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马是匹假马,油路上拉车棒得很,一到地里就犯假,一膀子不拉,我能把一匹假马卖给惠家人吗?”我解释说。
“啊呀呀,我的好弟弟,原来如此,你怎么不早说呀!”他激动地拉住了我的手。
酒席上,我们叙着家谱,道不尽的千般情,说不完的家常话。
真是:不卖一句六月寒,惠字出口三冬暖。
(惠景达回忆撰文于2007年6月10日)
陕北高原的书画之家
惠知政,这个名字对于西安喜欢书法的人并不陌生,他那雄浑圆润、洒脱豪放独具于右任草书风格的作品,常常在书画展览会上露脸,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使他们驻足不前,流连忘返。这些作品有的获奖,有的被陕西省图书馆收藏。
惠老已进入耄耋之年,但对书法的兴趣仍然不减。他的故乡是以石板着名的陕北清涧县,位于县城东北的惠家园则村是他的出生地。
父亲惠孔昭生于1898年,卒于1974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乡村小学教师。早年毕业于山西神道学院,在旧社会曾任过传教士。他学识渊博,对古典文学有一定造诣,尤精书法。他的楷书工整清秀,劲遒洒脱,是学生临摹的范本,十里八乡很有影响。楷书作品被新编《清涧县志》列于卷首。他对三个儿子要求很严,从小教他们学经史写大字。知政是长子,聪明好学,深得惠老先生厚爱,精心培养。他学书法,从练楷书习魏碑开始,以后又学隶书,同时涉猎篆书《石鼓文》等,兼收并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13岁报考绥德幼师,后又进入榆林中学。1934年,17岁时,报考绥德师范,竟然在全陕北的考生中夺冠。榆林中学、绥德师范是当时陕北的高等学府,集聚了许多热血青年。他从小爱听岳家军的故事,每读《满江红》词,总是“壮怀激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警语,经常在他脑海里浮现。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国民党高桂滋部84师战地服务团,到山西抗日前线,因工作出色被擢升为上尉副官。抗日有功,反遭疑妒,该团被以“赤色嫌疑”解散。
他在高桂滋军部任副官期间与于右任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同学胡景铎是陕西民主革命着名人士胡景翼的弟弟,在高桂滋部任团长。1942年他与副团长殷之俊到西安为胡景铎之母祝寿,事毕,胡家给各宾客赠于右任撰书胡太公、胡景翼墓志铭各一份。他当珍品收藏,时时欣赏临摹。更使他激动的是,1946年在高桂滋公馆,亲眼目赌了于右任挥毫的风采,并得到了这位书法大家的亲赐墨宝:“青春英武,杨柳楼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杯”,从此专习老先生的书法。在那场政权更迭社会巨变中,尽管他1947年就脱掉了军装,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他一贬再贬,由西安回到县城,由县城回到老家,历经磨难坎坷。粉碎“四人帮”之后,他的境遇不断变好,上世纪80年代他随子女迁居西安,安度晚年。《国际经济》杂志主编孙德逊先生了解他的坎坷人生后,感慨良久,给他题写条幅:一腔爱国心,半世是非身,他觉得这两句话恰如其分地总结了他的一生。
在这二、三十年的沉浮中,迷恋书法,宠辱不惊,一有闲暇,就以练字自慰。1987年,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协会成立,他满腔热情加入,成为一名会员。从此,对于老的书法研习更加投入,体会于老的气质,书道日精,笔画结构上融入了于老书法的艺术特点,每次参展都能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钟明善先生看了他的作品,激动不已,挥毫着文,对他的书法艺术作了很高的评价:笔势流畅、干净利落、字形标准、风韵隽美。
随着时光的流逝,惠老脸上的皱纹多了,挺直的腰板也有点微驼,可他那颗用书法艺术服务于社会的心仍然滚烫。中日于右任书法流派展览会要在日本高崎举办,他满怀激情地书写反映中日友谊的诗句参展。在西安先后举办的纪念于右任先生诞辰110、120周年书展中,他都有反映爱国统一思想的作品入选。三原是于右任的故乡,建起了于右任纪念馆,开馆时,他将撰写的中堂、对联裱好,在女儿惠晓芳的陪同下,来到三原,赠送该馆,使馆里的工作人员激动不已。驻陕某部工兵有500名战士退伍,这些战士在西安护城河清淤中做出贡献。老年书画协会与华商报联合倡议,号召书画界开展向战士捐赠书画献爱心活动。那年他已82岁,看到这条消息后,仍然激情满怀,连夜购买纸张,挥毫抒写,一连几天,写下66张条幅,送到征集处,成为这次捐赠活动最多的一位,也是年岁最大的一位,受到登报表扬。他的字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陕北人以收藏他的墨宝为荣。他的楷书也有相当水平,已被新编《清涧县志》收入卷首。在他的熏陶下,惠阳等子女也热爱书法。
惠老先生的二弟惠文,也是一位书法高手。惠文,又名为政,1930年生,大专文化。早年是清涧中学教师,文化大革命之后,任清涧县政协副主席。退休后于2001年迁居西安。由于受父兄的影响,喜欢书法艺术,刻苦练习,以行草见长,为提高清涧书法艺术水平操劳奔波。他写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清秀隽永、诸葛亮的《诫子书》大气潇洒、唐太宗的《百字箴言》刚劲有力。他的作品多次参展,多次受奖。他常与大哥切磋书法技艺,手足情深。当《惠知政书法集》出版时,他题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见大哥在他心目中的形象。
知政老人的三弟叫惠明政,多才多艺,不仅字写得好,而擅长画画,是位民间画师,后来又学习泥塑。不幸英年早逝,陕北的一些庙宇里遗有他的壁画与泥塑作品。明政喜欢画画,给儿子起名画画。惠画画已经30多岁,不仅继承了民政的画技,而且还有创新,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现在在延安市开有画室,服务民间。
这个根植陕北高原的书画之家,三代人对书画艺术的执着精神受到人们的尊敬。他们也以“书画交友,书画结缘”的家风,融入社会,亲朋好友家的大雅之堂常常挂着他们的作品。一些陕北人还以收藏知政老人的墨宝为荣。
知政老人一生执着书法的精神,对他的后代影响是深远的,子孙们都重视知识,有一股顽强拼搏精神。他的大儿子惠阳在“读书无用论”的年代,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恢复高考后,以陕北榆林地区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他也酷爱书法,以楷书见长。他的第三、第四代后人多数是大学生,有的还是清华大学等名牌大学的学生。
这个书画之家有着高尚的情操,热爱故乡,热心公益事业,对县对村多有捐赠。2009年春,惠家园则村靠村民出资出力,搞建彩门、请吉狮、美化村容村貌工程。93岁的知政老人获知,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率弟及子女捐资10000元。不久村委来电话称,工程扩大了,原预计的资金不足,还需10000元,他雪中送炭,立马寄去11000元。工程结束时,村委又来电话,还有2000元的亏空,他又如数寄去。前后共捐款23000元。他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捐资事迹,使村民深受感动。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决定将他的捐资写在功德碑的碑文里,勒石铭记。
惠阳——上海市民抗震救灾捐款第一人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当地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5月13日早晨惠阳急匆匆赶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了款,成为上海市民捐款第一人。5月14日,上海市《解放日报》《新民晚报》《青年报》在报道上海市民踊跃捐款支援四川灾区的消息都写到了惠阳捐款的事迹。《新民晚报》在消息中这样写道:昨天凌晨4时,60多岁的市民惠阳拨打慈善热线62584343。上午8时,他送来2300元赈灾款,这是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灾害以来,市慈善基金会收到的第一笔市民捐款。《青年报》更作了详细的描述:上午8时40分,基金会迎来了首个上门的热心人惠阳,赶在上班前,他带来了2300元的善款。惠先生在他的签名后跟上了女儿的名字。他告诉记者,自己年年都来捐款。这天他原本想带着13岁的女儿一起来感受慈善,培养她的爱心,但是孩子因上学没法前来。惠阳时刻关注着灾害的发展,5天后他带着爱人路雪代、女儿惠玥又向慈善基金会捐款10200元。在此期间,惠玥还把自己积攒的奖学金、压岁钱6500元通过学校捐款给了地震灾区。
惠阳,出生西安,在家乡陕西清涧农村长大,1966年高中毕业,下过乡,当过临时工,1976年招考为清涧县计委干事,1978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在西安一所大学当教师,改革开放以来,他到海南创业,后定居上海,任上海同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
惠阳青少年时艰苦的农村生活,铸就了他的爱心。他步入社会,多次捐款。中国的西部干旱缺水,当地群众用挖水窖,蓄雨水的办法,解决全年的生活用水。建造一个混凝土水窖得花2000多元,由于贫困,一户人家难以保证一个混凝土水窖。为此中国妇联发出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的捐款活动,惠阳得知这一消息后,又与妻子女儿捐款数千元。
惠阳深知贫困家庭孩子求学不易,上大学时他被选为班长,就倡导同学为全年级贫困同学捐款。他定居上海后,积极参加上海市的助学活动,多次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爱心助学办公室、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这年他又把爱心献给家乡,与陕西清涧中学商定,从2008年起,10年间,每年捐助一万元,资助该校成绩优秀的贫困生。实施一年后,他又与校方商定,追加资金,改为以他父母的名字命名的“惠知政韩锦文奖学助学基金”,受助对象包括父母家乡两个村庄的高中生。已有20多名学子获奖受助。
在惠阳的熏陶下,妻子女儿都有爱心,许多捐款活动都是全家参与,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爱心人士”、爱心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