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渭水以南,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自古便被赋予“鱼米之乡”的美称。
三百多年前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当时还是渭水大都督的李治毫不留情的挥刀斩落了他亲侄儿的偏安美梦,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度。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月里,仁义礼信等等之乎者也都犹如草芥般被随意践踏着。转眼光阴交错,人们早已忘了当年那个落进下石,卑鄙阴险的旧人李治。只记住了南汉国的一代开国雄主。所以说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再经由溜须拍马号称学者的家伙们不厌其烦的传颂,最终在广大升斗小民们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套艰辛、励志、辉煌的不争事实。
不过作为胜利者的李治倒也确实对的起人们对他的奉承。短短数十年光景,南汉国就被打造成大陆第二强国。兵强马壮、人丁兴旺、富甲一方。又是春去秋来,在李治怀揣着他未尽的事业不甘的离去后,他的子孙们继承了他的衣钵继续奋发,到如今李君河继承大统时,南汉国已经是天下最富盛名的文化殿堂。一时间,各类流派在南汉国百家争艳、名噪天下。甚至与一些其他国家的才子们如果不能到南汉国里博得些名声,都不好意思吹嘘自己是做学问之人。而在南汉国里博得名声的学子们往往回国后要吗被委以重任官居要职,要吗被奉为文学大家在本国四处讲学,一时风光无二。所以说把现如今的南汉国比喻成天下各类流派的总舵并非是夸大其词,而是实事求是。
不同于夏国京都城的深严冷厉、井条有序,南汉国的都城魁阳则显得有些散漫无序,温情十足。如果把这二个国家比喻成二个人,那么夏国就像是一个彪悍的西北汉子干练精神,而反观南汉则更像是一位怀春的少女般温婉多情。
魁阳城不算大,不大到与他作为大陆第二强国的身份略有些失衡。就是这样一座不算辉煌也不太考究的国都里,却有着一个天下读书人共知的地方,一座书院。它与南汉皇城比邻,孩童们朗朗的读书声时不时的能透过白皮灰瓦的矮墙传到大街上来,最终却都消散与贩夫走卒吵杂的叫卖声中。矮墙内高耸的青竹时而随着稚嫩的读书声整齐划一的摇头摆尾,时而又好奇的探出矮墙聆听片刻喧闹的街景。这类书院虽在江南各郡比比皆是,但是唯独这座却有些不同寻常。不寻常的不是他不起眼的外观样貌而是在这座书院里教书的先生。先生姓冯名廷玉,集南汉当朝首辅、皇帝授业恩师、当今天下文学大儒等多重身份与一身,可谓是名躁天下。
可就是这样一位了不得的人物却一次次拒绝了南汉皇帝李君河赠予的豪宅阔地,坚持要建一座书院教书育人,培育后代。皇帝敌不过他的执拗,最终就在这皇城的旁侧落成了这座小小的书院,老冯除了闲时在此授课外就连日常起居也一应安排在这书院之中,所以才成就了这座书院天下共知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个执拗的老先生。
刚开始的时候南国里的达官显贵们本以为这也无非是老冯先生的兴趣使然三分热度,哪曾想一晃三十多年的时光,出师的学童们一批换了一批,而这位当初被认为是有些胡闹的名家大儒却还依然坚守岗位,兢兢业业一腔赤诚的匍匐在教书育人的最前沿,这不禁让那些曾经质疑嘲笑过他的人们唏嘘不已的同时生出些佩服之情来。当初在书院刚刚落成时,奉迎的下属以及恭敬的学生们都曾纷纷摩拳擦掌地要为这座书院赋名,这其中也包括老先生最牛气的学生南汉国皇帝陛下,但是又一次被老冯先生无情地拒绝了。正当人们在失望中期待着这位天下间的大儒能书出个什么惊世骇俗的名字时,第二日的一大早。提名“小书院”的牌匾就跃然与书院门首之上了,一时间又引得人们好一阵唏嘘。出于好奇,南汉国皇帝陛下在一次朝会后请教于老冯先生这提名“小书院”的牌匾是否蕴含了什么玄机?当时的老冯先生只是瞥了眼如好奇宝宝般等待下文的李君河,懒懒地回了句:“就是因为它小嘛!”这种与心中期盼形成鲜明落差的答案顿时让皇帝陛下目瞪口呆、僵立当场。
于是“小书院里住着个大先生”这句略带些惊讶、嘲讽口头语如一阵风般吹遍了各国的大街小巷。
晌午后的日光总是暖暖的晒的人有些困顿,伴随着孩童们不太整齐的读书声,庭院中耸立在鹅卵石小路两旁的青竹们正有些无精打采的微晃着枝首。隔着读书声的一侧屋舍里,木塌上一位灰袍老僧纹丝不动地盘坐与矮桌之旁。桌面上一杯早已没了热气的新茶,告诉人们他已在此枯坐多时。屋舍前困顿的书童时不时回头偷眼猫一下这如石像一般的老僧又自有些着急的摇着脑袋嘀嘀咕咕的不知念叨些什么,又过了片刻,一阵沙沙的脚步声打破了庭院里有些尴尬的寂静。“哈哈哈哈,累国师久候,得罪得罪。”人还未到一阵爽朗的笑声就伴随而来,门首的书童听闻这笑声赶忙打起精神整整衣冠一本正经地大声喊道:“先生回来了!”这句话彷佛在提醒那闭目久坐的老僧要等的人终于出现又彷佛在告诫那大笑的先生事态的严重。
“哼!”听闻书童略有些担忧的大喊老僧缓缓张开双目,一张略有些黑的面庞上愤怒的神情跃然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