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孔子评价这个弟子时候说,他能够安贫乐道,这是最值得称赞的品质。颜回家里很穷,粮食刚刚够过日子,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忧愁和不快乐。相反他很快乐。对他而言,既然富贵求不来,他为何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我们承认这个社会对富贵的追求和崇拜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将拥有多少财富作为衡量自己能力的标准无可厚非,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成唯一的标准。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的标准还有很多,包括这个人处世的态度以及个人精神状态,等等。对于没有金钱的人,千万不要因此而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人人都是平等的,爱慕虚荣的行为完全是人的自卑心理在作怪,是人的偏见在作怪。
我们需要财富,但是财富并不是我们唯一需要的。有一个穷鞋匠,虽然他的家里很穷,经常揭不开锅,但是他一直都保持着很乐观的心态。他每天早上都愉快地歌唱,在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富人的庄园,里面住着一个并不开心的有钱人。每天他都听到这个穷鞋匠在唱歌,心中很是羡慕,他不明白这个穷鞋匠这么贫穷,怎么会有那么好的心情。有一天,他把这个穷鞋匠叫到自己家里来,对他说:“我给你一笔钱,但是从今以后你不能唱歌。”穷鞋匠听到这话,刚开始的时候很是开心,毕竟他需要一笔钱过日子,于是答应了富人的要求。他把钱拿回了家,接下去的好多天,他都没有唱歌。但是他突然发现自己不像以前那么快乐,以前虽然很穷,但却很是开心,现在虽然有了一笔钱,自己的快乐却被剥夺了,他越想越难受,想唱歌又不敢唱。最后他把钱拿去还给了那个富人,然后每天继续唱他最喜欢的歌。其实人们真正富有了以后,就会发现其实自己需要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一种简单的快乐。
法国着名小说家莫泊桑写过一篇小说《项链》,里面描述了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她家里很穷,但是为了参加舞会,向朋友借了一条十分漂亮的项链。那天晚上的舞会,她出尽了风头,然而她在回家的路上丢了那条项链。她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项链还给朋友。以后的十年里,她都在为她的这次爱慕虚荣而付出代价,她整整辛辛苦苦工作了十年,才偿还了买那一条项链而借的钱。后来有一次她在公园里碰到她的朋友,她的朋友已经认不出她来了。她告诉朋友说为了偿还她的那条项链,她付出了十年的时间。她的朋友惊呆了,告诉她那条项链是假的。
一个女子,年轻时有很多的追求者,她也有自己的男友。虽然她的男友对她很好,但是他们过着贫穷的生活。这个时候有个富家公子来追求她,她一下子就答应了,嫁入了豪门,她的男友则伤心地离去。以后的故事和所有其他故事都一样,生活还是在照常进行,富家公子始终改变不了风流的本性,到后来色衰爱弛,她被抛弃了。这个时候她才想起她的男友当年对她是如何地好。但想回头已经来不及了。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拥有人世间的无价珍宝,但是却不能识别,又或者听信了别人的蛊惑,抛弃了自己的无价珍宝去寻找一些十分空虚的东西。这种人爱慕虚荣,而不懂得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
从前有个农夫,听说某个地方有一个金矿,于是变卖了自己的土地去那个地方淘金。然而到了那个地方发现并没有金矿,但是他不死心,于是到处去寻找,最后还是没有找到。这样过了十年,等他回到家乡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土地上已经有了一个矿山,人们都在忙碌着挖掘金矿。
思慕虚荣的人往往容易轻信,其实上面故事中的农夫所听说的可能就是别人设计的陷阱。通过这样的陷阱,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占有农夫的土地。农夫轻信了别人的话,去寻找他心目中的财富,后来才发现原来财富就在自己的脚底下。
很多时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我们自己。但我们往往不能认清楚自己的能力,不能充分地挖掘自己,而是一味地去附和别人,去凑热闹,这就是一种爱慕虚荣。一个人之所以得到别人的尊重,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光鲜的外表,而在于拥有值得别人欣赏的内在。这种内在是别人取代不了的,也是别人所不具有的。正是因为他们不具有,他们才会更尊崇有加。所以,一个人要真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不应该爱慕虚荣,不应该去凑热闹,而应该潜心来修炼自己,让自己的才华得以彰显。一个注重积累的人,他的才华总有喷发的时候。
同时,对于一个人来说,要有一种很清醒的心态,当社会普遍遵从一个东西的时候,可能这个东西已经很成熟了,或者已经快被淘汰了,不值得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我们要学会寻找一些还没有被人挖掘的东西,然后在这些东西上多下工夫,自然容易取得成功。爱慕虚荣,遵从社会的一些很时髦的观念,最后会发现很多东西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而一个没有底蕴的人得到社会的认同只是一时的,无知迟早都会显露。
古时候的圣贤,惟恐自己的才学太张扬,而不断收敛自己,韬光养晦,最后得到了极大的尊重。正是因为他们不求地位,所以得到了地位。那些对地位十分痴迷的人,到最后却可能没有地位。很多时候越是苛求,就越是得不到。
老狐狸认为,思慕虚荣的人应该将精力用于修炼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逐步充实起来,不受外界一些观念的影响,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很多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吵吵嚷嚷要伟大,生怕别人不知道,而是埋头苦干,生怕别人知道,他们的德行才像日月一样长久,才让人觉得底蕴十足。
不要委屈自己去取悦别人
老狐狸认为,没有必要委屈自己去取悦别人。我们固然要虚心听取意见,但是没有必要一定按照别人的眼光来改变自己。
我们固然要进行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但这并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我们最终的归宿应该是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自己。这不仅要求自己有主见、有思想,而且也要求自己不要过于追求完美,不要过于在乎别人的眼光。毕竟人不是生活在别人的眼光之中的,而且也没有办法让所有的人满意。
有一个人用多年的积蓄在马路旁边建了一座房子。房子盖好以后,他还有一些结余,准备拿来做点小买卖。结果三天后,有一个老汉经过这个房子,然后嘟囔着说了句“好难看”。这话传到这个人耳朵里,他立即拉住那个老汉。问“哪里难看”。老汉说房子应该朝东才对,这样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太阳升起,而且也不会受到马路上车辆的影响。这个人一想确实如此,于是立即让人将房子推倒,重新盖了一间朝东的房子。房子盖好没三天,又有一个人经过时嘟囔了一句“没品位”。这人一听连忙问“哪里没品位”。那个人说你的房子应该朝西才对,你想落日多美,满天彩霞,一点欣赏眼光也没有。这人一想,确实也有道理,于是就把房子改成朝西。没想到改后他受到的责难更多,最后房子改朝南,后来又改朝北。这样改来改去,把积蓄都用光了,房子还没有建好。
做一件事情,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如果试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的话,那么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五代十国的冯道,在六个朝廷当过官,在相位近三十年,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他很体恤百姓,经常拿自己的俸禄来帮助他们。他敢于说自己口无不道之言,同时门无不义之财。最让人佩服的是,当契丹人打到中原大肆屠杀百姓的时候,这个已经六十岁的老者,不顾年事已高,跑去找契丹国君。契丹国君和他以前有过交往,知道冯道来此是为了让他们停止杀戮,于是很漫不经心地说:“你为什么要来?”冯道回答说:“现在又没有城可守,又没有兵可以打仗,我为什么不能来。”契丹国君又问:“你以为你是谁?”冯道仍然笑着回答说:“我是个既没有才能,又没有品德的痴顽老头。”契丹国君一听这话,开心地笑了起来,于是洋洋得意地问冯道说:“你觉得现在天下百姓谁救得了?”冯道很是“谄媚”地回答说:“现在天下百姓佛祖都救不了,只有陛下救得了。”契丹国君一听特别开心,于是立即下令禁止军士滥杀。中原百姓因为冯道这一句话得到保全的相当多。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个人,在当时,他也知道在朝廷中十有八九的人反对他。他死的时候老百姓都对他感恩戴德,纸钱烧的灰把树都染成了青灰色。就是这样一位十分伟大的人物,在后世也受到很多人的诟病,欧阳修就骂他是小人中的小人,不知道礼义廉耻。像冯道这样掌握着人生大智慧的人都没有办法让别人满意,更何况一般的人。但是冯道更加智慧的地方在于,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让所有人满意。“上不欺于天,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冯道认为自己对得起天地,问心无愧就行。
有一个画家一直想画一幅让全天下人都满意的画。他用了十年时间,终于画成了一幅。于是他将这幅画放在路边,让经过的人在画得不好的地方画一个圈。令人十分沮丧的是,当这个画家傍晚去收画的时候,发现画上面已经画满了圈圈。有朋友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再临摹一幅画来,然后将画仍旧放在路边,请路人指出画中好的地方。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原来被认为画得不好的地方,这回都画满了圈圈。画家恍然大悟,不是他的画有问题,而是欣赏的人不同。
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真的没有办法让所有人满意,确实也没有必要让所有人满意。一个人是否有成就的标准也不是让所有人满意,而应该是自己确实尽力了,确实做到了优秀。人不能丧失自我去迎合他人。
老狐狸认为,没有人能让所有人满意,况且,人也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的。
投其所好,人情练达
老狐狸认为,与人交往,要学会投其所好,人情练达。
虽然卞和献玉被很多人视为美谈,但其本质是个悲剧,卞和便是这悲剧的主角和导演。
春秋战国时期,住在荆山脚下的卞和是个很喜欢寻找好玉的人。这得益于他的家族传统。卞家世代采玉,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楚国有名的玉匠。卞和每天都跑到山上去采玉,历尽了千辛万苦,最后终于采到了一块很大的璞玉。这块璞玉外表跟一般普通的石头没有多大区别,然而卞和却凭他的经验,断定这块璞玉是一块稀世珍宝。
得到这块璞玉后,卞和特别兴奋。他希望能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来精心加工这块稀世璞玉,然而他也明白单靠他个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天下最好的玉匠帮忙才行,然而天下最好的玉匠到哪里去找呢?卞和想到国王身边一定有最好的玉匠,于是他抱着璞玉去见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