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辩论时,注意永远躲避正面冲突,这并不是胆小怕事,而是真正的明智之举。假使你辩论胜了对方,把他的意见指责得全无是处,并证明了他是神经错乱,然后怎样?自然你觉得很高兴。但是对方如何呢?你使他觉得卑下,你伤了他的尊严,他会嫉恨你的,这有什么必要呢。你胜利了,代价是多了一个敌人。
因此,我们与别人争辩时,不可直接指责对方的意见为愚蠢,必须替对方留点面子。直接申斥别人的意见不对,即使你的理由多么充分,也无法使人心服。如果你嘲笑别人的意见,则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这反而增加了你争辩的困难。
人类有一个特性,也可说是一种通性,那就是保护自尊心。损害了他人的自尊心,等于打击了他的生命。人与人之间争论一件事情,在表面上看,似乎纯粹是属于理智上的事,但实际上,却是与感情有密切关系的,要在争辩中获得胜利,除了自己具备有充分的理由,还必须懂得争辩的艺术。
挥舞长矛,用语言去战斗
在辩论场上、谈判桌上,语言向来是最主要的武器。尤其是在国际谈判中,语言更是捍卫国土的利器。往往,双方唇枪舌剑,用语言进行着一场场激烈的战斗。
1960年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与印度代表进行谈判,讨论中印边界问题。印方提出一个带有挑衅性的问题:“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棘手的问题,一个回答不好,很容易被对方抓住把柄。
因此,大家心里都很紧张,不知总理将如何回答。
只见周恩来总理不紧不慢地说:“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说,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的领土了。大家都知道,元朝时期,我国的版图达到历史以来最大范围。”
果然,印方代表立刻说:“时间太短了吧?”
周总理说:“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时间短的话,那么,美国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呢?”
是呀,如果七百年的时间还算短的话,那么一百年是不是更短了?在周总理的反驳中,用了两个对比性材料来否定对方的观点。700年与100年相比较,你要否认700年而承认100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其结果是承认100年就得承认700年这个事买。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在如此紧要的短时间内,一定要立即给对方迎头痛击,如果半天都回答不出来,那就大事不妙了。
辩论好比一场激烈的战斗,语言是你最犀利的武器。要想战胜对手,必须作好充足的准备。具体来说,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一定要气势夺人。
两军对阵时,看到对方军旗猎猎,阵容整齐,号角齐鸣,就会觉得对方的气势直逼自己。而辩论时,如果对方来得气势凶猛,口若悬河,也会在心理上占据上风。
例如古代名士的辩论中,齐宣王辩不过孟子,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但也有人能在刀光剑影中夹杂着猛士风度,往往以气势夺人。如唐睢与秦王之辩,如果唐睢不以死相威胁,没有按剑而起的愤怒,秦王无论如何是不会屈服的。唐睢视死如归的气势,在他和秦王的论辩中起了决定的作用。因为唐睢不过是一勇士,他与秦王的力量对比中,绝对处于劣势,若没有这种以死相拼的气魄,他是不会取胜的。
在辩论时,要想在气势不落下风,甚至胜过对方,至少有四点注意事项:
1、时间在论辩中至为重要。你尽可能先到场,心里就不会那么畏畏缩缩。
2、进入辩论场所时,步调要尽量轻松。开口说话时,声音要宏亮。
3、面对对方,最好保持眼睛与对方齐等的位置,以减少精神压力。如果两人高矮相差太悬殊,你不妨建议坐下来谈,以免因为自己太矮而处于心理劣势。
4、当你担心被对方在气势上压倒时,不妨细察对方的言行举止,从中找出对方可以挑剔的地方,使自己产生一种绰绰有余的心态,就能在心理上产生与对方平等的感觉。
(二)要学会先发制人
有道是“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一定要抓住先机,争取主动。如果能抢在对方的攻势未动之前,先向对方发动进攻,往往能使对方措手不及,使其心理失衡,自乱阵脚。同时,进攻时一定要做到义正辞严,在势、理上都要压制对方,方可服人。而且见机要快,反应迅速,要争在对方的前面,抢先出手。
辩论场上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有了取胜的保证。为了掌握主动权,除了要充分利用定义权,抢旗帜以夺人心以外,还应当在程序发言中力求稳扎稳打,尽量讲一些四平八稳、留有余地的话,不给对方留下可乘之机。
在辩论中要拣对方最薄弱的环节抢先进攻,力求先发制人。取得优势后,乘胜进人下一回合,积小胜为大胜;陷入劣势时,及时转入对本方有利的阵地,实施反攻;处于胶着状态时不纠缠,跳出来拉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给人一种感觉:似乎你牢牢掌握了主动权,新的话头总由你挑起,你挑到哪里,对方就跟到哪里,全场牵着对方的鼻子走。
另外,先发制人还要在申诉自己理由的同时,预测对方可能提出的辩解,使之失去作用,从而使对方无言以对,俯首认输。
(三)增强辩论的攻击力
人们常常把论辩称作唇枪舌剑。是“枪”就是锐,是“剑”就得锋,否则就不能击败对方,置对方于“死地”。也就是说,论辩必须具有攻击性。而要增强辩论的攻击力,就一定要有问有答,穷追猛打。
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不够老练的队员,在自由辩论中往往不能处理好应答与提问的关系:或是只答不问,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既先用完了自己的时间,又缺乏对对方的攻击力;或是只问不答,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弱,最后丧失攻击力,给对方以反击的机会。这些,都是辩论失败的原因所在。因此,只有有问有答,问答结合,才能使你的话更有攻击力。
“破”字当头,掌握反驳的技术
辩论中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反驳,因为你的对手往往有一套他自己的道理。能不能把对手的论断逐条反驳,这决定着辩论的胜败。同时,还要注意反驳的严密性、科学性。只有站在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位,才能更有效地制服对方。
反驳是通过推理来实现的,所以,也必须遵守推理的规则。严格遵守逻辑推理原则,一是被反驳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必须确定是对方的思想;二是在反驳的过程中,反驳的对象必须确定,不得偷换,否则,会抓不住关键贻误战机。
反驳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而如何选择最有利的突破口是反驳成功的前提。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怎样选择最有利的突破口,反驳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至于怎样反驳,克敌致胜,那还需要在实战中锻炼。论辩是论证、反驳的结合,目的是驳倒对方。反驳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归纳起来有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两种。
直接反驳是直截了当的反驳,例如用事实说话并作分析就非常有力。鲁迅说:“因为真实,所以有力。”另外,通过归纳、演绎论证反驳对方也属直接反驳。比如:
有人提出:“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
驳:“美国面积小于中国,人口不及中国人五分之一,但美国军事基地几乎遍及全世界。海外驻军100多万。中国人口12亿,但无一兵一卒在外国领土上,更没有在任何国家建立军事基地。”
这里运用的反驳方法就是直接反驳。可见,直接反驳是论辩中的“正面进攻”,它以真实判断直接确定对方观点的虚假而取胜,常能置对方不攻自破的境地。
间接反驳可分为独立证明和归谬反驳两种。独立证明是通过证明与反驳的论题相矛盾、相反对的论题的真实性,从而达到反驳论题的目的。如:
有个乘客在车上打破了窗玻璃,乘务员找到他,说:“你损琳了人民的财产,请你赔偿!”
乘客说:“我是人民中的一员,人民财产有我一份,用不着赔,我的那份不要了!”
归谬反驳是先假设对方观点是对的,然后从中推出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达到推翻对方观点的目的。归谬反驳有放大谬误的作用,常使论敌处于无地自容的窘境。如:
汉武帝刘彻很相信《相书》上的话。《相书》上说,一个人的“人中”(鼻子下面的一道沟)如果1寸长,这人能活100岁。汉武帝问侍臣是否是这样。在场的东方朔心有讥讽之意,笑着说:“我想彭祖的脸一定很长。因为据说彭祖活到800岁才死,那么他的人中,该有8寸长,那么他的鼻子该有多长呢?他的脸该有1丈多长了。”几句话引得汉武帝哈哈大笑。
在这个例子中,东方朔运用的反驳方法就是归谬反驳。这种办法,归根到底是将对方的观点归结到荒谬的程度,从而显现其荒谬性,
无论是直接反驳还是间接反驳,都要求“破字当头”,并在反驳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观点,所以特别要注意研究反驳的技巧。
反驳中常用方法与技巧,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
——明确概念:当对方在论辩中偷换概念时,要及时明确被偷换概念的内涵;
——运用喻证或类比论证:用相类的喻例,将“本象”与“类象”或“喻象”在人们不言而喻的联想中巧妙地连结起来,产生雄辩力;
——指出对方论点前提的虚假或论据的虚假;
——运用对比,通过正反论证进行反驳;
——指出对方在类比推理中的机械类比。机械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表面的相似进行推理,如果指出二者本质差异,则可驳倒对方的结论;
——指出对方推理中以偏概全的错误;
总之,论辩是一种限时性语言艺术。争论时,由于表达瞬即性的催迫,思维和语言处于积极应变的状态。面对偷换概念、强词夺理,歪曲论题,错误推论等情况,如不及时做出有说服力的应对,而是时过境迁才作补救,常常于事无补,反而会使自己处于被动。所以,反驳对方时要敏锐地抓住战机,一抓到对方的疏漏,就思维与语言同步地迅捷做出反驳。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论辩中的反驳就是这样。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反驳时不要总是面面俱到,更不要模棱两可,要抓住本质,击中要害,例如有时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时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积小胜为大胜,一步一步使对方进入失败的境地。
在反驳时,对论题一定要分析透彻,要明白地表达对论题的看法;并将立论中的每个理由说清楚、说稳实;即使面对多人反驳,也要明确指出对方论点,论据的虚伪性。
最后,从反驳的“战术”上来讲,要灵活多变,处变不惊、反应迅捷,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具体地说,既可以正面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也可以侧面反驳对方的论据或逻辑推理中的毛病;还可以用包围战术,驳对方一个隐含的分论点;或者可以迂回,先作转移推论,然后直击要害之处;同时,还要不断加固自己的“堤防”,谨防众多对手的趁虚而入的“进攻”和“突然袭击”。
盾牌护身,小心对方的诡辩
你的对手,也许会有这样一种“技巧”,它专门用来反驳真理,护卫谬误,它就是诡辩。要提高论辩水平,还要掌握如何识破诡辩及驳斥诡辩等问题。
1、诡辩的常用伎俩
一般来说,有意地用似是而非的论证法去为错误观点辩护,或攻击正确观点的叫诡辩。比如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段:
阿Q偷了人家的萝卜,主人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他家的萝卜?
阿Q说:“这萝卜不是你的,你能叫得它答应你?”
在这里,阿Q的反驳,不但是一种诡辩,简直就是一种无赖了。
诡辩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为错误观点辩护或攻击正确观点,这是诡辩的目的所在;第二,它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论证,诡辩的诡诈就在这里,有极大的欺骗性;第三,诡辩者违反论辩原则,进行似是而非的论证是有意识的,自觉的。
诡辩者有下列一些常用的伎俩:
(2)偷换论题。故意违反辩论原则,将原论题偷换为另外一个论题。
(3)虚假论据。用歪曲或编造的“事实”、错误的原理做论据,去论证错误的观点。
(4)以偏概全。故意用片面的、不充足的论据冒充全面的、充足的论据去论证,将个别情况片面地概括为一般情况。
其他的还有:含糊其词、循环论证、诉诸权威、诉诸感情、人身攻击、强加因果、机械类比、有意用错误的推理形式等等。
2、揭露和驳斥诡辩之法
从上面所列举的诡辩伎俩可以看到:诡辩的确善于伪装,它常用巧妙的方法,用貌似正确的论证来迷惑人。正是由于诡辩披上了貌似正确的论证这件华丽的外衣,才使它能够在一些场合招摇过市,使那些缺乏辩论学等方面知识的人上当受骗。然而既然诡辩是错误的,荒谬的,它必然有露马脚的地方,再狡诈的诡辩也只能骗人于一时,所以,再巧妙的诡辩也是可以反驳的。只要我们剥去诡辩的伪装,还它以本来面目,它就会如过街之鼠,人人喊打。这样,诡辩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具体来说,揭露和驳斥诡辩的办法主要有:
首先,要掌握唯物辩证法、辩论学、逻辑学的基本原则。例如。辩论学中实事求是原则、平等原则、同一原则、充足理由原则,它们既是正确辩论的基本原则,也是揭露诡辩的照妖镜。
其次,寻找诡辩的矛盾之处。如果从诡辩中抓住其与事实、正确理论相矛盾之处,将其揭露出来,诡辩的阴谋就破产了.也就不会有人再相信诡辩者的那套鬼话。
第三,从论题、论据、论证方式这三个方面去驳斥诡辩。诡辩也是由论题、论据、论证组成的,我们前面所举的各种诡辩伎俩,其错误也不外乎是论题、论据、论证方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所以在驳斥时,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进行。
总之,诡辩并不可怕,只要掌握要领,灵活运用各种反驳技巧,就可将诡辩者驳得体无完肤。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辩论法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矛与盾”的故事:
古代有个卖长矛和盾牌的人,吹嘘说我的矛是天下最锋利的,可以击破任何盾牌;过了一会,他又拿起自己的盾牌吹嘘道:我的盾牌是天下最坚固的,可以抵挡任何武器的攻击。
于是有人就问:“既然如此,如果用你的矛,去攻击你的盾牌,结果会怎样呢?”
结果当然是,卖矛盾的人哑口无言,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技巧,就是让对方自相矛盾的一种辩论方法。并在辩论的同时,产生一定的幽默。这在中国古代口才中,经常可以见到。
东汉哲学家王充曾和一些有迷信思想的人发生过一场论辩。有人说:“人死了,人的灵魂就变成了鬼。鬼的样子和穿戴跟人活着的时候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