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两度被废,已成为一具政治僵尸;八阿哥虽然得人心,有潜在力量,但露骨地谋位,为他所嫉恨;其他几位阿哥虽然有人以学识赢得了康熙的重视,但都无政治远谋和行政才干,康熙绝不会让这样的人做自己的接班人;十四阿哥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应该说是康熙选择皇太子的候选人之一;雍正以年长、有才能、善于体会康熙的意图而获得乃父的好感,所以屡受到任用,到了康熙临死前一年,雍正被任用的程度已经相当高了。国家的继嗣活动,大多时都由雍正代劳。康熙对雍正这个人的品行——当然,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也有了重新的认识。他对大臣说,皇四子小时候喜怒无定,如今看他,却只是一片清水,波澜不起。
他虽然这样重视雍正,但也并没有想立雍正为皇太子的意思,因为他还很健康,他似乎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也有死的那一天。
其实,康熙后期的储位之争绵延不断,就是在康熙死,雍正上台后,仍有阵阵余波。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问题就出在康熙身上,康熙接受汉族文明年深日久,所以,就实行了嫡长制的世袭制度。但是,他们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清朝当时的条件是否具备这种制度的实行。他立太子,既没有根据清朝的情况,又没有善处太子与诸王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看一看康熙前的清朝的皇权交接。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战功颇多的八贝勒皇太极自立为帝。他死后,他的弟弟阿济格与皇长子豪格等争立,后来通过满清贵族双方的互相妥协,立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就是顺治皇帝。顺治皇帝死后,遗诏传位给第三子,也就是康熙皇帝。这些事实表明清朝是没有嫡长制观念的,一开始也没有立太子的制度。而康熙却不顾这些历史情况,贸然立了嫡长子为太子,出问题是肯定的。但他这样做了以后,就应该完全按照汉人文明来进行对太子的妥善安排。可他再让太子从政的同时又让诸皇子参与政事,一方面,太子脑袋中就没有太子是储君的观念,所以,大肆培植党羽;另一方面,皇子们认为太子跟自己是一样的,在皇位面前,人人平等。于是,出现了太子与皇帝、太子与诸兄弟之间的双重矛盾,造成了二废太子的悲剧。
康熙朝储位之争绵延了二十年,对当时以及雍正年间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保卫和夺取储位的斗争,把宗室王公、国戚,八戚与内阁的满汉大臣,甚至一部分中小官僚和士人以及一些西洋传教士一股脑地卷了进来。诸皇子党争斗不休,一些集团相继垮台,造成了政治的混乱。它使一直被我们认为的非常有作为的康熙长期纠缠在储君的问题上,大量精力被消耗,使他在处理其他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政治活动中浑身无力,更为严重的是,使康熙末年弊政丛生。雍正继位后,他针对诸皇子结党的事实,反对朋党,打击科甲出身的官僚,引用异途人员。他后来一系列主张,比如为政务实,反对姑息,痛斥沽名钓誉,厉行革除康熙晚年的弊政,既显示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是为彻底消灭曾经和他竞争的那些兄弟们。雍正从父亲一朝的储位斗争中吸取教训,即位后就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可见,有些事情有弊就有利。
4、康熙之死
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从外地返回京城不过二十几天的康熙皇帝又赶往南苑打猎,这是他最后一次打猎。由于多日劳累,身体更加虚弱的他在十一月初七,彻底病倒。他赶回畅春园治疗疾病。据医生诊断,康熙虽然在床上不能动弹,但病因不过是偶感风寒。常理来推测,一个感冒的人不应该就一病不起。但康熙的确做到了一病不起,十一月十五日,按照惯例,康熙皇帝须亲往南郊举行祀天大典,可他没有去成。而是派了雍正代行祀典并令其预先斋戒。
就在十一月初十、十一、十二的三天时间里,康熙仍然在床上处理各种政务。他并没有在意这次感冒,因为多年以来,他一直被疾病缠身,可都幸免于难。他以为这一次也会闯过来,但他错了。
就在他病重期间,他召见大学士马齐,对他说:“第四子雍亲王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他的第二子(乾隆)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但就在十二日深夜,康熙病情急剧恶化。夜半刚过,他就急召雍正于斋所,命其速赴畅春园,南郊祀典也改派他人代理。同时,又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等齐到御榻之侧。
康熙谕令他们说,皇四子人品贵重,为人行事都符合我的心愿,一定能够挑起治理天下的重胆,现在就以他继我为君,即皇帝之位。
这些话刚说完,雍正就从斋所赶来,趋前问安,康熙又告以数日以来自己病势日增之况。雍正见父亲被疾病折磨得苍老不堪,十分痛苦,眼含热泪,对康熙进行了一番劝慰。康熙艰难地把挂在脖子上的念珠摘下来,递到雍正手上,喘息一会,很郑重地说道:“这是顺治皇帝临终时赠给我的,现在我把他赠给你,佛珠可化人暴戾,你生性喜怒无常,当你想要起杀念时,就捻一捻这串佛珠,它会帮助你的。你要好好保管。我是什么意思,你该清楚。”
雍正接过念珠,明白父亲的意思,大概是想让他善待自己的兄弟。又或者是康熙在位为政宽松,不希望后继者严刑峻法。所以给他一串念珠。
最后,康熙又把对马齐说的话对雍正说了一遍。雍正的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但他明白父亲为什么要把所有的阿哥都召来,并非是想让这些人听到传位给自己的信息,而是想控制住这些人不要闹事。第二天,奄奄一息的康熙皇帝再下令,在自己死后,九门同时关闭,不得任何人出入。
这天夜间,康熙死掉。这个为大清王朝的昌盛与繁荣奋斗六十多年的一代英主,满怀着对他的亿万子民无限眷恋之情告别了人世,在位六十一年,终年六十九岁。
当天夜里,在康熙皇帝诸子与隆科多的严密护卫下,康熙皇帝遗体从畅春园还回紫禁城乾清宫。为了防止国丧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变乱,下令关闭京城九门。十六日,向全国颁布康熙皇帝遗诏,雍正即位。
雍正继位后面临着繁巨的政务:几个兄弟都不服他的统治,继续拉党结派,进行反对他的活动,一些大臣专横擅权,为非作歹,需要对付,各地的粮赋亏空,官员贪污,政事废弛的现象需要解决。
但雍正对这一切熟视无睹,就在登位后的九个月时,召集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于乾清宫西暖阁,宣布秘密建储。
在建储诏书中,他说:“圣祖(康熙)既然将大事托付于我,我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
十三年后,大家从正大光明匾额后拿出“答案”,果然就是乾隆。
这完全可以说明雍正急迫地秘密立储,定乾隆为皇位继承人,乃是实现其父康熙的遗愿。雍正是特别相信天命鬼神的,在他看来,康熙把皇位传给他,乃是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康熙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出于对乾隆的宠爱和期望,所以,他在登位不久就要急切地把乾隆皇储的地位秘密确定下来。
十三年后,乾隆登基,在其六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事事、处处以他的爷爷康熙为榜样。在他的大量谕旨、文章、诗歌中,无数次地提到自己的爷爷康熙时,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怀念、尊敬、感激之情。
有人经常提到“康乾盛世”,且不管这种提法正确与否,而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却是,作为十三年皇帝的雍正被排除在外了。这大概很能说明一个问题:康熙是看在乾隆的面子上才把皇位传给雍正的。
5、雍正之死
据说雍正大兴文字狱,将吕留良全家杀掉,没有杀掉的就流放边远之地。后来侥幸逃脱的吕留良之孙女吕四娘为报杀祖父之仇,而杀掉了雍正拿走头颅。因没有真头所以铸了金头完尸,埋葬于泰陵地宫。此说传言甚广又很久远,雍正是否是金头之身遂构成了清史一桩疑案。
金头说是否可靠,至今没有得到肯定回答,但有几种情况可供思考。
《东华录》记载这样一件事,雍正七年四月,雍正曾传谕:“吕留良悍戾凶顽,好乱乐祸……”并以“着邪书”“立逆说”公然诅骂先帝等罪名,于雍正十年十二月将吕及其家属斩掉,并不知道此事的吕氏子孙被发配到宁古塔。但孙辈中是否有吕四娘?吕四娘是否真的杀了雍正?并没有这方面的史料。
又据《东华录》记载,雍正十三年八月十九日,雍正要死了,召来许多大臣,又命张廷玉拿着自己的御笔亲书密旨,取出正大光明匾额后的立储诏书,宣布乾隆为皇帝,即皇帝位。二十三日,雍正死掉。
这段记载告诉我,雍正从得病到死亡共延续五天,病中又召见王大臣,安排了继位人选,如被杀割走头颅,生命必刻不容缓,便无法召见王大臣。根据此推断,雍正被杀,换金头完尸埋葬的说法并不可信。但又据可靠资料,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乾隆曾这样说道:“我突然接受皇帝之位,并无欢喜之心,因为老父亲忽遭大故,死掉。”
“忽遭大故”一词,一可理解为暴病而亡,又可理解为仇弑身亡,如是后者则削首换头便有可能。
那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雍正死亡的情景。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做了十三年皇帝的雍正在圆明园生病,在此前,他依然照常办公,如十八日,与办理苗疆事务王大臣议事,命哈元生、张照一定清除苗患,否则唯他们是问。二十日,谕军机大臣关于北路军营驼马事务,引见宁古塔将军杜赉咨送补授协领、佐领人员。这些官员似乎都够不上见皇帝的级别,但雍正以十三年的勤奋问政还是见他们了。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时候,他身体已经不好,是不会接见这一类不重要的官员的。二十一日白天,他还照常办公,但到了二十二日中午,他就感到不适,晚上,就完蛋了。完蛋前,他召见宝亲王弘历,和亲王弘昼,庄亲王允禄,礼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公、丰盛额,纳亲,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宣布传位弘历,二十三日故世。
他死的是很突然,这不由的让我们想起了关于他篡改诏书,或是毒死康熙的传说。但康熙之死已经是定论,只是因为年纪老又因为不注意,所以死掉的。那么,雍正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雍正死后的第三天,登基的乾隆皇帝就下旨驱逐雍正养在圆明园中的道士张太虚等人,并严令他们不许透露宫中情况的只言片字。乾隆对道士的严厉态度,令人不能不猜测其父的死亡很可能与这些道士有关。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雍正七年,这一年,雍正得了病,他命心腹大臣“可留心访问,有内外科好医生与深达修养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讲道之儒士、俗家,着人优待送至京城,朕有用处。”
从各种记载来看,雍正平时喜服丹药,他曾写过一首《烧丹》诗,夸赞丹药之妙不可言。他还曾为紫阳道人重建道院,延请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到圆明园炼丹以求延年益寿。
在《清帝外纪》中曾记载,“惟世宗(雍正)之崩,相传修炼丹饵所致,或出有因”。因此,不少史学家认为雍正是“服饵丹药中毒而亡的”,但“此说颇有合于情理处,然而究属推论,未可成为定谳”,确定雍正的真正死因,还需要过硬的资料。
于是,关于雍正的死就有了很多说法,其中一说就是被吕四娘所杀。但许多学者认为,吕留良案发后,吕氏一门无论男女老幼,俱已严禁,就连吕留良父子的坟墓都严加监视,吕家的女孩不可能逃脱。
还有一种说法是被宫女谋害的。
在柴萼的《梵天庐丛录》中记载,雍正九年,一宫女伙同太监吴首义、霍成等,趁雍正熟睡之际,用绳子将其缢杀。略懂历史的人就知道,这个逸闻很显然源自明朝嘉靖皇帝的真实故事。明嘉靖二十一年,宫女杨金英等人“伺帝熟睡,以绳缢帝项,误为死结,得不绝”,当时,其中一名宫女因害怕跑去报告了皇后。皇后赶到后,解开勒在皇帝脖子上的绳子将皇帝救活。
最后一种说法更是可笑得很。居然与曹雪芹有关。在近年出版的《红楼解梦》一书中,作者根据《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考证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个恋人名叫竺香玉,进宫为公主伴读,却被雍正看上了。曹雪芹哪里能忍受这样的屈辱,就与竺香玉合谋用丹药毒死了雍正。此后,曹雪芹将这段故事隐记在《红楼梦》中,而林黛玉等十二钗,就是竺香玉的化身。
无论怎样,清朝的历史谜案太多。我们之所以要把雍正之死单独列一节,是想说明,他的皇帝之位来得并不光明正大,这有两个意思。第一,那些种种关于他篡改诏书的传说;第二,他不过是康熙想要乾隆来主宰大清江山的一个幌子。
康熙的遗嘱,有很大的冒险性,如果不是雍正仅在十三年后死亡,乾隆能否坐上那个皇帝宝座还真是个未知数。
大清朝由于是外族,对中原文明的熟悉程度与熟练程度远远不能与中原王朝相比。大概也正因为这样,他们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出的差错很小。即使如康熙皇帝犯了那么大的错误而导致了皇子们的争斗,但皇权交接仍然平稳地过渡了。
一般人都认为,康熙、雍正、乾隆是一体的。三个皇帝构成了清朝最为鼎盛的政治格局。如果说,康熙一朝是开创时期,那么,雍正一朝就是向着鼎盛的过渡时期,而乾隆一朝则到达了大清的兴盛之颠。由于康熙一朝处在创业时期,所以,政尚宽大,到了末年就必不可少地出现了许多弊政,还好有雍正严厉整饬,他的一系列政策又为乾隆朝的兴旺发达创造了条件。
有时候,选择接班人,未必就要准备充足,对目标考察多年。比如康熙皇帝,只需认准你寻找接班人的目的——皇权在自己人手中——就可以了。而至于过渡阶段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过渡阶段的代理接班人也需要一定的素质,不可高,也绝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