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等它想要迈开脚步“狂奔”时,蜈蚣才发现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每一只脚都“各行其道”,要想让它们保持一致,蜈蚣必须要以百倍的精力去关注,才能使一大堆脚不致互相跌绊而顺利地往前走。这样一来,它走得反而比以前更慢了,而且还累得气喘吁吁。
佛祖说,满足不在于多加柴草,而在于减少火苗;不在于积累财富,而在于减少欲念。对于无止境的欲望,只有时时抱着“有所不为”的心理状态,才会有情趣去欣赏世界更可爱的一面,才会以更为洒脱的姿态来体会人世间的道义和善良,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人们常说“欲壑难填”,一旦陷入欲望的沟壑当中,无休无止的欲望就会使人们变得倍加贪婪。贪婪的欲望经常会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在欲望面前不懂得适可而止,而且总认为自己的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总是希望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回报。于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贪欲,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欲望的满足,人们又会不停地索取,不停地追逐。就像《金鱼和渔夫》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这个曾经教育了几代人的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任何行为都要有个合理的尺度,贪心不足,最终只能一无所获。渔夫救了金鱼,获得一定回报是应该的。而老太婆最初对生活的要求也符合人的本性。然而,一旦这种索取超出了合理的界限,就会变成贪婪。在一味的索取中,只会失去的更多。
自古以来,对于舍弃贪欲、静心修为之事,早就有许多先贤的教导。《老子》第四十六章有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灾祸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过失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严重的。老子劝导人们要知足、要节制,实质上就是说要懂得合理安排人生的进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使人生不至于走向极端。对于生活的给予,如若知道感恩满足,便能获得快乐;对于自身的要求,如若知道适可而止,则能永远怡然自得。
为什么孩子们总是快乐的?因为他们的要求单一而纯粹,没有更多的“附加值”。对于一个喜欢零食的孩子来说,一座金山也不如一包糖果能令他快乐;对于一个喜欢在野外玩耍的孩子而言,一团可以变幻出各种玩具的黏土胜过满屋子的高级玩具。如此说来,快乐其实很简单,生活原本也没有那么多的烦恼。想想自己童年时是多么愉快,就会明白幸福的源泉在哪里了。
人生最好的状态便是得失对半,只是有的人总盯着未得到的那半叹气,其实若事事俱全,人生便只是百无聊赖地打发时间。只有懂得知足,感激自己一半得到一半追求的状态,才是最好的生活。
而对于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的我们来讲,即使已经不再像孩童般单纯,即使已经有了许多的“附加值”,也不必烦恼,我们依然可以活得洒脱。只要记得:“当欲望大于生命的时候,生命遭遇威胁则是必然的。”幸福其实很简单,放下那些沉重的精神枷锁,放下罪恶的贪婪。有为于舍弃,不为于索取,心灵的一方净土便还会回来。
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人生的幸福感无法来自两方面,一时外在处境的满足,而是内心的平和自在。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外在的那一半,就需要调整我们内在的一半。
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人人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人总喜欢盯着别人的幸福,看到别人开宝马奔驰自己骑自行车他觉得人家很幸福,殊不知对方可能正在羡慕他有一个健康强健的身体;看到别人儿女双全他羡慕人家,殊不知对方正为儿大当婚女大当嫁而发愁……
是的,人们往往身在福中而不自知,总是觉得别人更幸福。就像《围城》里说的,墙外面的人想进来,墙里面的人想出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也有自己的不幸,所以,不必整天盯着别人的幸福而眼馋,你也可以为自己制造幸福。
幸福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它又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虽然每一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样,有人觉得对方如果家财万贯就会觉得很幸福,也有人觉得自己的另一半是帅哥美女的话就会觉得很幸福,还有人认为只要相爱的两个人可以腻在一起就会很幸福……但是,可以说每个人都在享受幸福,制造幸福,幸福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中间的。
人要学会享受自己的幸福,如果把眼睛盯在别人的幸福上,便注定一辈子不幸福。
有位作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搬家之后,发现房前有一个小土堆,土堆旁有一条小渠沟,于是便计划把这地方开垦成一片小菜地,然后种上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等,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
于是,她把这计划告诉了丈夫,并“威逼利诱”着丈夫牺牲了整整五个双休日去“开荒”。因为丈夫累得汗流浃背,又被迫牺牲了双休日,结果两人整日冷战不断,甚至为此赌气好几天不说话,不过最终还是丈夫妥协了。
丈夫终于完成了开荒的大工程,小菜地终于整好了。这时又正好赶上春天,浇水、翻地,准备种蔬菜,两口子忙得不亦乐乎。
突然,某一天,这位作家的同事跑来向她诉苦,说自己与丈夫吵架了,对方列举了自己丈夫的种种不是:长年累月不回家,回家后像老爷似的,非得让人伺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伺候不好还要吵架,在家是个油瓶子倒了都不扶的主,家里大小事情都得她亲自动手。
最后,这位同事告诉了她这一切不满的起因:她想让丈夫学着作家丈夫那样为家里开垦一片小菜地,没想到丈夫就是不肯,气得她大叫后悔,最后跟丈夫一通狂吵结束战斗。
听完同事的诉说,作家很吃惊,然后告诉对方,在自己眼里同事的丈夫经常给她带些时髦衣服,给家里添置些稀罕玩意,弄些稀罕物给她吃,她在大家眼里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女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怎么还不知足,竟为了一块小菜地与丈夫吵架呢?
最后这位作家明白了,同事与丈夫吵架的原因,全是因为羡慕作家的丈夫为作家开垦了一块小菜地,把温馨和浪漫都种在里面,过着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同事其实只想让丈夫也为自己开垦一块小菜地,她就心满意足了。
其实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很多人都是紧盯着别人的幸福,就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样,都是隔着一层,远距离地想象着别人的幸福。他们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就像同事看到作家的菜地,却不知道为了这块地作家曾跟丈夫吵得不可开交。如果只看到别人的幸福,而不切实际地一味攀比,却忽略了自己的幸福,这是极不明智的。
是的,很多人羡慕豪门的生活,但是有没有过也许平常人家最幸福。一位蹬三轮的工人,收工回来从集市买来一块肉,回家让妻子炖上,然后倒上一杯小酒,一家紧围桌边,热气腾腾地吃着团圆饭,吃饱了放下碗拍拍肚,第二天又走出家门,再去工作……谁又能说这样的生活不幸福?有这样的幸福又何必羡慕那些吃着山珍海味却无法享受天伦之乐的富豪呢?
一场大水来临,淹没了一个小村庄,一位富翁和一位卖烧饼的小贩同时被洪水困在了一棵树上。由于逃生比较匆忙,富翁只带了元宝,小贩则带了一袋烧饼。平日里,小贩羡慕富翁有钱,而如今又饥又渴的富翁则望着小贩手里的烧饼两眼放光,在他看来,拥有一袋子烧饼的小贩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那些盯着别人幸福的人们,其实别人也在羡慕你又有的幸福。你觉得山那边的人一定很幸福,于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翻越那座山,想去享受一下山那边人的生活,却发现山那边的人正在翻越高山,想来享受你的幸福。
幸福的一半是知足,知道自己要什么,珍惜自己已经有的东西,通向幸福的长路,便已走完了一大半。
因此,年轻人不要盯着别人的幸福流口水,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制造幸福的小作坊。太多在意别人的幸福就会忽略自己的幸福,暗恋着别人的幸福就会让自己的幸福离开。“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只有自己拥有的幸福才是实实在在的,别人再大的幸福都与你无关。
每一个年轻人都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小心呵护自己拥有的幸福,别去盯着别人的幸福。
学会和欲望相处,是成熟的开始
“人欲”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起始,把握这个主宰一切的本源,将会获得无穷无尽的能量。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然而欲望的有效性与必要性是有限度的,满足不是绝对的,总有新的欲望会无休止地产生出来。由于欲望这种不知足的特性,欲望的过度释放会造成破坏的力量。
学会追求一半欲望,节制一半欲望,便是人生的真意。
叔本华说,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来取消或压制别人的欲望是不合理的,但过度推崇与放纵欲望也是愚蠢的。欲望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它也绝不可能像有人声称的是文明发展的唯一动力。
据说,曹操做魏王的时候,在他的封地有一个乞丐,总是遭到市民们的鄙视和欺负。乞丐感到很委屈,他问:“天底下有的是乞丐,甚至连魏王也是。可是,你们为什么那么尊敬魏王,却这样瞧不起我呢?”
市民们冷笑道:“你凭什么说魏王是一个乞丐呢?如果你能够证明给大家看,我们也可以像尊敬魏王一样尊敬你。”
他决定要设法找到魏王,做一个证明。然而,魏王是那样高高在上,而他却是一个身份卑贱的乞丐,地位相差如此悬殊,怎么能够接近魏王呢?每当他试图接近魏王时,魏王的随从们就会把他痛打一顿,然后把他赶走。
功夫不负苦心人啊,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他发现魏王每天傍晚都会来到王宫附近的僻静小道上散步,于是,他就躲在那里等待魏王。他看见魏王远远地离开了他的随从们,沿着小道独自走来,似乎在苦苦思索着什么。他等待着时机,突然出现在魏王面前。
魏王被吓了一大跳。“你要干什么?”他惊恐万状地问道。
“我不想干什么。”乞丐说,“我只想讨一点钱。”
原来只是想讨一点钱啊。魏王舒了一口气,然后问:“你需要多少?”
乞丐说:“我只有一只破碗,你要能够装满它就行。”
魏王笑了起来,说:“好吧,我答应你。”他唤来了仆人,命令他们去拿一些钱来。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这些钱倒入乞丐的破碗时,仅仅只停留了几秒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魏王感到非常诧异。他吩咐仆人们搬来更多的钱,但那些钱每一次都只能在乞丐的破碗中停留几秒钟,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所有的钱都搬来了,所有的钱都在乞丐的破碗中消失得无影无踪。魏王被惊骇得出了一身冷汗,扑通一声跪倒在乞丐面前,请求乞丐放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