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前进,但是要记住,暂时的后退也可以换得未来的前进,暂时的舍去也能够换得更多的收获。
放下烦恼,快乐自然来
“世界上有99%的预期烦恼是不会发生的”,何必为着无法预知的明天而让眉间上锁呢?何必为着尚未到来的明天让心灵阴翳呢?与其为明天忧虑,不如为今天努力。
现实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为明天各种各样的事务忧虑不安,一串串的思绪在大脑中东飘西荡:“明天早上我能够准时醒来吗?”、“明天我生了重病怎么办?”、“明天我遭遇意外怎么办?”……
殊不知,烦恼并不像存折上的钱,我们支出来一点就会少一点。明天的事情该来的还是会来,今天的忧虑并不能够改变明天的状况。如果我们总是为明天忧虑,除了徒增烦恼、压力重重之外,根本不会有幸福而言。
有这样一个医科专业的大学生,临近毕业时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忧虑:“毕业后我该做些什么事情?该到什么地方去?”、“我能找到工作吗?万一找不到,我怎样才能谋生?”、“我是不是该自己创业,那创业会不会很艰难?我能坚持下去吗?”……这些想法令他整天愁眉苦脸,寝食难安。
后来导师发现了这一问题,他找到这位大学生,意味深长地说:“清扫落叶是一件极为辛苦的苦差事,但是昨天扫得很干净的院子,明天还是会落叶满地,因为只要一起风树叶就会落下来!傻孩子,不管你今天用多大的力气,还是要扫明天的落叶。明天的事情明天再想,让自己轻松一些吧!”
听了导师的话,这位大学生恍然大悟。
生在繁华都市之中,哪个人没有忧虑呢?没有人能真正做到无忧无虑,但“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不要想太多有关明天的事,做好了今天就是为明天做准备,等明天的烦恼真来了再去考虑也为时不晚。这正如《圣经》里的那句话:“不要为明天忧虑,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也许很多人会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明天做计划是一种理智。是的,人是应该对明天有所计划,可是如果计划变成了对明天的忧虑,那就不算计划而是重担了,远虑也就成为了近忧。再形象一点地说,明天天有晴时,也有雨时,阳光灿烂的今天就整天打着雨伞,你说累不累呀?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大自然的消长、人生的境遇都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忧虑的心灵解不开明天的“千千结”,做好今天的事情又何须为明天忧心呢!我们不是超人,精力总是有限的,忧虑的心灵撑不动明天的“许多愁”,一天的忧虑一天当就足够了,明天的事情明天做未尝不可。
更何况,明天的大多数忧虑是毫无意义的,多数根本就不会发生。“世界上有99%的预期烦恼是不会发生的,它们很有可能只存在于自我的想象中”,这是二战时期美国作家布莱克伍德的一句名言,也是他的亲身经历。
布莱克伍德的生活几乎是一帆风顺的,即使遇到一些烦心事,他也能从容不迫地应付。但是,1943年夏天因为战争的到来,世界上的大多数担忧接二连三的向他袭来:他所办的商业学校因大多数男生应征入伍而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他的大儿子在军中服役,生死未卜;他的女儿马上要高中毕业了,上大学需要一大笔学费;他的家乡一带要修建机场,土地房产基本上属无常征收,赔偿费只有市价的十分之一……
一天下午,布莱克伍德坐在办公室里为这些事烦恼,他把这些担忧一条条的写下来,冥思苦想,却束手无策,最后只好把这张纸条放进抽屉。一年半之后的一天,在整理资料时,布莱克伍德无意中又发现了这张已经不记得自己写过的便条,而且这些担忧没有一项真正发生过。他担心他的商业学校无法办下去,但是政府却拨款训练退役军人,他的学校很快便招满了学生;他的儿子毫发无损地回来了;在女儿将入大学之前,他找到了一份兼职稽查工作,帮助她筹足了学费;住房附近发现了油田,他的房子不再被征收……
最后,布莱克伍德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以前也听人们谈起过,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烦恼都不会发生。对此我一直不太相信,直到我再看到自己这张烦恼单时,我才完全信服!为了根本不会发生的情况饱受煎熬,真是人生的一大悲哀!”后来他根据此,还写了一本书《99%的烦恼其实不会发生》。
看见了吧!与其活在不可知的明天,不如活好已知的今天;与其活在尚未到来的明天,不如活好当下的今天。做好今天的事情,对生活心怀希望,就算所担忧的事情明天真的发生了,这种态度也会使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人生中,总有一半喜悦,一半忧虑,既然不可避免,何不抛开无谓的烦恼,多一点心态上的轻松?放下人生一半的烦恼,你会发现,生活还有多一半的美好。
天上的飞鸟不耕种也不收获,上天尚且要养活它。荒野的小草不吐蕊也不绚烂,阳光还是会照顾它。你呢,忧虑什么呢?人比飞鸟和野草贵重多了,上帝会弃你不顾吗?不必预支明天可能的烦恼,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就够。由此,也定能获得内心的平静,聆听到生命中的幸福!
舍去不必要的行李,生命之舟需轻载
德川家康说过:“人生不过是一场带着行李的旅行,我们只能不断向前走。在行走的过程中,要想使旅途轻松而快乐,就要懂得抛弃一些沉重的包袱。”天使之所以能够自由地飞行,是因为她有轻盈的翅膀;一旦系上了黄金,也就不再远翔了。
有个农夫步行去一个从未到过的村庄,走了很久之后,他突然发现想要达那座村庄,还要经过一条河流,如果不渡河的话就得爬过一座高山。
怎么办呢?是渡过这条湍急的河流,还是辛苦地爬过高山?
在农夫陷入两难之时,他突然看见附近有棵大树,农夫灵机一动,他用随身携带的斧头,把大树砍下,将树干慢慢地砍凿成一个简易的独木舟,并用造独木舟的边角料为自己做了一个船桨。农夫很高兴,也很佩服自己的聪明,他轻松地坐着自造的独木舟达了对岸。
上岸后,农夫又要继续往前走,可是觉得这个独木舟帮了自己的大忙,而且融合了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如果就这样抛弃了,实在很可惜!万一前面再遇到河流的话,自己也可以不用再花力气去重新造船。于是,农夫就决定背着独木舟上路,以备不时之需。
虽然农夫身体强壮,但是独木舟太重了,没过多久他就累得满头大汗,他只好边走边休息,就这样停停走走,最后才艰难的到达了目的地。
可惜的是,后面的路中农夫没有再遇到河流,他背着独木舟上路,整整多花了三倍的时间。
不需要了就扔掉。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在熙熙攘攘的雅典集市上,看到许多奢侈品摊开出售的时候,他不禁叹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东西是我不需要的。”
独木舟是农夫劳动的成果,而且农夫又担心后面的途中可能还用得到,就选择背着独木舟上路。可惜,独木舟在后面的路途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那条被他当成宝贝一样的独木舟则成了阻碍他前行的包袱。如果农夫果断地放下独木舟,即便他后来又遇到了河流,重新打造一条船的时间也远远比他背负着独木舟行走的时间要少得多。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背着一个空空的篓子。可是,人们习惯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自己的背篓中,所以就感觉越来越累。只有丢掉不需要的,才有精力珍惜最想呵护的东西,才能够除却繁杂,让自己活得轻松快乐。
人人都希望从一而终,然而现实中很多事不能从一而终,也没必要从一而终。人生本就是留下一半抛弃一半,得到一半失去一半,甜蜜一半苦涩一半。抛弃、失去、苦涩既然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半,那么就泰然处之。放下那一半生命不堪承受的重负,轻装上路,如此才能在不断失去,不断变幻的人生中走得更快更远。
如果我们希望人生旅程是快乐而轻松的,就尽快放下身上的包袱,丢弃那些多余的负担,丢掉那些旧的恐惧、旧的束缚、旧的创伤,放下任何“不值得”背负的东西。在生活中,我们是否检查过自己有形或无形的“背包”呢?自己的背上扛了多少无价值的、不必要的包袱?又准备还要背负多久?
学会“半”的智慧,学会主动抛开生活中一半的重负,这才是在得失对半的人生中体会幸福的不二法门。
生命之舟需要轻载,如果行李太多,它将不堪负重,甚至有翻船的危险。卸下不必要的行李,轻装上阵,我们才能更加快速、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舍去,并不意味着失去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人生中的处世智慧与深刻道理。
舍的一半便是得,而得的一半又是舍。不舍下过去,便无法迎接未来。而得到未来,就意味着舍去过去。
舍得,不是被动的失去,而是更高的境界,是主动地舍弃。完美的人生并不存在,所以对生活不可求全,求的一半的圆满,舍得另一半的缺憾,这样,才是幸福的人生。
舍得,并不意味着失去,因为只有舍得才会有另一种获得。比如,你要想过田园诗意的生活,就要舍弃都市的繁华;要想做一名登山“发烧友”,就要舍去白净的肤色;要想穿越沙漠,就要暂时舍弃安逸舒适的自在生活。
总之,我们在得到某一样东西的时候,也必然失去另一样东西;同样的,在我们失去某种东西的时候,也便得到了另外一种东西。
所以,没有绝对的获得,也没有绝对的失去。放弃,并不意味着失去。
一个年轻人在智者的带领下,来到一个神秘的仓库。智者告诉年轻人说,这个仓库里装着各种各样的宝贝。年轻人一看,在这些五光十色、绚烂夺目的宝贝上,都刻着清晰的文字:骄傲、快乐、爱情、幸福等等。
智者说:“你可以随意挑选你喜欢的宝贝。”年轻人听了,别提有多开心了,连忙将一件件宝贝往自己的口袋里装。
等到实在装不下了,年轻人才依依不舍地停止“拿宝行动”。然而此时,另一件事情却出现了,那就是因为宝贝太多,压得他一步也走不动。他只好向智者求助,智者表示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丢掉一些。
于是,年轻人忍痛割爱地拿出几件他认为不那么重要的宝贝。可是,这时候,他依然感到很沉重,他的身体仍然无法轻松地带走这些宝贝前行。
随之,智者又劝他说:“你再翻一翻口袋,看看还有没有可以丢掉的东西?”年轻人又翻看了两遍,终于将沉重的“名”和“利”也翻出来丢掉了。这时候,他的口袋中只剩下四件宝贝,上面分别写着的是:“谦虚”、“正直”、“快乐”、“爱情”。这样一来,年轻人感到轻松且快乐。可是,当他向前走了一段路之后,再一次感到疲惫乏力,而且这种疲惫让他感到前所未有,他真的累极了。
此时,智者缓缓地说道:“孩子,你看看还有可以丢掉的东西吗?现在离家只有一小段路了。”
年轻人坐在地上思忖良久,终于拿出了标有“爱情”的那个宝贝,恋恋不舍地将它放在了路边。然后轻松顺利地。
虽然获得了三件宝贝,但是年轻人似乎快乐,他的心里还想着最后丢掉的那个写着“爱情”的宝贝。智者过来对他说:“爱情虽然可以给你带来幸福和快乐,但是,它有时也会成为你的负担。等你恢复了体力还可以把它取回,对吗?”
第二天一早,年轻人恢复了体力,便顺着昨天的路仔细寻找,居然找回了“爱情”。他开心极了。这时候,智者不知道何时已站在他的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我的孩子,你终于学会了放弃!”
这个故事让我们领略到,如果不懂得放弃,那么我们必将被身上的负累压垮,以至于无法前行。这时候的我们,即使身上载着价值连城的宝贝也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然而现实生活中,类似故事中年轻人的人却并不鲜见。他们不懂得放弃,在生活中总将两眼盯在眼前的利益上,不思考,不回头,岂不知,到头来越走路越窄,最后不知不觉钻进了牛角尖。这时候,恐怕也只剩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的份儿了。
舍得一半的失去,才能有另一半的得到,不懂得这个道理,就难以收获智慧生活。
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在你拥有的刹那,其实已经失去。换句话说,很多时候,放弃并不意味着失去,反而是另外一种获得。所以,当你的行为将要给自己或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时,或者你的放弃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幸福和快乐时,请试着放弃。试着放弃,学会忘记,你将走出一片心灵的沼泽。
月有阴晴圆缺,笑看输赢得失
人生而在世,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而言,失去比得到更为本质。随着整个生命的离去,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将失去。世事无常,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够被永久地占有。既如此,又何必患得患失?不如不困惑,不如不挣扎;得到时珍惜,失去时放手;安然于两者之间,心平而气和。
也许,大多数人心里都明白,在漫漫人生长河中,得失是相伴随时的。而人生境界的区别就在于,大智者懂得平凡中自有升华的道理。每一次的觉悟和放弃,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伤感过后,仍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日子并不会因为个人而改变。就在这叠进式的理解中,便会懂得超脱地望向未来。眼神里的凄楚,也因深刻而愈加美丽。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向来被世人奉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精神典型,一段《五柳先生传》便足以为证: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想当初,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也曾有过报效天下之至,十三年的仕宦生活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然而终究,赋《归去来兮辞》,挂印辞官,彻底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毅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于所谓的世事得失,怎一个潇洒了得。
回归故里后,陶渊明一直过着“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田亩生活。初时,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简朴,却乐在其中。
后住地失火,举家迁移,生活便逐渐困难起来。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然而,其安然于得失的本色,丝毫不改,稳于心中。
陶渊明的晚年生活愈加贫困,却始终保持着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尚清时,他为自己写下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如此平淡自然的生死观,情也飘逸,意也洒脱。
或许,对于陶先生的境界,我们一时无法企及,但至少能做到的,便是抱有一颗淡泊明志、从简修行的心。平静面对得失,执著于自身超脱;固然炎凉冷暖,又何碍于以冷眼旁观,泰然自若。正像一代名臣曾国藩所说:“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