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不可预期的变数,那么多翻脸不认人的人,“雪中送炭”所能得到的收益的概率,恐怕不会比投资股市大多少。单从利益的角度来说,自己需要付出的越多,所要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所以在付出之前,应该清楚的了解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将来他是否愿意回报,是否有机会、有能力回报。
“锦上添花”虽然没有“雪中送炭”那么感人,却实用得多,比可操作性也强,自己打算付出什么,付出多少,都可以自己决定。而且,“锦上添花”的回报率要比“雪中送炭”大得多。“雪中送炭”说明对方已经身在“雪中”,回报能力有限;但“锦上添花”不同,一个人前程似锦之时,必有回报的能力,也有回报的愿望,中国人怕欠人情债,这次你敬我一尺,下次纵使我不敬你一丈,至少也要还你一尺。虽然每次收益不高,但是有保证,而且礼尚往来之间,双方也许已经建立起了情谊。这种情谊也许经不起考验,但作为85%以利益往来为纽带的朋友,已经足够了。
一边是“雪中送炭”,一边是“锦上添花”,两利相权,孰重孰轻,已经显而易见了。这也正是人们为什么可以“锦上添花”却不爱“雪中送炭”的原因。
§§§第4节披着羊皮的狼与披着狼皮的羊——强势还是弱势
中国古代的很多典籍都很重视对“势”的判断及应对的研究,尤其以《易经》和《孙子兵法》为甚。“势”有很多种理解,比如趋势、势力、状态。人际关系里,强势与弱势中的“势”大概可以理解成为一种个人的状态。这种状态,不是物质条件、社会地位等客观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于自身的知识、精神条件等主观因素产生的。它影响着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也影响着他人的态度,是两个人关系的基础。即使在两个人地位相当的条件下,两个人的“势”也不同,仍会使两人之间出现从属关系,换言之,一个人“势”的表现,决定了他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
有句话叫“别人对你的态度是你教他的”,一个人表现出的对人对事的态度,等于告诉了别人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举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欺负人的人”和“被人欺负的人”。那些欺负人的人时常处在一种准备向别人挑衅的状态,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有便宜一定要占,有亏一定不吃。小到挤公交车,大到单位分东西,随时保持着应战状态,时间长了,也就在别人心中形成了强势的形象,为了与之避免冲突,常常会对他不自觉的退让三分。被欺负的人往往都是老实人,也许并不软弱,但秉着“以和为贵”的精神,不愿招惹太多的事非,为了避免与别人冲突,总是做出一些让步,时间长了,人们自然会觉得他好说话。“柿子捡软的捏”、“欺软怕硬”,都是人之常情,越是好欺负的人,越会被人欺负。可见,一个人时常将强势的一面展现在别人面前,可以为自己带来一定的好处。而总是对别人示弱的人,就可能要吃亏很多。一份奖金也就罢了,如果是人生难得的一个机会,那就太可惜了。所以,一个人即使做不到强势,也绝不能让自己“弱势”。
强势与弱势
甲和乙都是丙的朋友,其社会地位相当,在丙心目中的位置也相同,但甲更随和一些(注意是随和,不是弱势),乙更强势一些。一次,甲和乙都为同一件难办的事找上丙,请丙帮忙。丙办这件事也相当麻烦,可能要牺牲自己一部分的利益,而且还会欠下别人人情。所以丙在帮忙之前肯定要慎重的考虑。下面让我们站在丙的角度设想一下:“态度有两种,帮或不帮;对象有两个,甲和乙。但只能帮一个,我该拒绝谁呢?甲比较随和,如果我推掉他,他最多埋怨我几句不够朋友,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乙就不同了,他从来不肯轻易让步,如果推掉他,他的反应肯定很激烈,可能使我们的关系闹僵,想来想去,还是帮乙吧。”
在别人面前表现的越是强势,别人越会慎重考虑,无论社会地位如何,跟对方是什么关系,道理都是如此。前两年建筑工地上经常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这种问题之所以出在“农民工”这个群体中,就是因为他们从社会地位讲是“弱势群体”,同时,他们不懂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两年国家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出台了相关政策,普及了法律知识,使“农民工”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将自己的“强势”展现出来。拖欠工资就打官司,那些老板就要考虑到打官司的成本,拖欠工资的成本要提高,自然就不好拖欠了。
而越是强势的人越容易被人依附,因为他可以给人信心。当遇到关乎大众利益的事件,需要选出一个人来当领导的时候,大家会选什么人?不言自明,只有强势的人才能为自己也为群体争得更多的利益。
但是强势是需要方法的,因为强势并不是“蛮横”、“霸道”的代名词。所有的强,都要在符合“做人”的前提下,更不能去触碰道德的底线、别人的底线。一味蛮横、霸道的强硬,只会招致别人的不满乃至愤怒的反抗。
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第一强国,同时也是最典型的强势国家。利用联合国、经济制裁、军事干涉、武力威胁的一系列的强势手段,都在向世人宣示:美国是不好惹的,谁得罪了它,一定会招致以牙还牙的报复。同时,这一系列的强势手段也使美国实现了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虽然很多人不喜欢这个国家,但谁也不敢轻易得罪它,这就是它的强势带来的威慑效应。另一方面,美国展现自己强势的方法也是很微妙的。例如给美国带来无数麻烦的伊拉克战争,看似是一个“鲁莽”的举动,实际上站在美国总统身后的,是一大群头脑清醒、学识渊博、深谋远虑的精华人物,眼前的麻烦与美国现在和将来准备和正在从这场战争上取得的利益比起来还是可以忽略的。而美国能一次次得到国际社会的容忍,就是因为它巧妙的避开了国际社会所能容忍的底线,也许离这个底线只差分毫,但它绝对不去触碰。个人的人际关系没有这么复杂,但道理却是相同的,做一个成功者一定要强势,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中国人的弱势
中国人素来“文弱,不尚武”,历史上中国有无数次被外族入侵的经历,匈奴、突厥、女真,多次打到了家门口,这才被迫打起保卫战,也还是输多赢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那些游牧民族,每天都在为了生存而战斗,他们好战、善战,崇尚武力,习惯主动出击;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使人们不需要直接面对风险,又有历代帝王倡导的儒家思想,人们渐渐地习惯了安贫乐道、逆来顺受的生活。如果说游牧文明是一种“吃肉的文化”,那么农耕文明就是一种“吃草的文化”。宋朝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之强,甚至超过了今天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但它当时却屡屡遭受外族的欺凌,这当然与当时吏治的腐败不无关系,但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宋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文轻武的一个朝代。
大多数人身上都有那么一点“弱势”存在,有时即使披上一张“狼皮”,也往往是外强中干,色厉内荏。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越是表现的强势,越容易让周围的人依附过来,但一定要讲究方法,否则在尊重道德理法的传统观念下,很容易适得其反。
§§§第5节利益、团体与利己主义
“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可以说是利己主义的真实写照。在某种程式度上,国人是缺乏公心的,无论是在社会大环境里,还是身处某个团体里,首先考虑到是自己的利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长久以来实质上是采取着家长制的统治方式,要求百姓服从于顶头上司。至于百姓,他认为“我有责任照顾好自己”,百姓对于政府,他认为,“政府是成熟的,无比强大的,完全能照顾好自己,用不着我们操心”。作为政府,虽然担当着家长的角色,但更多的是照顾家长自己,而不是照顾他的家庭。从社会角度来说,当利己主义大行其道,人人都在出于私心做事时,那些出于公心做事的人的利益,往往就会有所损失。久而久之,公心的人越来越少。
《南方周末》上曾刊登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位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医生,标准的“海龟”,就职于某市某家大医院。该医生不仅医疗水平高超,而且医德高尚,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仅有这些,还就罢了,此医生有一“怪癖”,或者说,从国外带回来了一个“毛病”,就是从来不收取病人私下主动递上来的“红包”。“大家都收你不收”,这还得了,马上就激起了大多数医生们一致的愤怒。
于是,最后由院方出面,让这个医生下了岗,解除了他的聘用合同。当然,根据中国多年来的丰富斗争经验,不会简单的让他一走了事,还扣了几顶不大不小的帽子,言明该医生在本院工作期间一向不称职,不能胜任“医生”这一神圣岗位,弄得这位医生在下岗后四处求职不得,只能又被迫远走他乡,重新出国另谋他路。
这种情况与经济学上的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法则)及其相似:
古罗马时代,人们就习惯从金银钱币上切下一角,这就意味着在货币充当买卖媒介时,货币的价值含量就减小了。古罗马人不是傻瓜,他们很快就觉察到货币越变越轻。当他们知道货币减轻的真相时,就把足值的金银货币积存起来,专门用那些不足值的货币。这个例子说明:坏钱把好钱从流通领域中排挤出去了。为控制这一现象的蔓延,政府发行了带锯齿货币,足值货币的边缘都有细小的沟槽。如果货币边缘的沟槽被挫平,人们就知道这枚货币被动过手脚。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被社会道德深深鄙视的一句话。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大环境深深影响着我们。我们在这里引用这两个例子,不是要倡导利己主义。但如果不想自己作为“良币”被淘汰的话,人,真的要多为自己考虑考虑……
“利己”这一现象,虽然存在,但它在社会上的表现并不明显,之于一个团体中,由于个体之间利益的相互碰撞,深深的影响着整个团体的利益及内部的关系。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似乎人数一超过2,人们就无法和睦相处了。“三个和尚”的现象很容易理解,假如需要做一份工作,一个人可以完成,两个人一起共做也可以完成,三个人则会多出来一个不需要去工作的。一方面,谁都想成为那个不需要工作同样可以平均分得利益的人,另一方面,中国人讲面子,特别是在这种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他不去做,凭什么我要去?”。这个现象只是存在于团体里的一个问题,“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三条虫”、“逆来顺受,顺而不从”等等一系列的现象都是国人组成的团体里所特有的。西方人之于团体,第一件事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在中国,第一件事却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可见,在“中国特色”的团体里生存,乃至生活得更好,却是大大的一门学问。现在,人们给了他一个新称呼——“职场智慧”。
随着社会分工的明确,人们的利益普遍来自于他们的工作当中,为了维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职场”就成了人与人之间利益角逐最激烈的地方。工作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外乎三种,“上下级的关系”、“平级间的关系”、“与其它体系中人的关系”。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因为我们要面对的,是和我们一样,有着相同甚至更高的智慧,性格各异,背景各异的人。任何事情一旦掺杂进“人”的因素,那么就可能会出现无数不可预期的变数。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适用于各种利益团体呢?答案是有的,就像很多规则制度都在不同的群体中使用着。虽然各种利益团体的形式不一样,获得利益的途径不一样,人的素质不一样,但是,它们确确实实都是由人来组成的,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虽然性格各异,主张各异,但不难从中找出很多“人”所共同的性格特征,如果说:自私。对于职场中人的关系,本节只做概述,后面的章节,将有具体的讲解。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个观点:一个团体或者一个团队,必须有一个领导者。中国人身上有很多“羊”的特性,一群羊需要被牧羊人驱赶才能有组织的前进。将自身处于被动,需要在外界的压力下才会有所行动,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这叫“奴性”。时至今日,随着教育的普及,国家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这种现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这种改观也只局限于“做完自己的事”这一范畴,人们的自觉性,还没有被完全的调动起来。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缺乏团队意识”,这种现象在企事业单位中很普遍。在这样的一个群体里,人们的工作往往缺乏之于集体的目的性,或者目的太多,不统一,使每一个都无法达成。这就需要一个给他们制定出方向的人,也就是管理者。有专家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将被实验者分为两组,要求他们完成一个相同的任务,其中一组规定出一个领导者,另一组没有。将实验重复了多次,其中领导者的扮演者每次都不同,得到的结果是:有领导者的一组成绩明显优于没有领导者的那一组。换句话说,在一个团体里,必须有一个领导者,哪怕这个领导者很糟糕,都要比没有领导强。正常情况下,能成为领导的人,多少都会有些过人之处,咱们姑且不论这些“过人之处”是哪个方面的,但正是这些使他成为了领导。所以,不要总抱怨你的领导,除了发泄不满,它没有任何做用。
作为团体中的一员,怎么才能在维持团体内外各方面关系的前提下,使自己的所得最大化呢?每个团体都一直在告诉团体里的个人一个道理:只有团体发展了,得到了更多的利益,身为团体一分子的个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发展和更多的利益。就像合伙种一棵苹果树,树长得越好,结的苹果越多,每个人就能分到越多的苹果。道理上讲这种说法是对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整个团体的发展过程,时刻掺杂着“人”这一不十分理性的因素。也就是使团体发展后的利益分配,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完美。一个人在团体中得到的利益
多少(此处的利益泛指物质利益和事业的前途),除了取决于他付出多少劳动,还要取决于他在团体中的位置及他与团体中其他人的关系。而当一个人处于相同团体的不同位置时,所要处理的关系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虽然三部分占的比重互不相等,但也不难看出处理上下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在“职场”中是多么重要。
作为团体中的一员,无论身处什么样的位置,需要如何处理和别人的关系,都有一条是他首先要做到的,这就是——被团体接受。这就回到了前面所讲的“做人”的范畴里,在此不做重复。要特别说明的是,“职场”人际比之“做人”,更是一种从利益出发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为了个人的利益而首先要实现团体的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手段和伪装来获得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6节三教九流——大圈子小圈子
如果说工作中的关系是为了现实的在即得利益,那么“职场”以外人们所生活在的各种圈子,则可以给人提供精神上的娱乐、生活中的方便、甚至前途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