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以正邪胜衰来概括六经,决定的因素是正气的强弱。“太阳有表虚”“阳明有津虚”“少阳有血弱气尽”,三阴以虚为主,由此可概言之,六经以虚证为多。从所用112方与93味药来看,补多于泻,热多于寒,里多于表。
一、药物运用
《伤寒论》中,所用药物次数最多的有:甘草70次,大枣40次,桂枝40次,生姜36次,芍药30次,附子23次,人参22次,干姜21次,这些药物多以扶正为主。同攻邪药相比:汗法之麻黄用13次,下法之大黄13次;攻血之水蛭、虻虫,攻水之甘遂各用2次;吐法之瓜蒂,峻泻之巴豆以及商陆各用1次。从上两组数字说明,扶正之八味药应用次数远远大于去邪药,且超越八倍之多,可知书中立意扶正用心良苦。
扶正固本在药物煎煮法中的体现:如炙甘草汤,书中要求清酒7升,水8升,先煮八味,取3升,去渣,内胶烊消尽,温服1升日三服。显然,酒与水共15升,煎煮为3升,要挥发掉4/5水分,非短时间内所能煮取,说明需文火浓煎细煮,补药久煎以取其味。再如154条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方是主治邪热入胃壅滞成痞之症,大黄在量上仅有承气一半,且不取煎煮,而用麻沸汤浸渍,三黄清扬轻淡,气味皆薄,取其清下邪热,攻邪而不伤正。
从煎煮法看,补益全力以赴,泻下慎审周详,谨防伤正。扶正固本在服药中的体现:如12条桂枝汤方后语:“……服已须臾,热粥1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进热粥使谷气充,以资汗源,鼓舞卫气,解肌祛邪,覆被助药力,达解表祛邪目的,以遍身汗出为度,防止过汗伤正,掌握分寸。若初服汗出,表解邪出,则停药勿须服完,忌生冷以防有碍药力,影响化源,有损正气。
又如三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是“……少少温服之。”取凉药热服以缓其性,少少者不伤胃气也;小承气汤是“……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一服不利,则止后服,不利者再服,得通利后停服。大承气汤“……得下,余无服。”通则停药。仲景谨防通下太过,含义深刻。再如瓜蒂散是“……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不吐者,少少加,快吐即止,其意均在于涌吐祛邪而不伤正。
汗吐下三法方后语中,以细致入微的护理方法,谆谆告诫保胃气、存津液之旨意。
二、方剂组合
扶正法:温阳13方,占总方115%;补方15方,占总方13%,其中补阴4方,补阳2方,补血2方,补气6方,气血双补1方。调和阴阳法:和方19方,占总方17%;寒热互用16方,占总方14%;攻补兼施9方,占总方8%。祛邪法:共36方,占总方32%,其中下法15方,汗法4方,清法16方,吐方1方。
补与和为主的方剂,占去二总方70%左右,以祛邪为主方剂,仅不过占总数的30%左右。和前面药物相比,有共同之处。
补方:补气如建中汤;补血如当归四逆汤;补阴如黄连阿胶汤;补阳如四逆汤;还有气血双补的炙甘草汤。炙甘草汤通阳复脉滋阴补血。以炙甘草为主调养脾胃,培补中气;以人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滋阴补血;再以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用桂枝以通心阳更以清酒通利经脉,动悸自止,全方则有“阳布阴施,阴生阳长”的作用。
和方:和是和解,邪未出于表又未入于里,处于表里之间,出于阳争则发热处于阴争则恶寒,故寒热往来为其特殊热型,以和里解表之法。和里是杜其邪气内犯,解表使邪有出路,小柴胡正是具有和里解外扶正祛邪之方。其他如泻心汤、白虎加人参汤等方寒热互用攻补兼施,也是消阴回阳、扶正祛邪,促阴阳自复的方剂。
泻方:以逐水峻剂十枣汤为例,芫花、大戟、甘遂均能利水而性峻,三味合用其力尤猛,主以大枣健脾和中,兼以制水,使邪祛而不伤正。方后语“平旦服”即空腹服,使药力速行,快利后,糜粥自养,借谷气以补养正气。
三、禁语禁例
统计条文禁语23处,禁例26条,这些条文主要为汗吐下而设。如15、23、27、29、38、63、76、142、265等条指出,凡属正气不足,阴阳两虚,中焦虚寒不可汗以及少阳病不可汗吐下,目的是防虚虚之弊和亡阳之变。23、199、208、209、212、213、214、251、259、264等条文中反复提出,下法注意不可下早、不可过量,不可过下。对三承气的使用方法要准确得当,非承气证不可妄攻。48、106、164此三条禁语为表里先后的治疗法则,并在145条中谈到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从上面禁语中尽可看出,仲景处处防微杜渐,时时扶正气,固根本。
四、传变转归
《伤寒论》中认为,阳气来复向愈之佳象;23、94、109、116、192、245、361等条。如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阳气不回,阳气衰弱,为预后不良,283、296、298、352、364等条。正如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即是阴寒独盛,虚阳欲脱危候。
传变与否,是由正气的强弱所决定。如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正盛邪不内传;正气不支即内传入里的如269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则此可见正气的重要。
五、扶正观点
仲景首创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用以扶正祛邪或祛邪扶正,这在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不论祛邪还是扶正总以扶阳气,保津液,护胃气,调和营卫为宗旨。
以阳明清泻为例:白虎清热之中寓有育阴之药;承气急下是为了存阴。在太阳以益气回阳为重,阳明以保津液为首。仲景护胃气思想禀承了《内经》的经旨,由于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誉脾胃为后天之本,足证仲景扶正观点是源流深远的。
仲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在古代天人相应的观点下,以人的整体观出发,经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疾病的正邪斗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创立了系统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规律。其中标本邪正的概念,阐发的详尽透彻,对祛邪,仅仅是手段,而对于固本才是治疗的目的,这种扶正观点对后世“扶正固本”学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