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人生,当我们对眼前自认为美好的事物想象着它的真实面目时,一旦看到它不合人意甚至完全相反的本真时,自己的心灵就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所以说,错过有错过的美丽,错过并不意味着失去,而是保留了一份对它的完美想象,舍去了见到本真的失望。
岩是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而英是一个普通而平常的“上班族”。
一天,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英忘了带伞。她只好无奈地站在公交站牌下等车。雨下个不停,英的公交车还没有来。眼看这车站上的人一个又一个上车离去,英顿时很懊恼自己今天竟是如此的粗心。
岩开着自己的车子在雨中行驶,他开得不是很快。他喜欢下雨,喜欢看雨中的一切。忽然,一个靓丽的身影映入眼帘。在公交车站旁站着一个女孩,个子虽不高但长得很有气质,雨水淋湿了她额前的秀发。岩看着看着竟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车速,最后停在车站的路边。
一辆又一辆公交车来了又走,女孩依然在车站等待。也许是她的车还没有来吧,岩这样想。其实眼前的英很让岩动心,雨中的她显得格外纯净自然,就像一朵刚刚盛开的白玉兰,纯净得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岩就这么看着,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邀她上车,然后送她回家。因为他们素不相识,即使他邀请了她,她也未必会答应,岩在心里猜测着。
雨就这么下着,而岩就这么看着,英就这么等着。
终于,英的车来了,她上车走了。岩看着她上了公交车,看着她在公交车里行走,他忽然觉得自己很失落。是因为她吗?他们并不相识,可是为什么自己不开车呢?难道自己真的喜欢上了一个素昧平生的女孩?岩摇了摇头,发动了车子。
就这样,岩和英继续着自己的生活,英并不知道那天有一个人在注视着他,并不知道当时的她在别人的心海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事后,岩也曾后悔自己没有走出车子。假如当初他走出了车子,也许现在就知道她的身份了。可这一切都只是假如。岩独自笑了笑,其实错过了也好,虽然错过了,但在他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这也是一件美事。何况自己假如真的邀请她上车,也未必会得到应允。与其遭到拒绝,不如就这样错过。这并不代表失去,更何况本来就没有得到,哪来的失去呢?
人的一生总要错过很多,错过之后总会有人在遗憾、后悔。殊不知,错过有错过的美丽。也许正是昨天的错过,才成就了今日的美好。
生活中充满了“错过”,几多忧愁,几多相思。在我们停留在为错过而遗憾的不经意间,许多更美好的事物也许就会与我们擦肩而过。也许那些在不经意间错过的才是最美好的,如果只会停留在眼前错过的伤感中,那么无疑会错过更多。
人们总喜欢把错过和失去当成是人世间最遗憾的事情,却很少有人把其看做是人生最美丽的邂逅。凭着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告诫自己努力前行。在每一个相思的日子里,在每一个翘首以待的时刻,幸福地过着今生的分分秒秒。谁又能说,这样的“错过”不是人生另一半的美景呢?也许,这一次的错过就是下一次邂逅的开始。为自己保留一份美丽的空间,去迎接真正牵手一生的挚爱。
当爱已成往事,让一切随风而去
曾经听到有人说,当人开始沉湎于回忆过去的时候,也就是心态逐渐苍老的时候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这些回忆有的是留恋曾经的美好,有的是耿耿于怀于过去的痛苦。人生中每一段记忆,都是生命的慷慨馈赠,但是这些馈赠,应该成为照亮今后生活的明灯,而不应该成为禁锢生命的阴影。
在出生和死亡之间,我们总是正走在人生的一半。总有一半是失去的,一半是会来的。既然如此,何不坦然与失去的一半,期待着未来的一半。
亚瑟·戈登是《给年轻人最好的建议》一书的作者,是一位颇受欢迎的美国作家。一天,他去拜访精神病学专家布兰顿博士——这两位老朋友约好在饭店共进午餐。
亚瑟·戈登提前到了一会儿,他坐在沙发里悠闲地等着着布兰顿博士。但是在独自等待的间隙里,他不知道为什么开始不自觉地回忆起不愉快的往事来。他面色沉重地坐在那儿发呆,直到布兰顿博士走到跟前都没发现。
博士看到他愁眉苦脸的样子就问:“怎么了,亚瑟?”
“哦,是这样的,”亚瑟这才抬起头来,“我只是想起了过去的经历,感到很后悔。有很多事假如当初不那么做就好了。”
博士若有所思地说:“吃过饭顺便去我的办公室坐坐吧,我想给你听些谈话录音。”到了办公室里,博士拿出一盘录音带:“这是三个人的谈话,他们都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
磁带放过之后,博士问:“告诉我这三个人的谈话有什么共同点?”亚瑟想了一会儿,并没有发现那三个人的谈话有什么共同之处。
“那么,让我告诉你吧。”博士开口道,“他们都不由自主地重复着同一句话——假如当初怎样怎样就好了。这句话就像毒药,它就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总是对过去念念不忘的人,又如何对未来和新生活倾注精力呢?你必须学会用另一句话代替它,那就是——下一次我会怎样怎样。这句话能够愈合心灵的创伤,让你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
生活,不仅要有回忆,更要懂得继续。该放手时切要放手,莫把回忆变成沉重的心灵包袱。更何况,人的生命有限,年轻人的时间尤其宝贵。当活在对失去的回忆中时,时间却并没有因任何理由而稍作须臾的停留。
所以,不要去贪恋已经逝去的过去,不要去争取根本不可能回头的曾经。假如纠结于过去,就无法全力追逐未来。每一段回忆,不论美好还是痛苦,都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总结,对人们来说,也许一生都难以忘怀。
但是难忘并不代表我们需要时时把它们翻出来缅怀,生活还要继续,偶尔的回忆若能带给我们一些反思,一些建设性的指导,那么它是有益的,若常常沉湎其中,停下了继续前行的脚步,那就不是幸事了。
新华网曾经报道了一对9·11的幸存者——简·波特和丹·波特的故事。
9·11之前,简·波特是美国银行的一名行政助理,她习惯每天提前一点来到办公室。2001年9月11日,简像往常一样来到世贸中心北塔81层的办公室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突然,她听到了巨大的爆炸声,大楼剧烈地晃动起来。
那天,两架飞机撞击了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大楼。飞机汽油顺着电梯流出并且迅速地被点燃,烟雾开始在整幢大楼里蔓延,温度迅速升高,屋顶开始洒水。简非常惊恐,她向消防通道跑去并从那下楼,还在途中救了一位腿部受伤的亚裔男子。
简幸运地走出了大楼,当她刚刚走进一个地铁站时,双子座的北塔轰然倒塌。当时她亲眼看到自己丈夫的朋友文尼·贾莫纳——4个女儿的爸爸,再也没能从大楼里出来。简感觉那一刻很不真实,虽然当时她已经逃出了大楼,但是恍惚间又觉得自己仍在大楼里。
简的丈夫丹·波特是一名消防员,在妻子逃亡的时候,他正和其他消防队员一起第一时间进入了救援现场。
好多东西开始往下掉,不断有石块和其他东西砸到丹·波特的头盔上。在营救的过程中丹一直担心着简的安危,他希望在大楼里看到妻子,但同时又希望她不在楼里。在结束了第一阶段的救援任务后,丹绝望了,因为他并没有看到简的踪影,当时一路上有许多人的尸体,许多警察已经把尸体盖上。
丹最后的希望是几个街区以外的家,由于救援紧急,他没有带钥匙,破门而入后,妻子并不在,当时丹几近崩溃,倒在地上痛哭不止。然后,他爬起来,开始疯狂地打电话给所有简认识的人,期待着奇迹出现,但是没人知道简在哪里。
直到晚上,丹终于找到了简,两人只知道不停地感谢上帝给了他们一次重生的机会。然而他们的新生活将与此前截然不同。
丹一直参与世贸中心的救援及清理工作,一直到2002年8月清理工作完毕。但是,他和妻子都活得非常痛苦。他们的脑海中一直充斥着当时的画面,就像一层乌云压在心头。他们当时很没有耐心,每天都很烦躁,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无法平静下来。
“9·11”改变了简和丹的一切,他们都出生、成长在纽约,他们爱这座魅力独特的城市,但是每当他们看到世贸遗址,心灵的创伤便一次次地被唤起。严重的心理压力不得不令他们做出了痛苦的决定——搬离纽约。
于是,丹决定在2002年的8月退休,他准备跟妻子重新找个地方安定下来,治愈伤口,重新开始,继续生活。于是简和丹搬到了距离纽约两小时车程的宾夕法尼亚州,在位于波科诺山脚下的安静小镇里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简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同时也开始了她新书《承蒙天恩》的写作,夫妻两个终于从过去的痛苦回忆中走了出来,继续他们的新生活。
人们难免怀念过去,不论悲哀欢喜,都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人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珍贵回忆。如果现实生活不如意,人们就会倾向于美化过去,在他们心中,过去的天比现在蓝,过去的人比现在单纯,过去的感情比现在真纯,过去的一切都有明亮的色彩,而现实却是黯淡的、苦闷的。沉浸在这种怀旧情绪中,人的精神也跟着低落。
还有一些人,总是对过去受的伤害念念不忘,也许是受伤太深的缘故,他们总是反复诉说,悔恨,恨不得时间倒转重来一次,再做一次选择。他们认为自己是受害者,长久地抓着过去不放,希望给自己一个交代,事实上,过去就是过去,不会对你做出任何补偿,你缠着它,耽误的是你自己,为难的也是你自己。
每个年轻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回忆,比如学业上成功的快乐,比如与初恋情人分手时的痛苦,但是年轻人要学会拿得起,放得下。感情,会浓,也会变淡,往事已逝,即使有千般不愿,万般不舍,也阻止不了它的离去。
生命还要继续,生活还要前行,有时候回忆真的不如遗忘。特别是痛苦的回忆,有时候,遗忘就是最好的解脱。在被回忆困扰的第二天早上,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选择遗忘,让过去的一切无影无踪。
所以,我们不要总生活在已经过去的那一半里,废墟上开不出美丽的花朵,只有走出过去,珍惜还未失去的那一半,不被回忆束缚,才能够走得更快,走得更远,走得更轻松,才能拥有真正的海阔天空。
如此,“一半”的人生,才有了全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