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因是一家人,共同组成的家庭,使两人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中均出现明显的一体性。丈夫的社会地位被看成是妻子的社会地位,丈夫的经济基础因共同生活而决定了妻子的经济生活。总之夫妻是一体的。所有这些都超越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在绝大多数人的人生里,陪在自己身边时间最长的都是自己的另一半,父母会老去,子女长大会离开,只有自己的妻子(或丈夫)才是陪伴自己走完人生路的人。虽然随着时候的进步离婚率也在提高,但白头偕老的夫妻关系的本质还是没有变的。生儿育女养育后代,并抚养他们长大成人是夫妻关系的第三个特征。从人的关系来看,养儿育女是只有夫妻关系才能做到的一种特殊的共同工作。孩子的出生会使夫妻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夫妻的关系变得更加牢固,也许在两个人分别体验了养儿育女的甘苦后,夫妻关系还能越发的完善起来。以上种种,不难看出,夫妻关系是所有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应该给予最多的重视。
然而在中国,由于几方面的原因,夫妻关系似乎难以摆在首位。一是几代同堂组成的大家庭仍是不少家庭的现状,这不但使多种关系同时存在,也使关系复杂化。二是配偶是否能够善待自己的家庭,仍被作为维系夫妻关系的重要标志。这就使夫妻关系好坏要靠其他关系来体现。夫妻之间若发生矛盾,多由夫妻某一方对对方父母的态度和行为而引起,若妻子觉得丈夫对她的家人不够关注,或者丈夫觉得妻子对婆婆不孝顺,都可能导致冲突,甚至由此导致离婚。三是结婚的目的就是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这仍是许多中国父母所推崇的人生哲学。所以孩子是家庭中第一位的,而望子成龙也是中国父母的人生目标,父母的努力就是为了养育后代使他们长大成材,光宗耀祖,至于身为父母自己的发展和幸福完全由孩子的发展和未来决定。因此亲子关系显得比夫妻关系还重要。
了解了夫妻关系的重要,就应该把它放在第一位上,首先家庭中的每个人应先从观念上去改变。强调夫妻关系的第一位,不等于不尊老爱幼,不等于说其他关系不重要,尤其是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第一位的。
一方面,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都是由夫妻关系派生出来的,没有夫妻关系,也就不存在其他关系。另一方面,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建立其他关系的基础。夫妻相爱,孩子才会在健康的家庭中成长,从父母的关系中学会什么是爱。夫妻双方相爱,才会基于他们的责任更爱对方的家人。因此在家庭的众多关系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良好的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首要位置。
§§§第5节婆媳关系
在家庭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夫妻关系,其次是亲子关系,但在生活中被议论最多的,也是公认最难处理的家庭人际关系却是婆媳关系。婆媳关系难以处理,到底是为什么呢?有人认为主要是婆婆的责任,也有人认为现代家庭大多是媳妇当家、所以主要责任在媳妇身上。其实婆媳关系难以处理,这其中有着生理方面的原因、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认知心理方面的原因。
生理原因:媳妇和婆婆原本没有血亲关系,且都是女性,婆婆认为媳妇不是自己亲生的、没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疼爱感,而媳妇又认为它不是自己亲生的妈,关系不如自己母亲亲密,且同为女性,天生的就有一种相斥,(岳母关系就比婆媳关系好得多)。
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中国历来有十年媳妇熬成婆的说法,尽管现在的婆婆不会像封建社会家庭的婆婆那样来严格管教媳妇,但这样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她们总是认为媳妇就应该孝敬婆婆、操持家务。但对于现在社会的媳妇来说,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心理方面的原因婆婆的补偿心理:自己当媳妇时受到婆婆不公平待遇,或是要为婆婆付出很多的心血,现在当了婆婆,对媳妇当然也要得到当年自己婆婆所受的待遇,来补偿自己的心理的不平衡。
婆婆和媳妇的嫉妒心理:婆媳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两个女人与一个男人之间的三角关系。从母亲的角度看:儿子结婚后,其时间、精力和爱都分给了媳妇一半甚至一大半。身为母亲的婆婆难免有一种失落感,有些婆婆本身经历过离异,生活单一,唯一的爱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如果儿子和媳妇之间太亲热。可能就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而有些媳妇和丈夫在恋爱之间本来感受到的也是他全身心的爱,她希望自己是丈夫心中的唯一,但结婚后,看到丈夫与婆婆间的纽带很牢固。看到丈夫分心用在婆婆身上也难免会产生嫉妒之心。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处理上意见、做法不一致,也是引发婆媳矛盾的重要原因,如对孙子辈的教育、管理、对用钱的态度的不一致,都有可能成为激发婆媳矛盾的原因。不合理的认知心理:婆婆认为既然她(媳妇)爱儿子,就应该孝敬我,为家庭负责;媳妇认为,既然她(婆婆)爱儿子,儿子爱我,她就应该很多事情由着我,顺着我,对我好。
当然,也并非每个家庭的婆媳关系都是紧张的,婆媳关系融洽、幸福的家庭也有很多,并且是让人羡慕的。想要把婆媳关系处理好,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做婆婆的要摆正心理位置,摆正与儿子、媳妇的关系、不要希望儿子还像过去那样依赖自己,要给儿子和媳妇一个宽松的生活空间。
媳妇要尊重老人、关心老人。婆婆上了年纪、离开工作岗位。子女相继外出和分居,有的老人丧偶,有的老人离异,亲人的关怀和体贴少了,在加年老体弱、各种病痛增多,这些都可能使老人产生伤感、寂寞等情绪,做媳妇的,应该设身处地的去理解老人,把婆婆当亲母亲对待,主动去关爱老人,帮助老人丰富和充实她的精神生活,协助丈夫维系好和老人的关系。
婆婆要平等对待媳妇。不要摆婆婆架子,过严要求媳妇。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媳妇在外工作,在内顾家也不容易、有时媳妇在外遇到一些挫折、做长辈的也应该尽量给予关心和帮助。
婆媳之间碰到问题矛盾时,要换位思考、多沟通、也要学习沟通技巧,提高沟通质量,让家庭充满平和、愉快。
作为儿子(或丈夫)在婆媳产生矛盾时,切不可偏袒任何一方或回避应在中间起劝解作用,做好缓冲工作,婆媳矛盾解决、家庭才会和睦。
丈夫如何面对婆媳之争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就是自己的母亲和妻子,当婆媳之间产生矛盾,该如何从两个都爱的女人中做取舍呢?台湾《康健》杂志对这个问题做了专题报道。
丈夫的沟通最重要。“原以为到了五十岁,一切安定,只等着孩子个个有好定所,没想到子沅(女儿)死了,子湘(儿子)虽不说,我却知道他是恨我的,你也恨我吧?素素,没有我,你和子湘不会有今天这种局面……”齐老太太感慨地对已离婚的儿媳妇说。素素看着曾百般折磨她的婆婆,坦承自己的确恨过,却也说道:“奶奶,我们两个不投缘。在这个家的时候,你使我非常非常不好过。而我也让你不高兴,连带的,我们两个人的不高兴,更使子湘夹在其间痛苦不堪……。但现在都过去了,子湘将来再娶,也许会是一个让你喜欢的女人。”
善于处理男女关系的女作家廖辉英在长篇小说《盲点》中,用20万字洋洋洒洒写出了恼人的婆媳关系。到书的末尾,已经离异的媳妇和不再是婆婆的两个女人,反而能促膝长谈,说出心里的话。
或许真如廖辉英在书里最想传达的: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盲点。寡母婆婆的盲点就是无法接受另一个女子与儿子建立亲密关系;而媳妇是无法逢迎一个强势又不爱她的长辈;至于儿子,则是不敢说出自己的心声,一直逃避,最后深深伤害身边最亲近的两个女人。
这样的盲点,普遍存在于现实家庭生活中。姻亲关系中,婆媳间的问题最多。但婆媳问题绝不是两个女人的战争,夹在中间的男人的态度与处理方式才是关键。如果有儿子在适当的时间、场合,用适合的方式疏通,就有助于减少婆媳间的误会,缩短她们揣摩适应的时间。相比之下,如果儿子放任不管、逃避或是采取一面倒的态度,则容易使双方的误会加深,冲突扩大。
与父母同住要提前准备。要不要和父母住在一起,不仅是个能不能尽孝道的问题,更多的是众多关系处理的问题。跟家人住在一起,男人要实际地想想,自己的妈妈和太太在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上会不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共同生活是否会带来严重的不适或摩擦?例如,结婚前好好考虑这个问题,当预计传统的母亲无法爱上不会做家事的女友时,便巧妙地告诉母亲:“我认识一个好女孩,想结婚了,但女孩的命会和你相克,所以最好不要住在一起。”疼儿子又想早点抱孙子的母亲一听是为她好,就依了他。婚后在他的牵线下,太太和婆婆终于很好地相处了。在跟父母同住前,丈夫一定得充分了解和评估妈妈与太太的性情与生活习惯,最好婚前就先多来往走动,让彼此有机会多了解对方,建立情谊。
有矛盾时如何处理。无论婚前沟通得多么好,真正住在一起时,仍难免勺子碰锅沿。这时,除了倾听,也要先了解对方观点,再适度做些解释、讲好话。例如,当妈妈抱怨媳妇周末竟睡到中午才起床时,儿子可以在听完后先说:“妈妈,你们那个时代的人比较勤劳,我们比不上你们。”这是先认同母亲的价值观,之后再稍微为太太解释一下,如“她这个星期工作比较累”。丈夫就像天平,要随时加减砝码让两端平衡,而不是让一边倾斜。沟通时要选合适时机,否则会让婆媳关系愈来愈糟。
婆媳关系不复杂,但由于婆媳之间其本身就存在着客观上的矛盾而变得不那么好相处。但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讲,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同时都在努力避免这个问题。不过这毕竟只是家庭问题,只要婆婆、媳妇、以及既是儿子又是丈夫的共同努力,彼此多宽容一些,就能尽可能的避免冲突,创造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