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面子”的确是生存的必需品。中国人喜欢议论别人,怕被别人议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来二去,丢了“面子”可能就是丢了诚信,丢了尊严,到最后丢了自己的利益。一个债主知道钱要不回来了,但还是要到欠债人那里,严厉的斥责一顿,表示自己有办法要回钱,知道该怎么做。钱没要到,面子却保住了,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以保证下次不会再有人欠钱不还。话说回来,别人被他一顿斥责,虽然钱不用还得了实惠,但也丢了面子,自然不会感激债主。这样一来,债主丢了利益,还丢了笔现成的人情,一笔买卖,输了两样东西,他为了“面子”做的种种,算是值得还是不值得呢?可见,“面子”二字,还是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
卖足别人面子与留足自己的面子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是句老话。通俗地说,就是要给别人留点面子。管理学上也有个常识:在有旁观者的时候,奖励一个人,一定要点名;批评一个人,一定不能点名。大多数人都把面子看得很重,丢不得。就像某工厂的工人做错了事,罚一百块钱或者被当众批斗一回,你说他会选哪个?同样,有时人们得了面子要比得了实惠更开心。同样的一个工人做对了一件事,奖励一百块钱和被当众表扬一次,你说他会选哪个?肯定选一百块钱。但作为领导者,奖励完一百块以后再当众口头表扬几句,效果肯定要比只给物质奖励好出不止一倍。这种动动嘴皮子就能给别人面子的事,不管是不是领导者,都应该多做。
作为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时一定要学会给别人面子,有机会要给,没机会创造机会也要给,“面子”就是“人情”,这次给出去,下次人家会还回来。有时多给人一份面子,要比多给他一份实际利益,更能让他感激你。反之,损害了他的面子,会比损害了他的利益更憎恨你。话说回来,损害别人的面子谁都会,但怎么尽量不损害别人的面子或者给人更多的面子,却是一门学问。做得不好,不但事倍功半,还可能会得不偿失。小刚是一名交警,每天在路上指挥交通,有次抓到一辆违章车,发现司机竟是局长的亲戚。这种事自然要给局长面子,小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给放了。局长知道此事后,自然要跟小刚客套几句表示感谢。一时小刚得意妄行,跟不少同事提了此事。试想,这些要是传到局长耳朵里去,站在他的角度,他会怎么样?故事里给的面子是两个人的事,面子给了,当事人知道了,有心人自然会记住你的好处。这也就罢了,要是再四处宣扬一番,反而不好。但如果给别人面子,会使自己很没面子,怎么办呢?那就要看值不值得了。别人面子值多少钱,自己面子值多少钱,因人而异。俗话说“花花轿子人抬人”,人际高手,往往可以根据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方法,给足别人的面子,同时也挣出自己的面子。
自己的面子是自己挣的
“有面子都是别人给的,脸都是自己丢的”是句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台词。的确,没有别人就没有面子,丢面子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不给别人面子或者自己不要面子。想要自己有面子,就要关照别人的面子,就要自己有实力。穷得都没裤子穿了,还整天惦记着面子问题的人,绝对是傻瓜(这里说的是面子,而不是尊严)。初入社会的人往往要从底层做起,这个时候就不要太在乎自己的面子。而且太过执着于一时的面子,丢的可能就是一生的面子。韩信钻过别人的裤裆,越王勾践给别人拉过车,何止是面子,他们连尊严都丢了。可后来他们都成功了,过去丢面子的事,变成了流传后世的美谈。
想给自己挣面子,就要务实一点,首先要放下的就是自己的面子,等有了能力,有了成就,自然会有面子。
§§§第8节送礼是门学问
送礼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也许更早。谁也说不清时下送礼到底是为什么,为了“友谊”?还是为了求人帮忙?真的是“礼轻情意重”?还是“送厚礼才能办大事”?但不可否认,送礼对现今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必要的,而且是促进人际关系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为办事送的礼物,多数可以理解为给办事者的一种回报;朋友间的礼物,没有那么多的功利,是一种友谊的表达方式,好友间互赠礼物,或者探亲访友带点吃的或特产,除了能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还是一种情谊的粘合剂。朋友间的礼物更多的代表着一份感情,不一定要多贵重,但一定要能表达心意,所以送朋友礼物未必要多贵重,但一定要花心思。一般来说,送礼都是有理由的:结婚礼物、生日礼物、见面礼物或分别礼物,不同的理由需要要不同的礼物。
现在,生活中的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送礼都有一种误解,不求人办事,不是重要人物,就不送礼,而且要送就送大礼,完全把礼物当成敲门砖。除了朋友生日、结婚这类的重要事件,根本就想不起送礼来,而且,对于结婚这种必送礼物的事,基本也都送现金,可以说,礼物的意义和形式,都已经和过去不同了。实际上,无论到什么时候,朋友间的互赠礼物都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不太熟悉的朋友,一份适时的礼物,可以大大接近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我们不妨站在收礼者的角度想想这个问题。小A和小B是普通朋友,生活在同一个小区里,一次机会他们认识了,但走得并不十分近,见面时都能有说有笑,但谁都不会去主动找对方一起出去活动。在小A的眼中B只是一个认识的正好又谈得来的人,并没有打算两个人会成为好朋友。直到有一次,小A又在路上遇到小B,小B从兜里掏出了一件小礼物,对小A说:“我前阵子去云南玩了,那边真美,我给你带了一件小礼物,是一个纳西族的护身符,你看看,喜欢吗?”当时小A的感觉有些受宠若惊,接下去就是感动,真没想到小B出去玩,在挑礼物的时候还能想到自己,原来他一直把自己当成朋友。之后,小A开始主动联系小B,一起出去玩,一起聊天,一来二去,他们成了好朋友。无论故事里的小B送礼物给小A是否是因为把他当成朋友,但肯定的是小B一定是个人际高手。也许那件小礼物在那边只卖一元一个;也许小B一口气买了50块钱的;也许回来之后他一直装在兜里准备碰到认识的人就送给他。但无论小B动机如何,他都得到了小A的友谊。
送礼是需要技巧的,除了用心之外,还要讲究场合以及对像。不同的场和及对像都要区别对待,比如送朋友远行,那就要送体积小、方便带的礼物;去医院看望病人,就以送营养品为好;如果是在重要场合送礼物给合作伙伴,那礼物不但要郑重还要有一定的意义。另外,不论送的礼物是否贵重,都一定要把握好时机,特别是以求人办事为目的的礼物,如果送得过于频繁,或者直接送到了对方的办公室里,那不但让人感觉目的性太强,给人以压力,而且在办公室有其它人在时收下礼物,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这笔帐,收礼者也会算到送礼者的头上。送礼是为了加深双方的情谊,让收礼者能笑纳,所以不论是为了情谊还是为了利益,都应该做得自然些,即使有明确的目的,也不用直接说出来,谁也不笨,收了礼,自然明白送人的心思。除此以外,还应掌握好礼物尺度,尤其是对上级和需要求助的对象,送的太轻会显得你不重视对方,送的太重就有受贿的嫌疑,而且人家未必喜欢。特别是对有一定地位或经济实力的人,什么都见过,什么都玩过,也不缺钱,送什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四个字——“投其所好”。这就需要送礼的人费点心思,去了解对方的身份、爱好、习惯,甚至宗教信仰,根据对方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礼物。特别是对求人办事的人来说,多花时间去琢磨这些是非常重要的,一份好礼,可能就是一块敲门砖,可以帮你打开一扇通向成功的门。
另外,送礼时要注意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忌讳,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比如“钟”在发音上和“终”一样,“送钟”听起来和“送终”的感觉一样,对方如果是上了年纪的人,千万不能送这样的礼物。另外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或者收礼一方是少数民族,有一定的忌讳,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明知道该地区或收礼者有一些忌讳但不知道具体忌讳什么,就应该送一些普通常见的礼物,这样总比送错要好。
所谓“礼尚往来”,大概可以理解为送礼是相互的,今天送了别人东西,改天他也会送你礼物或者用其它的方式来回报你。比如结婚的份子钱和过年时孩子的压岁钱,今年他结婚你随礼给他,明年你结婚他也会按照你给的金额随礼给你,过年给别人的孩子压岁钱,别人也会给你的孩子压岁钱,一来一去,都送了礼,表达了心意,但实际并不会因此失去很多利益,除非你结婚不告诉他或者自己的孩子没有别人多。现在社会,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频繁,送礼是人际交往的手段之一,一份礼物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桥梁,可以在你努力开拓人际关系时多一条道路。而掌握了送礼的学问,就能帮助你建立良好的社交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