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他们把自己都不愿意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要求别人接受。这就好比一个人买了件新衣服,买回来以后又觉得款式不好,或者颜色不好,总之是很不满意,于是将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朋友。如果没别人知道
自然没有问题,但如果哪天被过生日那个朋友知道了,她会怎么看她呢?另外还有一种人,他们身上似乎存在着一种严重的排斥感,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人们都会很快离开他。他自己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了,自己什么都很好,应该能和人相处的很好。可情况往往是,那些地位、学历不如自己的人,却比自己更受到大家的欢迎,这让他很不理解。其实他没有觉悟到,自身不受人欢迎的原因是自己的自私,什么都先想到自己,从不肯多花时间为别人着想,这样的人别人怎么可能为他着想?太过自私是交友的大敌,这样的人可能一生都不会有几个好朋友。除非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马上改正,才有可能真正得到朋友的友谊。
§§§第6节经营友情的原则
互惠原则
做人的互助原理是:你在平时多帮人一把,别人也会在你需要的时刻助你一臂!初看起来似乎是一种简单的等价交换。其实,不管什么样的人,都不可能像鲁滨孙那样独自一人生活,尤其是想要获得成功,使自己的人生局面推广开来,更不可能离开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想在将来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必须先付出精力去关心别人、感动别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回报的资本。因此,高明地做人,必须信守“相互帮衬”之道。
“花花轿儿人抬人”是常常挂在“红顶商人”胡雪岩嘴上的一句口头禅,是一句杭州俗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离不开相互维护、相互帮衬。人抬人,人帮人,要办的事才会顺利,自己的事业才会发达。
道理虽然简单,但真正能够懂得其中奥妙、并加以运用的人却并不多。在任何情况下,想成就一番事业,都少不了要借助别人的力量。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时确实是个包袱,但只要用得巧妙,也可以成为一块成功之路的叩门砖。“互相帮衬”正是一个帮人帮己的诀窍。
当年,胡雪岩扶助王有龄做了湖州知府,他在开办钱庄之初就有让自己的钱庄代为打理府库银两的打算,也有了着落。但是,真正要使这一打算变成现实,还要过一关,就是要打通钱谷师爷的路子。旧时的州县衙门,都有钱谷师爷和刑名师爷。师爷名义上虽只是州县的幕友,但由于这些人都师承有自,见多识广,常常是州县官们也不敢轻易得罪的角色。师爷向来独立办事,不受东家干涉,表面平和的还与州县老爷敷衍一下,专断的甚至对州县老爷置之不理。所以,胡雪岩要代理湖州府库,也就不能不笼络他们延请的钱谷师爷。
在笼络师爷的过程中,胡雪岩和王有龄就演了一出“花花轿儿人抬人”的绝好的双簧。王有龄署理湖州正是端午期间,这个时间给胡雪岩提供了一个机会。他打听好已经接受延请到湖州上任的刑名、钱谷两位师爷在杭州的家眷所在,送去节下正需要的钱粮。不过他是以王有龄的名义送的。这两位师爷自然要感激王有龄的好意,但等到他们拜谢王有龄时,王有龄却说这原是胡雪岩的心意。这一来,师爷不仅见了胡雪岩的情分,自然也知道了大人的意思。好事做了一件,交情却落了两处。一帮一衬不过言辞之间,却使得极巧。事实上,这出双簧也并不是胡雪岩和王有龄事先商量好要这样演的,而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如此做了,可见胡雪岩、王有龄两人都深谙这“花花轿儿人抬人”的相互帮衬之道。
相互帮衬往往不在于你帮的忙是大是小,出的力是多是少,有时候甚至也不过是些惠而不费的小事,比如王有龄、胡雪岩演的那出双簧,也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情。然而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心思用得巧,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比如胡雪岩和王有龄之间一帮一衬,一下子就收服了人心。例如当胡雪岩和王有龄找到湖州钱谷师爷杨用之,提出要以自己的阜康钱庄代理湖州府库和乌程县库时,杨用之不仅毫不为难地满口答应,还为他引见了另一个关键人物湖州征纳钱粮绝对少不了的,也绝对不能得罪的“户书”郁四。而郁四后来实际上也成为了胡雪岩生意上的牢固伙伴和得力帮手。
利人利己是一种双赢的人际关系模式,利人利己者认为,社会上人人都能找到自己立足的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利人利己观念以品格为基础:成熟、豁达。豁达的胸襟源于个人价值观和安全感,由于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资源可以使用、可以得到足够的利益,所以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给了自己充分发挥创造力与宽广的选择空间。但是,有些人喜欢使用简单的方法计算利害,以为利人则必损己,利己则必损人。于是,为了一己之利,便置他人利益于不顾,最后却往往落得一个损人不利己、两败俱伤的下场。
战后的日本为什么在世界上特别是在亚洲越来越孤立,而同是战败国的德国却不仅融入了欧洲还融入了世界?日本的孤立不是日本的光荣。日本既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说过,地球上有两个饥饿地带,一是非洲,一是日本。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说:“世界要求日本从利己价值观向利人价值观转变。这是世界潮流。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在金融界、证券界、大建筑公司出现了许多漏洞,暴露了日本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的本性,也暴露了日本社会背后的人际关系,以及过去自私、利己的积弊。必须从自私向与世界协调的方向转变。在这个问题上要恰如其分地去做。世界形势迫使日本要大大转换价值观。日本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果不打算大幅度转换价值观,就要成为世界的孤儿。”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问题,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了解对方心情的人,不必担心自己的前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与好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互惠原则讲求利人利己,绝不是简单的“互相利用”。越是高明的人,越能把互惠的原则做的自然,不留痕迹。如果一来就摆出一副为了将来能够“互相利用”的面孔来帮助别人,即使将来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也未必能真正的得到别人的好感。
有一个盲人点灯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禅师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禅师也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禅师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禅师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灯笼是什么样子,灯光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盲人说:“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非常震动地感叹道:“原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盲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禅师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禅师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禅师顿悟,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如果不点灯,就容易被人撞到,盲人深明这个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不会立即得到利益或损失,而忽视了帮助别人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谓的“目光短浅”。如果我们能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只看眼前的利害,你就会发现,适当的给予别人的帮助,确实是将来满足自己利益最好的方法之一。
互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