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华山,“夏有寒泉,地无大暑”。
据《关中胜迹图志》,阎立德负责设计的玉华宫,以凤凰谷原仁智宫为主体,以玲珑的石桥、廊道,将西北的兰芝谷与东北的珊瑚谷联结为一个大林苑,因而成为“避暑唐宗真得地”。
1.建玉华宫手诏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诏令在仁智宫旧址扩建新的行宫,命名为玉华宫。当时,唐太宗虽不到50岁,但由于操劳过度,风疾缠身,尤其是害怕暑热,因此决定在玉华山仁智宫的基础上扩建为既凉爽又宽敞的避暑离宫,一则可以在他多病的晚年享受人间的豪华,二则也可以为多年跟随他的老臣们提供一处比较理想的避暑休养场所。尽管唐太宗最宠爱的徐妃上疏直谏,但唐太宗还是坚持下了《建玉华宫手诏》,内容是:
朕闻上代无为,檐茅而砌土;中季华用,户巳∞玉而台琼。燥湿之致虽同,奢俭之情则异。朕承皇王之绪,执造化之纲,包万类于心端,图八纥于目际。夷夏一轨,区宇大同,虽则德有劣于难名,道方参于至义。若乃制服垂裳之后,服牛羁马之君,弦弧剡矢之奇,运车浮舟之制,济时为美,功亦大焉。至若浩浩九龄。炎炎七载,融山坼地,滔天襄陵,生人之艰劳亦极矣。彼数德者,功莫高乎吞狄;此两灾者,劳又甚乎裁宫。今虽菲食卑宫,有惭于曩哲;安人济难,不恧于前贤。然而人皆轻见重闻,贵耳贱目。德虽微也。以其古而为大,功虽巨也。以其今而成小,不亦谬哉?每流鉴于前经,尝披怀而自勖。思所以收骄闲逸,卷欲除华。而顷年已来,忧劳顿结,暨至兹岁,风疾弥时。嗟乎!济世之威,患攒躬而靡制;回天之力,痛沈已而难移。重以景炽流金,风扬溽暑,迪回几席,旭暮增劳。俯仰岩廊,寝兴添弊,虽冀廓景延凉,荡兹虚慑。
近因群下之志,南营翠微,本绝丹青之工,才假林泉之势。峰居隘乎蚊睫,山迳险乎焦原,虽一己之可娱,念百僚之有倦。所以载怀爽垲,爰制玉华,故尊意于朴淳,本无情于壮丽。尺版尺筑,皆悉折庸;寸作寸功,故非虚役。犹恐遐迩乖听,方舆怨咨,非其乐劳人而竭力,好峻宇而雕墙。但以养性全生,不独在私在己;怡神祈寿,良以为国为人。比者屡有征行,非无疲顿,前岁问罪辽左,去秋巡幸灵州,皆以翦害除凶,怀柔服叛,岂欲矜辙迹骋盘游而已哉。今复土木频兴,营缮屡动,永言思此,深念人劳。一则以为惭,一则以为愧。何则?匈奴为患,自古弊之。十月防秋,人血丹于水脉;千里转战,汉骨皓于塞垣。当此之疲,人不堪命,尚兴未央之役,犹起甘泉之功。今则毳幕穹庐,取为郡县,天山瀚海,分为苑池。去已往之长劳,成将来之永逸。譬迥一年力役,创此新宫,想志士哲人,不以为言也。布告黎庶,明此意焉。(《全唐文》卷8)
2.受命营造玉华宫
《建玉华宫手诏》下颁后,唐太宗就令专管宫廷别墅设计建造的大臣、建筑大师阎立德本着俭约的原则设计营造。阎立德(?~656年)为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的建筑家、工艺美术家、画家,唐武德至贞观年间任尚衣奉御、将作少匠、大匠、工部尚书等。曾受命营造唐高祖山陵,督造翠微宫,营建昭陵,主持修筑唐长安城外郭和城楼等,对工艺、绘画造诣颇深。
阎立德来到玉华山,被这儿的景色所倾倒,立即进行设计,安排工期,组织匠工加紧施工,原计划为一年时间,结果半年就竣工了。巍峨壮观、错落有致的宫殿建筑散落在玉华川道中,与这里的山、谷水、林相映生辉,迎接它的主人检阅。
3.唐太宗临幸玉华宫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三月,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唐太宗来到玉华山,兴冲冲地巡幸了刚刚落成的玉华宫。这时,还没有建设紫微殿。只见他出了显道门来到了珊瑚谷,看到碧峰高耸,百丈悬崖似刀削一般,又有飞瀑似银带而下,充满了神奇色彩,唐太宗被这儿奇特的景色迷住了,立即敕令在这里再建一座大殿。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施工,一座13间大,“文重基,高敞宏壮”的宏大建筑便落成了,唐太宗亲自赐名为“紫微殿”。因离飞瀑不远,廊道直通石崖,再凿崖为室,悬于空中,后人称其为“驻銮”。站在廊道往高处眺望,青山碧水历历在目,深得唐太宗喜爱。
至此。留在典籍之中的“十殿五门”均已建成。“十殿”分别是玉华殿、排云殿、庆云殿、紫微殿、晖和殿、嘉寿殿、肃成殿、明月殿、庆福殿及云光殿。“五门”中的四个门分别为:南风门、嘉礼门、金飙门、显道门,另一门的名字失传。
玉华宫的建筑规模及特色清代史料记载为:“谷地九顷”。《资治通鉴》记载:“上营玉华宫务令俭约惟所居殿(正殿玉华殿五间)覆以瓦余皆茅茨”、“然备设太子宫、百宫。”建筑精巧别致,与优美峻奇的自然景色相衬映,如“阆苑仙境”。后来,阎立德还精心绘制了一幅《玉华宫图》,成为他的传世之作,可惜由于年代久远,今不知落于何处。
据北宋史料记载,玉华宫主体建筑的基本方位当在今以玉华村为中心的大片谷地里。其基本布局为:以南边凤凰山山口到玉华村这条南北直线为中轴线,在东西流向的玉华河与中轴线交点北边即河北岸是南风门。由此向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玉华殿、排云殿、庆云殿及肃成殿四座大殿。中轴线东侧有嘉礼门和晖和殿、嘉寿殿以及官曹寺等,西侧有明月殿、庆福殿和云光殿,而紫微殿位于珊瑚谷中。宫殿建筑与周围悬崖峭壁、蜿蜒流水、葱郁林木等幽雅景物紧密结合,壮观雄伟的青瓦白墙宫殿与千峰翠色互相辉映,成为广殿式后歇山式窟檐建筑,更具有我国传统特点。同时,疏通山泉,排除积水,造成殿宇旁飞流直下的“飞雨”与“水帘”。这些巧妙的建筑艺术,恰如《册府元龟》所载:“匠人以为层岩峻谷,无遐揽长,于是疏泉抗殿,包山通苑”。
唐太宗对玉华宫的环境和建筑艺术十分满意,曾亲自撰《玉华宫铭》予以赞赏,但原文已失。
4.隋唐时期其它三大皇家行宫
隋唐时期,今天的陕西关中地区建有帝王避暑四大胜地,即麟游县的九成宫、终南山的翠微宫、长安的仙游宫和今铜川市的玉华宫。而在四大胜地中,虽然玉华宫修建最晚,但规模最大,风景最美,因而被列为四大行宫之首。
除玉华宫外,其它三个行宫分别是:
九成宫原名仁寿宫,始建于隋文帝时期。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更名九成宫,取义“九重”或“九层”。唐高宗时,一度改名万年宫,后又恢复原名。旧址位于陕西麟游县,杜水之北的天台山,海拔近1100米,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山,南有石臼山,北依碧城山。这里山环水绕,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宜人,有“养神之圣地”的美誉,至今仍是一派青山绿水、明媚秀丽的风光。今麟游天台山已发现大量与之相关的遗址或遗物。最有代表性的是九龙殿遗址和《九成宫醴泉铭》碑。九龙殿,位于天台内的最高处,可俯视群山美景,这让李世民乐而忘返。当年的九成宫“冠山抗殿,绝壑为池,珠璧交映,金碧相辉”。宰相魏征亲自撰写的《九成宫醴泉铭》,详尽地描述了九成宫的豪华气象。
仙游寺位于周至县城南约17公里的黑水峪口。据说隋文帝幸临于此,被这里的秀丽风光所吸引,便下令大兴土木,作为避暑胜地,始称“仙游宫”。隋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为了在全国安置早先得到的佛舍利,颁布诏书,在率土之内选高爽清静之地建立灵塔。十月十五日,大兴善寺童真和尚奉旨送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因建塔而改寺,称“仙游寺”。寺内法王塔共7层,高约27米,各层间有出檐斗拱。塔的底层四面原有唐朝名画家吴道子的绘画刻石,是目前名气最大的遗存。此处峰峦叠翠,泉水叮咚,潭幽壁绝,地势险阻。唐朝前后,有大量的名人曾光临此地。秦穆公之女在此吹萧引凤,东汉经学家马融在此苦读不辍,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留下“调水符”的千古美谈。白居易常来这里游览、住宿,著名的《长恨歌》就是在这里写的。白居易还留有下面这首诗:
仙游寺独宿
沙鹤上阶立,潭月当户开。
此中留我宿,两夜不能回。
幸与静境遇,喜无归侣催。
从今独游后,不拟共人来。
翠微宫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沣峪滦镇南浅山上的黄峪填充村太和谷,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避暑离宫。始建于隋文帝时,是离京城最近的行宫,楼阁亭台数十重,笼山为苑。唐贞观十年废,贞观二十一年重修,名日翠微宫。元和中年改为翠微寺。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因病死于翠微官。据传,唐太宗驾崩的先一天晚上还和玄奘法师在宫里交谈了许久。唐太宗死后,高宗李治在公卿的拥戴下于宫内含风殿登基。这里山峰峻峭秀丽,似锦绣画屏,屹立在长安城之南。《全唐诗》第1卷有李世民《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一首:
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
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
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
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
(见《全唐诗》卷1)
诗仙李白曾与友人游览翠微寺,并写了《答长字崔少府叔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沙泉见寄》的诗:
初登翠微宫,复憩金少泉。
践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圆。
饮彼后下流,结梦突溪烟。
昆湖梦洋水,龙驾空茫然。
刘禹锡曾写有一首《翠微宫有感》的诗,描绘太宗在翠微宫时的盛况:
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际开。
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
金阙齐两山,玉宇浮云排。
汤饼赐都尉,寒冰颂上才。
5.徐妃直谏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个很贤惠的皇妃,名叫徐惠(627~650年),湖州(今浙江湖州)人。早慧,生五月能言,四岁能读《诗经》、《论语》,八岁会作诗文。才思敏捷,辞致清丽。唐太宗闻其名,召为才人。入宫后,博览群书,遍涉经史,才学益进。拜婕妤,进充容。上书论时政,见解精到,深为太宗赏识,以能向皇帝直言进谏而留传后世。
徐惠才思敏捷,时常令太宗惊叹,爱慕不已。有一次,太宗派人请徐惠,徐惠迟迟不来。太宗等了很久,才见徐惠姗姗来迟,便大为恼火。容光焕发的徐惠见太宗一脸怒气,只是嫣然一笑,挥笔写下了一首诗,递给太宗。只见诗文写道: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见《全唐诗》,此诗名为进太宗)
太宗忍俊不禁,怒气全消。徐惠矜持、多才、温情、幽默,给太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人可谓相知相敬、相亲相爱。太宗过世后,徐惠哀戚成疾,卧病不起。医官看过以后,开方熬药,徐惠予以拒绝,不想病愈。太宗过世第二年,徐惠因思恋太宗过甚而从容去世,终年24岁,陪葬太宗昭陵石室。
清代乾隆年间,为了给皇宫的后妃们以贤德训教,乾隆皇帝命宫廷画师选择历代后妃之有德者,绘制了一组十二帧的《宫训图》,其中的一帧就是《徐妃直谏》,画的就是徐惠规谏太宗勿营玉华宫的历史典故。
贞观末年,太宗数次调强兵讨伐四夷,又调集夫役治理宫室,百姓劳怨。徐惠感于此,就在玉华宫建成的第二年,上书极谏,言辞恳切,直指时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