王因谋反被杀,他的姬子却留在陛下身边,陛下不是明知故犯吗?因此,我觉得陛下肯定认为李瑗做得对。”
李世民听了,明白了自己的做法不对,便虚心纳谏,立刻把美女送出宫去了。
技巧4:当对手比自己强大时,以慢制胜
辩论中的“慢”并非反应迟钝、不擅言辞,而是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雄辩家定计施谋的法宝之一。
通常来说,在论辩中,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紧咬对方不放,快速取胜。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论辩局势中,快攻速战反而会使自己陷于被动,而缓进慢动却能“克敌制胜”。论辩学上,这叫“以慢制胜法”。它适用于以劣势对优势、以弱小对强大的论辩。它是弱小的一方为了战胜貌似强大的一方而采取的一种谋略手段。也就是说,在情况不明时,或力量弱小时,不急于说,而应“慢说”。慢是一种计谋,其过程充满巧妙。在论辩中要正确使用“以慢制胜”法,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拖延时间,以慢制人
古人说:“欲速则不达。”在时机不成熟时仓促行事,往往达不到目的。论辩也是如此,“慢”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必需的。“以慢制胜”法实际上是论辩中的缓兵之计,缓兵之计是延缓对方进兵的谋略。当论辩局势不宜速战速决,或时机尚不成熟时,应避免针尖对麦芒式的直接交锋,而应拖延时间等待时机的到来。一旦时机成熟,就可后发制人,战胜论敌。
1940年,丘吉尔在张伯伦内阁中担任海军大臣,由于他力主对德国宣战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当时,舆论欢迎丘吉尔取代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认为自己是最恰当的人选,但丘吉尔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以慢制胜”的策略。他多次公开表示在战争爆发的非常时期,他将准备在任何人领导下都会为自己的祖国服务。
当时,张伯伦和保守党其他领袖决定推举拥护绥靖政府的哈利法克斯勋爵作为首相候选人。然而主战的英国民众公认在政坛上只有丘吉尔才具备领导这场战争的才能。在讨论首相人选的会议上,张伯伦问:“丘吉尔先生是否同意参加哈利法克斯领导的政府?”能言善辩的丘吉尔却一言不发,足足沉默了两分钟之久。哈利法克斯和其他人明白,沉默意味着反对。一旦丘吉尔拒绝入阁,新政府就会被愤怒的民众推翻。哈利法克斯只好首先打破沉默,说自己不宜组织政府。丘吉尔的等待终于换来了英国国王授权他组织新政府。
丘吉尔在时机不成熟时,不急于成功,以慢待机,在讨论首相人选的关键时刻,以沉默表示反对。丘吉尔面对张伯伦的追问,拖延时间,实际上是假痴不癫的缓兵之计。在这一种韧性的相持中,张伯伦一方终于沉不住气了,丘吉尔以慢施谋终于取得了胜利。
(2)回避问题,反问对方
为难我们的问题,我们巧妙地将这一问题接过来反投向对方,使难题转移到对方的头顶,这样战局立即就会得到扭转,将问题抛给对方。例如,有这么一次论辩:
某单位举行关于婚姻、家庭、夫妻关系问题的辩论会。
甲方代表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问题,一言难尽,多言未必有益,不如以巧取胜。于是他提出了一个令对方感到棘手的问题,要求对方回答:“我想向乙方提出个问题,请立即回答。你是如何正确对待你的妻子的?是作为私有财产呢,还是作为公有财产?抑或是公私合营?”
乙方代表是个大学生,面对这一令人尴尬的问题,如果立即回答,显然必进对方的圈套。乙方于是不作正面回答,而是采用返还制敌术,答道:“我对待自己的妻子采取众所周知的正确对待法。甲方代表,你呢?是把妻子当做私有财产呢,还是当做公有财产?或者是公私合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