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人说:活腻味了,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乐过了。金银财宝身外之物。功名利禄,过眼云烟。香酥鸡、肯德基、道口烧鸡、德州扒鸡,大同小异。长城饭店、昆仑饭店、建国饭店、国际饭店,千篇一律。台球、保龄球、羽毛球、高尔夫球,无非是球。人生不过如此,该收场了。游戏人生,我够了。你们爱玩儿去吧,别拉扯上我。
第三个人说:怎么能这样对待生活!怎么能说活得太累,怎么能说活得腻?在这大变革时代,难道你就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吗?人生在世,难道就为自己活着?我们的国家能有今天,这容易吗?同志们,振兴中华,匹夫有责,开放改革,重担就落在你、我、他的肩上。我们应该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后代负责。否则就是犯罪!振作起来啊,前进!
第四个人说:你有什么资格教训别人?你是活得有滋有味,轻松自在。坐公家的小车,住公家的小楼,吃着公家的宴会,三天两头上电视,三月两月出趟国。你当然可以大谈社会责任感。可你自己呢,你有多少社会责任感?
第五个人说:何必那么激动?你以为当官的都那么快活?你以为当官的都活得挺舒坦?没有那事几。官场不好混。左右逢源,上下照应,按下葫芦起来瓢,没金刚钻还真揽不了这瓷器活儿。别瞧当官的就有气,别瞧着当官的发号令就腻烦,人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就说社会责任感吧,他当官的不说谁说?
第六个人说:算了,算了,都别嚷嚷了。树林子大,啥鸟都有,人跟人哪能都一样?不把社会责任感挂嘴上的,有的不一定没有社会责任感。把社会责任感挂嘴上的,有的确实有社会责任感,有的也不一定有社会责任感。
第七个人说:算了,算了,管他呢,反正都得活着。活着就是得吃喝,吃喝就是消费,消费就刺激生产。更何况,吃了喝了还得拉、还得撒,拉了撒了就为社会增加了肥料。走,喝二两去!
有道是,听其言,观其人,言为心声。七个人的心里话,描绘出了各自的形象。虽然说,这七个人的口才未必都很高明,但他们都是在用心在说话,所以才能让人产生共鸣。练就好口才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说话技巧,面对不同的语言环境随机应变,就能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有话则长,寻找共同的话题
两个人萍水相逢,素昧平生,该怎样沟通呢?有人感到拘束无比,羞于启齿;有人觉得找不到共同话题,无法交谈。他们或局促一角,尴尬窘迫:或欲言又止,话不成句;或说话生硬,使人误解……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了缺少和陌生人说话的勇气和信心外,彼此找不到共同的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好的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深入细谈的基础,开怀畅谈的开端。一旦找到合适的话题,就能使谈话融洽自如。
两个年轻人从浙江某县城上车,坐在同一条长椅上。
“你好,请问你在什么地方下车?”其中一人问对方。
“到终点站,你呢?”
“我也是,你到浙江什么地方?”
“我到杭州找女朋友,你就是此地人吧?”
“不是的,我是从外地来走亲戚的。”
经过双方的言语试探,双方都对浙江很熟悉,又都是外来者,这样他们的共同点就彼此清晰了。两个人发现对方的共同点后谈得很投机,下车后还互邀对方做客。
那么,该如何寻找合适的话题呢?你不妨从天气、籍贯、兴趣和衣着等方面着手。问对方这些方面的问题且不易触及对方敏感处。
例如:“你故乡是哪里啊?”
“扬州。”对方回答。于是,你就顺着扬州往下发挥:“那是个不错的好地方呢,不但风景美丽,住在那儿的人们也颇富文人气息。”
“是啊,咱们扬州……”谈起家乡,对方很快兴奋起来。
如此这般,你就轻松地让对方打开了话匣子。
或者,你可以说:“今天天气真好,如果能外出郊游,一定很不错。”
“是啊,你喜欢爬山还是游泳?”对方配合得不错。
“我喜欢爬山……”顺势类推,绝对能找出源源不断的话题,甚至觉得意犹未尽呢。
可见,一个懂得沟通技巧的人,总是能找到一些有趣的话题。哪怕是刚见面的陌生人,也能很顺利地进行沟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来熟”。
在一家旅店,一个旅客正悠闲地躺在床上欣赏电视节目,一个刚到达的先生放下旅行包,稍拭风尘,冲一杯浓茶,开始研究那位看电视的旅客。
先生说:“你好,来了很长时间了吧?”
旅客回答:“刚到一会儿,正看电视呢。”
先生:“听口音不是苏北人啊?”
旅客:“噢,山东枣庄人!”
先生:“啊,枣庄,好地方啊!读小学时,我就在连环厘《铁道游击队》中知道了。几年前去了一趟枣庄,还颇有兴致地玩了一遭呢。”
接着两个人就谈了起来,那亲热劲,不知底细的人恐怕还以为他们是一道来的呢。接着就是互赠名片,一起进餐,睡觉前双方居然还在各自带来的合同上签了字:枣庄客人订了苏南某人造革厂的一批产品,苏南先生从枣庄客人那里弄到一批价格比较合理的议价煤。
在上面的例子中,两位互不相识的旅客,能够一见如故,交上朋友,就在于他们找到了“枣庄”、“铁道游击队”这个共同的话题。
就算是刚认识的陌生人,彼此也一定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或是是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是在籍贯、经历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总之,共同的话题可以有很多很多,只要你多花些心思,多一些锻炼,肯定能够找得到。
无话则短,说话的时机也很重要
能在最适宜的时机,说出最适宜的话,这才是最会说话的人。否则,如果说话的时机把握的不好,那你说出的话再漂亮,也是没用的废话。
好的时机常常就在瞬息之间,稍纵即逝,而且时不我待,失不再来。因此,说话时机的把握,比掌握、运用其他说话技巧更难更重要。
那么,什么时候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把握并及时抓住呢?
时机的把握,没有一定的规则可循,主要看谈话时的具体情况,凭你的经验和感觉而定。在交际场合,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十分健谈;而有的人即使坐了半天,也无从插话,找不到话题。这就是一个“切入”话题的时机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及时地“切入”话题呢?
首先,寻找发表自己意见最佳的时机
有共同语言之后,什么时候“切入”话题就显得很重要了。
比如在讨论会上,什么时候是最佳发言的机会?如果你第一个发言,虽然能够给听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可是,一般情况是,因为时间尚早,气氛难免显得沉闷,听众尚未适应,不太好调动他们的情绪。可是如果到了后边再讲,好处是能够吸收别人的成果,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显得井井有条,或针对别人的漏洞,发表更为完善的意见,可是因为时间太晚,很多听众都会觉得疲倦,希望尽快结束发言而不愿再拖延时间,因此效果也不理想。
根据这些情况,经过研究证明,最好的发言机会是在第二或第三个人发言之后及时切入话题,这样的效果最好。在这个时候,说话的气氛已经活跃起来,如果你不失时机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常常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研究证明,反映情况或说服他人的最佳时机是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由于劳累、不顺心或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他们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
选择时机,是一种尊重对方的表现,同时更是发挥说话效果的好方法。只有对方对你所谈的事情感兴趣的时候,你的话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有些人说话态度很积极,但发表意见时不免有失偏颇,令人难以接受,若直截了当地驳回,又易挫伤其积极性,循循诱导又费时,精力也不允许,最好的办法便是毫无表情的缄默。他说什么,你尽管听,“嗯”、“啊”……什么也不说,等他说够了,告辞了,再用适当的不带任何观点的中性词和他告别:“好吧!”或“你再想想。”别的什么也不说。
这样,他回去后定然要竭思尽虑,对你的缄默进行反省:今天谈得对不对?对方为什么不表态?错在哪里?也许他会向别人请教,或许自己能悟出原因。
“无话则短”并不是说人应该闭口不言,而是要见机行事,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三缄其口。懂得说话艺术的人非常明白这一点,他们掌握了以下三条原则:
1.该说的对象便说,不该说的对象则不说。如有需要求人之事,遇到肯热心帮忙的人则说,否则便不能说;有些事遇到性格沉稳之人可以说,遇上性情暴躁的人则不能说;对于性格腼腆的人不要乱开玩笑;对于有生理缺陷的人不要涉及相关的话题;对于妒忌心强的人不要谈论自己和别人的成就;对于异性不要用容易引起误会的措辞。
2.该说的事情便说,不该说的事情则不说。可以谈众所周知之事,不能谈别人的隐私;背后可以谈别人的优点,不可谈别人的过错;可以谈既成的事实,不可空谈今后的打算;可以谈对方感兴趣的事,不可谈对方忌讳的事。
3.该说的时候便说,不该说的时候则不说。在对方心情舒畅时可以谈求助之事,在对方心烦意乱时则不谈;在对方情绪低落时可以谈令对方振作之事,遇对方兴致很高时不可谈令对方扫兴之事;在对方喜庆的日子不谈不吉利之事,在对方哀伤的时候不谈惹人欢笑之事。
察颜观色,仔细了解你的谈话对象
擅长沟通的人,一般都有察言观色的本事。
比如清朝的巨贪和珅,就是深谙此道的高手。抛开他本人的品行好坏不说,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沟通技巧、察言观色的本领确实已经登峰造极了。据说乾隆皇帝不用说话,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和珅就能马上猜到他需要什么。
和珅原是一名小小的侍卫,他的发迹很有些戏剧性:
一天,乾隆皇帝外出狩猎,仓猝间求黄龙伞盖不得,乾隆顿时火冒三丈,喝问道:“这是何人所为?”皇帝发怒,非同小可,一时间,各官员瞠目相向,不知所措,而和坤却应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他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言干脆。
乾隆皇帝不禁一怔,循声望去,只见说话人仪态俊雅,气质非凡,乾隆不禁更为惊异,叹道:“若辈中安得此人!”问其出身,知是官学生,虽然学识不高,但毕竟乃读书人出身,这在侍卫中也属凤毛麟角了。乾隆皇帝一向重视文化,尤重四书五经,对一些读过四书五经的满族生员,当然更加另眼相看。所以一路上便向和坤问起四书五经的内容来。
这和珅原本就不是泛泛之辈,对四书五经也很有研究,居然对答如流。至此,和坤进一步引起了乾隆帝的好感,遂派其总管仪仗,升为侍卫。从此和珅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一次偶然的机遇,便为和珅铺平了升迁之路。
和珅在乾隆面前巧妙运用了几句话,便官运亨通,不可一世。这充分表明他懂察言观色、善于沟通的能力。事实上,和坤后来就是凭着一套察言观色的本事,精明老练的言谈才赢得乾隆皇帝的信任,最终飞黄腾达,权倾朝野的。
作为一名沟通高手,交谈的同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你的谈话对象。你要有非常敏锐的触觉,从对方言行举止中,准确捕捉到你需要的信息。
比如,朋友刚刚失恋,很痛苦,找你来倾诉。但他(她)不好意思直说,只是显得闷闷不乐。你如果懂得察言观色,就要迅速发现这一点,并且引导他(她)说出自己的苦恼,进而劝导、安慰对方。
反之,如果你一味大大咧咧,根本注意不到朋友的情绪,还一个劲地炫耀自己的“美好爱情”。其结果,只会让朋友更受刺激。
可见,学会察言观色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对方最关心的问题,掌握其心理。
有位女孩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工作,周末闲得无聊,便去参加舞会来排遣寂寞。但当时她脸上长了许多“青春痘”,有点自卑,不敢与人接触,只好躲在一个角落里,结果舞会过半也没人来邀请她。
这一切都被一位细心的小伙子看在眼里,于是,小伙子便走过来,非常礼貌地请她“赏光”,女孩自然是又惊又喜。一曲终了,小伙子真诚地夸赞道:“你的舞跳得不错嘛,干嘛躲在一边让人不敢请?”轻轻的一句赞美,令女孩深受感动。于是,片言只语间,两人熟了起来。
结交一个朋友并不难,友谊往往在不经意间产生。只要你懂得察言观色,善于打开别人的心扉,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人的性格、优点、缺点等,都会在谈话过程中表现出来,你要你能细心观察,这种信息都会对你们进一步沟通大有帮助。
不过,有一点一定要注意:你观察到的信息也不一定完全准确。因为“人心隔肚皮”,有些人可能表现得很高雅,其实骨子里俗不可耐;有的人说话很谦虚,其实内心非常傲慢……
眼睛有时候也会欺骗人,观察得来的信息也不能全信,也要细加分析。如果你把一个伪君子当成真君子来对待,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察言观色一定要看其内心,切不可只观其表面。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了解,看你的交谈对象是否喜欢吹牛,如果是,你就要小心了,不要把他“吹”出来的东西当成事实。
2、不要只听他说话,更要看他的行动
如果一个人总是说一套做一套。那你和他沟通的时候,就不要轻信他的许诺。
3、看他是不是喜欢说谎,如果是,对他的话就不要太当真。这一点很好发现,因为假话就是假话,它是经不住推敲的。
学会倾听,无声胜有声的沟通绝技
在开口说话之前,最好先要学会倾听。
人们都喜欢别人认真倾听自己的话,在商场上应该遵循先倾听别人说话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是否在说话之前先倾听,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差别是非常大的。
如果你能够专心倾听一个人说话,他会感到自己受重视。另一方面,你只有听了别人的意见,才能够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也就能相应地做出反应,有利于决策的优化。而如果不愿意倾听别人说话,则会让说话人非常不快,弄不好还会闹出冲突来。
格林先生从商店买了一套衣服,然而很快他就失望了,因为衣服会掉色,把他的衬衣领子染成了黄色。他拿着这件衣服来到商店,找到卖这件衣服的售货员,想说说事情的经过,可售货员根本不听他的陈述,只顾自己发表意见,使他在失望之余又加了一层愤怒。
“我们卖了几千套这样的衣服,”售货员说,“从来没有出过问题,您是第一位,您想要干什么?”她的语调似乎表明:你是在撒谎,你想诬赖我们。
他们吵得正凶的时候,另一个售货员走了过来,说:“所有深色礼服开始穿的时候都多多少少有掉色的问题,这一点办法都没有。特别是这种价钱的衣服。”
“我气得差点跳起来,”格林先生后来回忆这件事的时候说,“第一个售货员怀疑我是否诚实,第二个售货员说我买的是便宜货,这能不让人生气吗?最气人的还是她们根本不愿意听我说,动不动就打断我的话。我不是无理取闹,只是想了解一下怎么回事,她们却以为我是上门找茬儿的。我准备对他们说:‘你们把这件衣服收下,随便扔到什么地方,见鬼去吧。’”这时,商店的负责人沃特女士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