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人。但是大家都喜欢,并不代表你一定要成为完人,况且这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成为完人。要想大家都喜欢,首先一点就是不要故作高调。故作高调的人,他的朋友必然会少。也不要骄傲,所有的骄傲其实都是一种虚弱的自我伪装。爱慕虚荣更是要不得,会让自己损失惨重。当然,更不是要委屈自己去取悦别人,如果这样的话,好人缘也没有什么意义。你可以通过投其所好、人情练达来获取好人缘。千万不要过于清明,毕竟水至清则无鱼。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老狐狸认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如果你按照完人的标准去找朋友,肯定永远都找不到。
鲍叔牙和管仲的交往是超凡脱俗的,在他们的交往中,鲍叔牙绝对是唱主角的。很小的时候,鲍叔牙和管仲就是好朋友。当时管仲家里比较穷,而鲍叔牙比较富有,然而这并未成为他们之间的交往障碍。两人早年一起合伙做生意,管仲只愿意出很少的钱,在获得收益后,他总要多拿许多。但是鲍叔牙假装不知道,因为他知道管仲有个老母亲要奉养,负担比较重。很多时候,他还主动问管仲钱是否够用。后来又有几次,管仲给鲍叔牙出主意,主意很糟糕,结果事情办砸了。然而此时鲍叔牙丝毫不生气,他还安慰管仲,认为事情没有办好,绝对不是他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未成熟。后来,管仲做过三次官,然而每次的命运都一样:被人罢免。鲍叔牙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管仲,他认为管仲不是没有才能,而是还没有遇到真正赏识他的人。管仲跑去参军,结果临阵逃跑,很多人都嘲笑管仲怕死。鲍叔牙为管仲解释道:“其实他心中牵挂着他在家的老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出去做官。当时齐国混乱,各个王子为了避免被杀害,于是纷纷跑到别的国家去。这个时候管仲在鲁国帮助王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帮助王子小白。后来,齐国暴乱大起,国王也被人杀死,整个国家没有君主了。王子纠和小白知道这个消息后,就立即赶往齐国,希望能抢到王位。然而恰巧的是,这两支队伍在路上遭遇了。管仲为了让王子纠当上国王,很果断地朝王子小白射了一箭。遗憾的是,小白并没有死。不过为了麻痹王子纠,便装死。后来小白日夜兼程,如愿地当上了国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
王子小白当上国王以后,立即让鲁国把王子纠杀死,同时还把管仲给囚禁了起来。齐桓公特别欣赏鲍叔牙的才能,让他当国相帮忙治理国家。但是鲍叔牙始终认为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于是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他说治理国家他确实不如管仲,大王如真想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就只能请管仲当国相。齐桓公刚开始并不同意,他认为自己没有报那一箭之仇已经十分宽宏大量了,怎么可能让他当国相呢?然而终于经不起鲍叔牙的再三规劝,勉强同意把管仲接回齐国,任用他为国相。
管仲当了国相以后,鲍叔牙心甘情愿地做管仲的助手。在两人合力治理下,齐国很快就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而齐桓公也如愿地成为霸主。后来鲍叔牙死了,管仲十分伤心,在他的墓前哭得昏天黑地,他想起鲍叔牙对自己的种种行为,很是感慨。养他的是他的父母,而真正了解他的却是鲍叔牙!
正是因为鲍叔牙的大度和不苛求,才使得两人不但有长久、美好的友谊,而且还共同创造了一个大国。
现在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复杂,思考的事情越来越多,而且都认为自己的思想和思考够长远,于是往往喜欢把一些人、一些事情上纲上线,习惯从对事情的判断进而延伸到对人的判断。如果一个人把事情做错了,人们往往会认为这个人做错事情是必然的,因为这个人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正是在这种习惯性的思考下,很多人都找不到朋友,因为他们的要求过于苛刻,他们要求朋友是完美的人,即使自己不完美也希望朋友能够完美。他们希望自己的朋友是个大英雄,即使自己懦弱得经常瘫软在地上,他们也希望朋友是个能顶天立地的人,他们择友的要求过于苛刻,结果到最后很难找到真正的朋友。
每一个人都有缺点,都有私心。做人是不能太苛求的,如果太苛求,太看重人的纯洁,那么最后受伤的只能是自己。其实与人相处之道就在于包容,包容他的缺点,包容他的私心。如果你这样对别人,别人自然也愿意这样对待你。在这种互相对待中,两个人的感情不知道会上升到怎样的高度,也不知道以后能一起创造多大的事业。其实很多时候别人的缺点和私心对自己并没有任何影响,对此,又何必去斤斤计较呢?
老狐狸认为,没有人是完人,每一个人都有缺点,大可不必对人过于苛求。
故作高调,朋友必寡
老狐狸认为,故作高调,朋友必寡。人一定要学会低调。
一个人做了坏事如果害怕别人知道,证明这个人还有羞耻之心,也就是说他还有改过向善的良知;如果一个人做了一点善事就特别想让人知道,那么只能说明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贪图虚名和赞许,这种有目的的善事其实已经种下了十分可怕的祸根。
无论如何有成就,无论如何高洁,一定不要过于张扬,要学会低调做人。
姜太公因为功高,周王把齐国封给姜太公。齐国有一个叫华士的人,为人十分清高,不向天子称臣,也不与诸侯交往。太公命人去召他为国效力,连去了三次,华士都拒绝了,太公便叫人杀了他。周公问姜太公:“华士是齐国的杰出人物,你怎么杀了他呢?”太公说:“这个人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往,难道我还能希望他向我称臣,并且和我友好交往吗?肯定是不可能的,这种人是可以放弃的人,也是自我放纵的人。如果不杀这种人,反而纵容他,那么全国的民众都会仿效他,谁还会知道君王是谁呢?”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孔子的门人三盈三虚,都是少正卯在鼓惑。孔子当了大司寇以后,便立即诛杀了少正卯。子贡对孔子说:“少正卯是鲁国十分有名的人物,先生却杀了他,先生不觉得有些不妥吗?”孔子说:“没有什么不妥的,人有五恶,只要得其一,君子就要诛杀之,而少正卯却是五恶兼而有之,是小人中的小人,所以不得不杀。”
华士和少正卯之所以被杀,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人高调,喜欢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姜太公和孔子杀了这两个人并没有掩盖他们自己的光辉,反而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高大,后人称赞两人做事有魄力。而华士和少正卯两个人却逐渐被人遗忘,几乎没有人同情他们。
不要高调,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如果为人高调,又和别人私人关系较好,或许别人会在一段时间内纵容你,但心中已不愉快了,迟早会招来祸患。如果为人高调,又喜欢标新立异,自诩不和别人“同流合污”,那么肯定也不能和别人相处长久,而且过得不愉快。
为人高调很难找到朋友。虽然大多数人喜欢和比自己聪明优秀的人交朋友,但是人们不喜欢和显得比自己聪明优秀的人交朋友,二者并不矛盾。比自己聪明优秀是自己由衷钦佩的,而显得比自己聪明优秀其实是并不心悦诚服的。正如一位哲人说,如果你想多一些朋友,就表现得比别人笨一些;如果你想多一些敌人,你尽可能地表现比别人聪明些。为人高调的人是表现得比别人聪明的人,是很难交到很多朋友的。
低调做人、低调做事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能够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而且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权利争夺之中。低调的人还给别人沉稳可信的印象,一些好的机会自然会朝自己涌过来。
聒噪的蝉一到夏天就叫个不停,让人觉得很烦;而报晓的公鸡只在清晨叫上几声,人们却称赞公鸡勤快。类比可知,是否受到尊重不在于说话多少,而在于是否在关键时刻说了关键的话。
高调的人在事情没有办的时候总喜欢信誓旦旦,说自己无所不能,这个我熟悉,那个我精通,肯定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到了最后事情没有办成,往往受到奚落。而低调的人一开始就办事低调,如果事情没有办成,也不会有人说他什么,因为在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许诺什么。如果事情办成了,大家就越觉得这个人可信沉稳。而高调的人即使事情办成了,大家也觉得这个人有那么多关系,办成这件事情是应该的,也不会给高调的人太多的褒扬和认同。
历史上那些被杀的权臣、忠臣,为人可以说不是太高调,但是由于他们的赫赫战功,使他们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十分引人注目,因此不自觉地成了高调的人,甚至有的人都只知道这个人,而忘记了君王;只尊崇这个人,而忘记尊崇君王。君王自然要杀了这个人,就像姜太公杀华士一样。
所以,为人不要刻意高调,否则容易招来祸患。一旦在别人的很大关注下成了十分高调的人,那么要学会及时地退出公众的视线,而且此时不要发表什么评论,因为已经十分高调了,再发评论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盛极必衰。范蠡被越王拜为上将军时就认为自己居如此高的职位,是很容易招风的,于是他不辞而别。这也就是很多明智的人士功成身退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自己并不高调,不会招来祸患,但是高调不高调并不是个人的主观表现,而是他人对你的印象。如果一个人十分低调,结果所有的人都关注了这一点,于是纷纷议论说这个人真是低调,那么这个人就变得高调起来,同样会招来祸患。总之,做人做事都要低调,如果发现自己变得十分高调,不论是怎么变成的,都要及时地功成身退,否则会招来祸患。
老狐狸认为,人要学会避免高调,不仅为了得到更多朋友,而且也为了保全自己。
所有骄傲,都是虚弱的
老狐狸认为,所有骄傲,都是虚弱的,都是不应该的。
人不能过于骄傲自满,虚骄自大,过于骄傲自满的人不易取得成功。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人们都不应该过于骄傲。要学会谦虚,要学会低调。这样不但能够保全自己,而且能够不断进步。
骄傲是大敌,人一骄傲就很容易招来祸患。一般情况下,人的骄傲有三种情况:恃宠而骄、仗功而骄、幻想而骄。
恃宠而骄是仗着领导对自己器重而骄傲起来,看不起别人,对别人表示傲慢。得到器重是可喜的,但同时也是容易招来怨恨的,在这种时候更应谦虚谨慎,保全自己。而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在这个时候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向其他人炫耀自己是如何受到器重。他们不明白往往有些人会把这些话转告给他们的领导,然后小心奉劝领导对这种张扬的行为加以制止。领导肯定会听从的,如果他够明智的话。对领导而言,这种张扬的行为不制止的话,那么就等于宣布领导和他是小团体,用人唯私,领导自然会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消除这种影响,而消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个借口严惩骄傲的人。当然另外还有一种领导,他更是相信这种人的忠心,但是在他看来这样的人就是棋局上的一颗棋子,随时都可以利用,也随时都可以丢弃而保全其他。恃宠而骄容易使自己孤立起来,等于不给自己留后路。如果靠山不在了,那么自己也要卷起铺盖走人,甚至会受到一些十分不公正的待遇。向人炫耀是满足虚荣心的需要,如果真的有本事,还要那虚荣干什么?如果什么本事都没有,更要虚心学习,哪能有半点虚荣呢?仗着领导的关爱而骄傲起来的人,能做的事情就十分有限了,因为他已经自我孤立了。如果得到领导的关爱,更要谨言慎行,更加低调努力地工作,这才是正途,也是自我保全的唯一办法。
仗功而骄是依仗自己的功劳而骄傲起来。《红楼梦》中贾府看门人焦大是什么地位?别人是怎么看他的?他仗着曾经救过主人,结果骄傲了几十年,处处向别人炫耀自己当年如何如何,如果不是他又会如何如何,结果所有人都嫌弃他。功劳越大,越容易招来怨恨,周围的人越是疏远。很简单,太阳过于明亮,就挡住了星星的光辉。一个人功劳过大并不一定是件好事,例如韩信,到最后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因为功劳而骄傲起来的人显然是没有城府的表现,本来功劳已经树大招风了,骄傲更是招风,最后得到的只是一片嫉恨。如果有功劳的话,最好是更加低调做人,这样可以取得更大的成绩。如果有功劳而不能低调的话,那么一生的成就也就局限在那功劳之上了,不会有更大的发展。下次有立功的机会,别人也很难想到他,因为上一次有了功劳就骄傲,沾沾自喜,这回肯定不会再谨慎谦虚,事情很有可能办砸,骄兵必败。即使侥幸获得成功,别人也担心日后你更加膨胀,更加目中无人,更加让团队离心离德,也是不敢任用的。所以仗功而骄同样是自毁前程。
幻想而骄是指莫名其妙的骄傲。这种骄傲有些莫名其妙,让人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这个人就那么骄傲。也许是以前他有什么“丰功伟绩”,可是谁也不知道,他就骄傲起来了,而且十分喜欢听恭维的话。这种幻想而骄的人大概是听惯了别人的好话,于是把自己想得是无所不能,是个大英雄,大豪杰。于是他骄傲了,莫名其妙地骄傲了。如果没有恃宠而骄,也没有仗功而骄,人们就是很骄傲,十有八九就是这种莫名其妙的骄傲,这种骄傲最要不得。
骄傲是满足虚荣心的需要,自卑的人会有更强烈的虚荣,需要用虚荣来填补自己的生存空间。但是,如果能够将虚荣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反而可以促进自己更好地工作。
看待虚荣可以用这样的态度:虚荣是弱者自我表现的方式,自己并不是弱者,并不需要这样来表现自己。事实确实也是如此。只有半桶水才晃来晃去,真正满桶的水是不晃的。
老狐狸认为,必须疏远那些善于奉承的人。因为他们的好话常常使人无法保持清醒的头脑,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和实力,以致于做出一些自不量力的事情。正如一句谚语所说,如果想帮助一个人,那么给他一个中肯的批评;但如果想毁掉一个人,那么就在他的耳边说上一千句好话。
爱慕虚荣,损失惨重
老狐狸认为,爱慕虚荣,必然导致损失惨重,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人不能爱慕虚荣,爱慕虚荣是人生致命的弱点。人不能成为虚荣的人。爱慕虚荣的人往往有一种攀比心理,这种攀比心理使他们不能拒绝诱惑,最后成为诱惑的俘虏。
为什么爱慕虚荣?原因在于没有自信,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他们要创造一个光环,让别人都认为自己了不起。其实别人是否看得起自己,是别人的事情,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照样也有很多人看不起,但是丝毫不影响这些人物的伟大。况且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又都可能是偏见,他们看不起自己并不代表自己不优秀,也许是他们的眼光有问题。我们又何必太当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