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遗诏
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李朝实录·景宗实录》
有时候,选择接班人,未必就要准备充足,对目标考察多年。比如康熙皇帝,只需认准你寻找接班人的目的——皇权在自己人手中——就可以了。而至于过渡阶段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过渡阶段的代理接班人也需要一定的素质,不可高,也绝不可少。这让我们想到了一句话,叫“顾左右而言他”。
1、一个不错的孙子
据说,康熙年老时有一个知己叫方苞,他是唯一可以和康熙畅怀交谈、毫无顾及的人,也是康熙在遇到难决的事情时,唯一可以咨询的人。当时,康熙在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很是头疼。因为康熙在老四胤祯和十四阿哥之间无法定夺。两兄弟各有各的长处,又各有各的不足。最后,方苞建议说:“观圣孙”。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因为康熙最看中,也最喜爱的皇孙,就是胤祯的二儿子弘历。康熙当时并没有明确表态,只是叮咛方苞说:“朕要再想想,此事你千万不能向外透露。一旦泄露出去,朕就是想保你,也是不能了。”
这是否是真实的历史,还有待考证。但康熙喜欢弘历却是不争的事实。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喜欢到第四子胤禛的私园圆明园中游玩的康熙皇帝见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胤禛的第二个儿子,时年已12岁、从未见过爷爷康熙的小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那天,康熙正在圆明园的开云殿中欣赏牡丹,雍正领着一个长相清秀的孩子来到他面前,并指着那个孩子说,“这就是我排行第二的那个儿子,您的孙子。”
康熙皇帝一见,顿时喜欢万分,回宫中后,就传旨让弘历进宫,自己准备亲自培养这个好孙子。此时,离康熙皇帝去世还有八个月,在这八个月里,康熙一直将自己的爱孙带在身边,形影不离。
无论从那方面来讲,乾隆都继承了康熙所认为的爱新觉罗家族一切优点。比如,康熙只是念诵一遍周敦颐的《爱莲说》,乾隆听毕,就能背诵如流,不但能背诵,而且还能进行透彻的解释。康熙又让人教授乾隆学火器,乾隆仿佛如神童一般,只需别人示范一次,他做起来就游刃有余。能文善武、天资聪颖、相貌俊秀的乾隆更是博得了康熙皇帝的喜欢。
这一年,康熙的身体还十分健康,丝毫看不出要死的征兆来。他经常带着乾隆去南苑打猎,年少的乾隆常发奇枪射中野兽,随行人员给了他一“神枪手”的称号。这年秋天,康熙又带乾隆到避暑山庄,将山庄内湖南山上松林之中的万壑松风殿赐给乾隆居住、读书,康熙亲自授课。
在康熙的诸孙子中,能享受到如此待遇的只有乾隆一个。这位老皇帝对这个孙子的深切之爱应该是斗争激烈的皇宫中最让人感动的一页。有一次,乾隆看见康熙乘坐的御舟停泊到殿下的晴碧亭畔,康熙思孙心切,很远就呼唤乾隆的小名,乾隆闻声,很怕爷爷着急,就抄了近路,从殿北山坡上连蹦带跳地冲了下来,康熙怕他有什么闪失,非常怜爱地说:“不要着急,小心摔到。”
这只是祖孙二人亲密关系的一个片段而已,康熙在对乾隆特别疼爱的同时,也不时地把这种感情公诸于众。当时,乾隆的生母孝圣宪皇后也在康熙赐给雍正的避暑山庄附近的狮子园中避暑。有一次,康熙在乾隆的陪同下,一起到狮子园吃饭。在饭桌上,康熙对孝圣宪皇后称赞乾隆不已,并且对孝圣宪皇后说:“你是个有福之人啊。”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就是隐藏在帝制社会的“母以子贵”规则,康熙对孝圣宪皇后敢于这么讲,虽然不敢完全确定他对乾隆已经抱着立为皇太孙的想法,但期望非常高是一定的。
康熙为什么对年仅十二岁的乾隆这么重视与疼爱呢?首先是乾隆很像自己,该年秋末,康熙又带着乾隆到围场行猎,在行猎过程中,康熙连发三枪将一头大笨熊射倒,命乾隆射击,乾隆刚跨上马奔到笨熊面前,受伤未死的熊突然站起来向乾隆扑来,在场的卫士们大惊失色,而乾隆一点都不慌张,神态自若,先是稳住马,接着掉转马头,避开扑过来的熊。他后面的康熙再次瞄准,枪响过后,笨熊才真正死去。回到帐幕后,康熙连连称赞乾隆,说他很像自己的当年。
另外一个原因,就要跟康熙一朝的宫廷斗争联系起来了。康熙晚年实在不怎么快乐,由于诸子结党争位,让他与诸子之间产生了极为严重的互相猜忌和不信任,随着争位的延续,他与他的几个儿子之间早已经失去了父子之情。他的孙子的确不少,但这些孙子的爹都是储君争夺最卖力的人。由于这些孙子受到父亲在爷爷心中的影响,所以,真正被康熙宠爱的孙子一个都没有。而雍正,虽然也对储君之位怀有欲望,但他善于背地里搞鬼,康熙对他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
这也就能证明,被十几年来储君问题和皇子结党斗争问题弄得心情不宁、痛苦万分的老皇帝,在自己的孙儿乾隆身上得到了极大的安慰。他看到了自己将来的皇位继承人有望,大清江山必将在乾隆身上会发扬光大。
或许,在这个时候,康熙的考虑也只停留在乾隆身上,而任何人都知道,想要乾隆将来坐江山,按照皇帝继承规则,就必须要雍正传给乾隆。那么,这个时候的康熙是否就确定雍正为自己的接班人了呢?
我们还是先从康熙一朝的储位之争谈起,因为从这里,我们可以“大浪淘沙”出另外一个候选接班人来。
2、储位之争
大清在康熙以前是没有立储制度的,三藩叛乱初期,康熙皇帝决定建立皇储,这一年他才二十二岁。此时的他虽然雄心勃勃,但三藩实力不容小视,他对臣下们说,立储是关系到清朝统治能否长期延续的重大问题。实际上,他是很担心自己和自己的皇朝有什么三长两短。
康熙十四年,他立了长子为太子。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册立,为后日政局造出了太多的混乱,也为他自己带来了无穷的苦恼。
三十三年后,康熙废掉了太子,原因就是太子简直疯了,居然想要行刺自己,在朝中树党羽,与自己皇帝的权力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太子暴戾不仁,在以仁义为招牌的康熙皇帝看来,他根本就不符合自己接班人的要求。
其实,无论是什么原因,归根结底,都是父子两人在权力分配上有争端。康熙不想让太子过早地接替自己行使皇帝的权力,而太子做了三十三年皇帝预备员,已经腻了。
事实上,太子被废并没有那么简单,造成这种结果,完全是他兄弟们的功劳。大阿哥与八阿哥出力不小,他们经常或明或暗地在康熙面前捣鬼,目的只有一个:废掉太子。
当他们的愿望达成后,大阿哥先有了行动,他跟康熙说,废太子所行卑污,已失人心,还是早杀掉好。
康熙又不傻子,当然明白大阿哥这种既猖狂又露骨的夺嫡行为,他大怒,宣布大阿哥为乱臣贼子,并将其严加看守起来。由此,大阿哥继废太子后第一个出局。
第二个出局的是八阿哥。康熙原本对八阿哥印象很好,八阿哥聪明能干,善于笼络人心。朝中许多大臣都在康熙面前称赞他有才有德,九阿哥、十四阿哥、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大学士马齐、户部尚书王鸿绪等满汉大臣都归心于他,但在康熙看来,这就是一种结党行为。太子被废后,八阿哥以为太子之位是囊中之物,多次向康熙提到这个问题,最为严重的是,他居然明目张胆地问康熙:“我今如何行动?”康熙不理他。
为了试探康熙有无立他为太子的想法,他居然装病不起。康熙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他不但没有任何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康熙怒不可遏,但又无技可施,只好重新恢复废太子的身份。
这个时候,八阿哥已经出局。可他并没有感觉到父亲对自己的憎恨,在太子回归后,依然积极筹备夺嫡行动。康熙再恢复太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不过是以嫡长的地位填补储位真空,用以作为平息诸子争位的手段罢了。
由于目的不纯,或者说,康熙再恢复太子,只是一种手段,而并非目的,所以,诸子争位根本无法避免。
太子复立后,仍旧不能安分守己,一些人主动向他靠拢和兄弟们的虎视眈眈,让他再一次走上了结党营私的老路。皇帝康熙与他之间的矛盾依然如故,诸皇子之间也更增加了裂痕。康熙为了改善太子与诸兄弟的关系,在恢复太子身份的当月,封了皇三子、皇四子(雍正)、皇五子为亲王,皇七子、皇十一子为郡王,皇九子、皇十二子、皇十四子为贝子。他想通过此举使诸子团结和睦,但事与愿违,诸子被封,地位得到提高,更成了他们与太子竞争的资本。所以矛盾再次激发。
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康熙再次废黜太子,并且通令全朝,绝不再立。八阿哥觉得形势已大大利于自己,重新开始了如火如荼的争储君的行动。
八阿哥之所以敢这么明目张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党羽积极为他谋取储位,又曾经得到过朝臣的保举,一旦康熙亡故,又无太子,他就会被朝臣拥护上台。康熙不傻子,对这一点看得是相当清楚,他说,八阿哥在结人心上面很有造诣啊。
这话里已经有了担心的意味,八阿哥虽然得了人心,却更失去了康熙的信任。康熙既恨他结党谋位,同时又怕他,提防他发难搞逼宫。他对近臣说:“朕很担心日后必有猪狗不如的阿哥,仰赖八阿哥之恩,为之兴兵,逼朕退位而立八阿哥。”
火药味已十足,但八阿哥并没有感觉到。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首先发难,在八阿哥来请安时,大肆痛斥他,并宣布从此断绝父子关系。八阿哥最终出局。
3、两个候选接班人
剩下的阿哥们真正有实力问鼎储君之位的只有两人,一个是十四阿哥,另一个是四阿哥,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康熙就对诸王大臣说过,朕万年之后,必选一坚固可托之人与你等作主,必令你等倾心悦服。他所说的“坚固可托之人”到底是谁呢?
十四阿哥在众阿哥中崛起,应归功于八阿哥,八阿哥被康熙踢出局时,十四阿哥抱着康熙的腿为八阿哥说情,康熙气得抽佩刀想要剁他。可在处分八阿哥时,却把属于八阿哥的上三旗所分给了十四阿哥哥。康熙五十七年十月,康熙任命他为抚远大将军,总领西北各路大兵,去应付西线日益严重的战事。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十四阿哥已经受到了康熙的重视。
康熙令他掌生杀重任,朝中许多大臣就有传言,说十四阿哥现今出兵,皇上看的很重,将来之皇太子一定是他。
康熙六十年冬,康熙召回十四阿哥,有人就说:“皇上明明是不要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之后难于安顿他。”
事实上,十四阿哥远处西北,对他立为太子是很不利的。康熙当时年老多病,召回十四阿哥很有可能是想立他为太子。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十四阿哥的大将军官职并不等于皇太子,康熙召他回来,后来又派出去,大概是康熙犹豫不定,或者是,康熙觉得自己离死还有很远的距离,对皇太子一事还要再考虑一番。
十四阿哥最终没有成为皇帝,原因很多。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却不容质疑,当康熙死时,他并没有在身边。所以,这个候选人在第二次被派出去时已经出局了。而真正的主角就是四阿哥,后来的雍正皇帝。
在诸皇子争储位的惊涛骇浪中,雍正眼见皇太子被废,众兄弟获罪,他审时度势,奉行“谨小慎微”’、“百射重戒”的规条,左右逢源、八面使风,等待着羽翼丰满、凌乎浮云之时。兄弟们争夺储位或孤军奋战、或拉帮结伙,他多不参与;或一时逞其志、或翻车倒大霉,他多持善态;对康熙他也是躬尽臣子之道,亲而不媚。
后来,又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装出与世无争的样子,康熙开始时并不相信自己众多儿子里会有他这样的一个异数,但康熙太老了,而且,他的那些儿子为争夺储位实在太露骨太尽力了。即使是出征在外的十四阿哥,也会与朝中大员和支持他的阿哥们时常通信,询问自己的身体状况。康熙对此了如指掌,但他并未觉得十四阿哥过分,相比而言,这已经是在储位争斗中做得相当仁慈的了。而雍正的不问世事让康熙看到了一个正人君子,越是这种以退为进的普通着数越能起到效果,雍正做到了这一点。
到了康熙六十年前后,储君争斗的形势已经很明朗。康熙究竟要选谁,虽然没有透露过。但从他对诸子不尽相同的态度来分析判断,应该略知其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