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为辩论只是那些口才好的人玩的一种游戏,实际上辩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广泛使用的会话形式。虽然,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主张“和为贵”,但我们不应回避论辩。因为擅长辩论,会对我们的事业大有帮助。不要对此不屑一顾,你要知道,美国总统竞选其中就有辩论的项目!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辩论的重要性。
不可一世的雄辩家
辩论,简单来说,就是持不同见解的双方,就一个观点、主张所进行的论争,例如学术争鸣、外交辩论、法庭辩护、方案设计的论证与反论证等。辩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广泛使用的会话形式。虽然,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主张“和为贵”,但我们不应回避论辩。马克思说过:“真理是由争辩确立的。”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应该拿起论辩这个武器,坚持真理,揭露谬误,以推动我们的事业。
事实上,人类自从会说话以来,辩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比如,古希腊那些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的言论,就常常以辩论的形式出现。
苏格拉底,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他就是一个很善于说话的人物,被后世称为最善于辩论的人。在辩论中,他突出主题的技巧堪称“绝妙”。苏格拉底的学生很多,可是他在传播自己的思想观点的时候,从来不喜欢说教,而是采用辩论的方式,在一问一答中,通过不断揭露对方的矛盾,迫使对方承认错误,并引导对方得出正确结论。
此外,与苏格拉底同一时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也都是非常了得的雄辩家。如今,在西方民主国家,竞选辩论是一种很重要的政治活动,它在竞选斗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总统选举,如果在辩论中失败了,那胜出的概率就会低上一大截。
西方是这样,中国也是如此。
比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是一个大辩论的热潮。“争鸣”二字,恰当地描绘了诸子百家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据理力争的情景。当时的中华大地,到处可以看到唇枪舌剑的激烈场面。那些辩士、说客、外交家、纵横家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谏于朝廷,游说于天下,个个伶牙利齿、巧舌如簧,说得唇干舌燥,喊得嗓子冒烟,辩得圆瞪双眼,争得天旋地转……于是,中国的思想史,就在这些辩论声中缓缓前进着。
对于辩论,古人还有一个形象的称呼,那就是“舌战”,如三国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阵前骂死王朗等都是非常经典的场面。当时的诸葛,好不嚣张!
事实上,我国古代精彩的辩论不胜枚举。比方说,春秋时的庄周和惠施两位大思想家之间,就发生过一场著名的辩论。
话说庄子和惠子两人一起出游,他们来到一座濠水桥上。
庄子看见桥下的鱼儿游哉悠哉,似乎非常快活,于是便大发感慨:“惠兄啊,你看这些鱼游来游去的,是多么快乐啊!”
惠子眨了眨眼睛,突然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又不是鱼,咋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也不含糊,立刻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知乐?”你也不是我,咋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有点吃不消了,忙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但你也不是鱼,当然也不知道鱼的快乐,对不?”
庄子哈哈大笑:“可你刚才问我‘子安知鱼之乐’,这就说明你承认我知道鱼的快乐了,所以才有此一问。由此可见,我还是知道鱼的快乐的。”
话说到这里,惠子知道再说下去就成了抬杠了,于是便笑了笑不再言语。
他们是闭口了,但这场争论却引起了后世无数人的兴趣。直到现在,还有许多思想家、哲学家、逻辑学家为之争论不休,由此可见辩论的魅力。
古今中外,像庄子、惠子这样的雄辩家,可以说廖若繁星,数不胜数。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大方光彩,不可一世,对社会的进步、思想的解放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辩论的特点和要求
想学习辩论,当然需要了解辩论的特点、辩论的要求。总结一下,这其中的门道还真不少。首先来说,论辩的特点就有如下几点:
1、双方立场鲜明、尖锐对立
论辩双方必须处于对峙状态,各方对自己所持观点不轻易让步,对对方观点的反驳也不留情面,这就显示出它与“讨论”“交谈”的不同。讨论与交谈是各抒己见,通过气氛和谐的探讨、议论求得观点的统一。而论辩则增加了一定的精神和情绪的因素,在立场尖锐对立的争论中,充满勇气和信心。
2.辩论者往往思维活跃、敏捷
在各不相让的论辩中,各方的思维处于动态的戒备反射状态——既要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要机敏地捕捉对方“提供”的突破点,而且随时要防止自己的表达出现漏洞;双方都在紧张、快速地选择概念,审慎地做出判断,周密地进行推理。可以说,没有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动态思维,就没有论辩。
3.辩论语言谨慎、严格、锐利
在“唇枪舌剑”的论辩中,各方措词都比较激烈,但并不轻率。为了防止对方抓住把柄,语言分寸感的把握、感情色彩的确定都很慎重,有时甚至到了字斟句酌的地步。所以情况常常是,语言驾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论辩的成败。论辩水平的高低也是一个人口语表达才能的集中体现。
以上是辩论的特点,论辩的要求是:
1、必须观点鲜明,论据真实
论辩必须毫不含糊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不要闪烁其词,否则就“辩”不起来。证明的材料必须可靠,否则将不攻自破。
2、听辨冷静,应对灵活
在论辩中,只有冷静专注地听辨,才能透过纷繁的语言表述抓住对方的要害,发现其疏漏之处并采取相应的反驳对策。娴熟的表达、机敏的答辩,源于语言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只有机敏、准确地听辨,才能抓住战机,赢得主动。
3、逻辑严密。句句在理
在短兵相接的论辩中,必须熟练地运用逻辑推理这个武器。只有这样,才会以高屋建瓴之势,紧扣论题分歧所在,以寥寥数语雄辩地出奇制胜。为此必须讲究语言,准确措词,用语精当,才更有力量。
4、思路开阔,方法多变
在论辩中,思路受阻或推理出现错误常导致失败。因此论辩时要沉着,思路要清晰,面对争论焦点要作多角度思考,选择最佳突破口。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时时提醒自己,不能限于固定的思维模式,而要突破定势、深思慎取,敢于疑人所不疑,言人所不言,这样,才能做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精彩答辩。
论辩的技巧是人们长期实践的总结,又要留心学习、积累。论辩有10忌,那就是:一忌转移论题,二忌自相矛盾,三忌滥用诡辩,四忌轻率让步,五忌人身攻击,六忌歪曲事实,七忌情绪偏激,八忌上纲上线,九忌以势压人,十忌论而不辩。
学习论辩可先从别人的论辩方式、技巧中得到启发,在模拟中跨出第一步。比如,当我们看电影、电视剧时,读剧本、小说时,可特别留意其中论辩的精彩片段,通过大声朗读模拟争辩的双方的辩辞,揣摩其语气、语速、语调、语态,揣摩他们如何运用逻辑武器使对方败阵,并掌握论辩表达的技巧。
请看电影《人世间》中的片断:
公诉人:(以下简称“公”)阁下,现在站在法律和争议面前的是罪恶的化身。被告,是一个有名的妓女。妓女从来就是使社会腐败和堕落的痈疽!
律师:(以下简称“律”)我提出反对!阁下。
法官:(以下简称“法”)允许申诉。
律:阁下,在本案审理过程中,这位年轻的公诉人一再辱骂我的当事人是妓女,肆意污蔑她的人品。我的当事人出身良家。她父亲是高尚的人,只是为了环境所迫,她才不得已从事这种职业。否则,她不会沾上洗刷不掉的污点。
公:阁下……
法:等一等,请继续讲。
律:谢谢!阁下。正义和法律要求我们,在确认被告有罪之前,首先要看被告是在何种背景又在何种情绪下犯罪的。
公:执法不应该受背景的影响,执法也不受被告情绪的影响,法律只凭获得的证据定罪。
律:阁下,这位年轻的公诉人似乎想说明,单凭获得的证据,就能支配法律和正义。我认为不对!我不认为法律和正义是这么简单和无能。我仅仅要求,在开庭审理的过程中,不要说我的当事人是妓女。
公:阁下,做贼的就是贼,做妓女的就是妓女!现在被告毕竟是做过妓女的下贱女人!
律:(压抑内心的激愤)阁下,年轻公诉人所作的陈诉,说明他的经历很浅,也许他从未见识过什么叫下贱女人,当然,他更不能用道德标准去衡量她们。其实,任何阅历丰富的人都知道,我的当事人并不是这样的人。请允许我向年轻的公诉人提个问题。如果他把唱歌看做是一种犯罪,把这样一个纯洁女人叫做妓女,那是不是可以允许我说,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娼妓遍地的世界?给这种唱歌跳舞戴上艺术桂冠的是上流社会,并且以此为骄傲,那么,为什么这种美好的艺术一旦从高楼大厦移到民间,就变成罪恶了呢?
一言可兴邦,一言可亡国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口才的作用很多,几乎覆盖了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推销员用它来卖东西、律师用它来打官司……但口才的使用范围远不止这些。有道是“一言可兴邦,一言可亡国”,一句话的力量,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
所谓“一言可兴邦”,到了现在,更被赋予了另外一重含义。那就是:口才是可以用来打天下的。比如在一些国家的总统选举中,口才实在是太重要了。
林肯出身于一个鞋匠家庭,而在当时的美国社会,门第是很重要的。参加竞选总统前夕,一次在参议院发表演讲时,他遭到一个参议员的羞辱。
那位参议员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只是一个鞋匠的儿子。”那位参议员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打击林肯的自尊心,好让他退出总统竞选。
听到这样无理的话,人们都沉默了,静静地看着林肯,听他会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回击这个无理的议员。
林肯是这样说的:“我非常感谢你,真的,你使我想起我尊敬的父亲。他现在已经去世了,但是我一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而且我知道,我做总统一定能会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好!”人们都松了一口气,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林肯回过头去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据我所知,我的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重新修理。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是我从小就跟父亲学习修鞋子的技术,完全可以满足你的要求。”
林肯又对所有的议员说:“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的话,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及的。”
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深情的眼泪,所有的嘲笑都化为了真诚的掌声。
我们知道,林肯如愿以偿当上了美国总统,并且被公认是最完美的的总统。可是他没有任何贵族社会的硬件,惟一能够倚仗就是自己出类拔萃的能力和一流的口才。正是这一次关键时刻的心灵燃烧,使他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包括那位傲慢的参议员,成就了生命的辉煌。
身为国家领导人,社稷栋梁,一句话用得好,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句话用得坏,同样可以败坏国家的前途。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清朝道光时期的大学士曹振镛是一个汉人,却很受皇帝的究信。他的秘诀就是“多磕头,少说话”,一味顺从皇上。
道光年间清政府已经腐败不堪了。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每天堆在道光皇帝面前的各种奏折有很多,不批阅又怕传出去名声不好听。曹振镛看出了道光的心思,向道光禀报道:“现在国家无事,天下太平,可偏偏有一些大臣无事生非,尽在奏折中讲一些危言耸听的故事,无非是为了换取立谏的虚名。对这些人又不好降旨怪罪,否则人家会说皇上拒绝纳谏。依我看,只要皇上能挑出奏折中的错误,严加斥责,大臣们就会明白您不是随便就能糊弄的,以后他们再上奏的时候,自然就会小心谨慎得多了。”
道光听信了曹振镛的话,于是在看奏折时专门找毛病。结果,许多人因此而受斥责或贬官,弄得给皇上上书的大臣人人自危,有了事情也不敢向上汇报,即使上报,也往往粉饰太平,使国家的许多弊端得不到及时纠正,日积月累,民怨沸腾。
道光皇帝虽然少看了不少奏析,却离江山灭亡之日不远了。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曹振镛“一言害邦”的来历。
别让辩论变成“吵架”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辩论,还是正规场合、谈判桌上的辩论,都要讲究技巧。既达到了辩论的目的,又照顾了彼此的面子。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小辩论,目的只是说服和软化对方,不能因此伤了和气。比如,下面这个辩论就很失败:
丈夫和妻子为星期天去哪里玩意见相左。
丈夫:“亲爱的,星期天咱们去动物园吧?”
妻子:“动物园里臭烘烘的我才不去呢!我要去东湖划船。”
丈夫:“划船有什么好玩的?”
妻子:“划船怎么不好玩?(憧憬地)乘一叶扁(bian)舟,在青山绿水间……”
丈夫打断妻子的憧憬,嘲笑说:“扁舟?扁担那么窄怎么可以做舟呢?告诉你,是扁(pian)舟。字都念不准,还去划什么船呢?”
妻子:“念不准怎么啦?我就是要去!”
辩论不是吵架,因为吵架不需要技巧,只要牙尖嘴厉,脸皮够厚就可以了。但辩论不同,它需要很高的智慧和应变的技巧。吵架往往丧失理智,而辩论却是非常理性的,虽然辩论也有激烈、过分狂怒的时候,但往往也是对事不对人。
辩论的最大特点,就是双方都奉行“得理不让人”的原则,力争以理征服对方,即使难以使对方心悦诚服,也要努力从理论上迫使对方哑口无言,使己方论点成立,就算对方不情愿,也得承认失败。
然而,在辩论的时候,必须注意自己的态度。许多人常常因为辩论,把平心静气的讨论变成了怒目相向。因为意见不同,常使好朋友变做仇敌。有的人在辩论中,甚至给人一种不可理喻的印象,易引起对方反感。例如:
父女为女儿的男朋友杰可不可靠展开论辨。
父亲:“我希望未来的女婿是可靠的。”
女儿:“杰怎么就不可靠啦?年纪轻轻有车有房的。”
父亲:“但他的房子、车子都是父母给买的。年轻人不应该只靠父辈,要自己创业。再说,整天泡吧蹦的不是个事儿。”
女儿:“杰就那么做了,那又怎么啦?”
父亲:“这种人不长久。”
女儿:“我偏要跟他谈,我愿意。”
父亲:“唉!你翅膀硬了,不听话了,我不跟你说了。”
在此例中,女儿以“又怎么啦”“偏要”“我愿意”等词语来拒绝父亲的苦口婆心,显得十分任性、固执,难怪父亲要长叹了。
因此,在辩论时,一个人的头脑必须放得很冷静,态度很沉着。心平气和,这是应该把握的秘诀。成功的人,常在暗中克服他人的意见,而决不与人涨红了面孔来大声争辩,因为,这样做于事无补,往往会把局面搞乱。
美国总统威尔逊,常被赫斯将军弄得跟着他的意志转圈子。
赫斯说:“我改变他的意志的妙决,就是把新的意志,在不知不觉中注入对方的脑海中,让他不知不觉中感到兴趣。”
这方法是值得效法的,你跟别人辩论,能够使别人的意志为你所克服,那么你便可以胜利了。不过,这种克服必须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使对方虽然在跟你辩论,但已在无形中屈服于你的理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