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御笔一点,富丽堂皇的皇家宫殿变成佛教寺院,从此,这里梵音缭绕,佛号长鸣,佛光笼罩。
玄奘奉诏在玉华寺建立译场,并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岁月。煌煌600卷的《大般若经》在这里译出,玉华山成为当之无愧的佛教名山、佛教法相宗祖庭。
在玉华寺的四年,玄奘译经的速度达到了高峰,他拼着性命同生命赛跑,为翻译佛经鞠躬尽瘁。
1.废宫为寺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废玉华宫为寺,“将宫苑内及诸曹司的占地,原来是百姓田宅的土地,一并归还本主。”玉华宫是皇家的宫殿,建筑恢弘,与这里美丽的环境相匹配;等级森严,如果没有显贵身份的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而敕改为寺院后,归还了老百姓的田宅,这儿成了众俗修身养性的地方,那位原本姓秦的“李小龙”一定会带着全家人,高兴地回到从前住的地方。过着田园生活,繁衍后代。
唐高宗不想要这一处宫殿了,这决不是一句戏言,他当时肯定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据史料记载,当时全国不少地方遭水灾、旱灾,关中遭蝗灾,出于“休民息兵”、实行新政的需要,决定“赈灾贫乏”,废玉华宫为佛寺。
历史上,废宫为寺者,并非玉华宫一家,例如翠微宫,也是废官之后改为佛教寺院。由于翠微宫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临终之地,因而为唐王朝贵族所忌讳,不愿再来此避暑,遂将宫殿改为翠微寺。然而,寺院也没有人来上香朝拜,于是便衰落损圮。诗人刘禹锡曾写《过翠微寺》诗,描写翠微寺衰落后樵夫砍伐松树的情况:
翠微寺本翠微宫,亭台楼阁几十重。
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棵松。
2.重请入山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冬十月,玄奘随唐太宗由玉华宫还奘提出的要求,均能够给予满足。为了加快玄奘的译经速度,唐高宗还下旨度沙弥窥基为大僧,住在慈恩寺内协助玄奘译经。玄奘有病,即敕御医给玄奘治疗。
显庆三年(658年)正月,玄奘奉旨移住新建的西明寺译经。此时,玄奘从印度归来已有十多年,已经翻译了大量的佛经。他见过去译成的《大般若经》残缺不全,且错误很多,便久怀重译大愿,终因“京师人众,竞来礼谒”,还有印度等国一批批的遣唐使、学问僧纷纷前来求学就教,再加上多年来疾病缠身,没能付诸实施。玄奘想起十年前太宗皇帝诏他避暑的玉华山,那里清静幽僻,鸟语花香,是个理想的译经场所,遂上表高宗皇帝,请求去玉华寺。
《重请入山表》原文是:
沙门玄奘言:名庸虚幸参梵侣。贞观之日。早沐殊私。永微以来。函叨恩遇。顾循菲劣。每用惭负。自奉诏翻译一十五年。夙夜匪遑。思力疲尽。行年六十。又婴风疹。心绪迷谬。非复平常。朽疾相仍。前涂讵几。今讵既不任专译。岂宜滥窃鸿恩。见在翻经等僧并乞停废。请将一二弟子移住玉华。时翻小经。兼得念诵。上资国寝。下毕余年。并乞卫士五人依旧防守。庶荷宸造免其灾戾。无任恳至。谨诣阙奉表以闻。轻触威严。伏深战惧。谨言。
玄奘曾上表,要求去嵩山少林寺翻译佛经,“以竟未了之业,兼以终其天年”,未被唐高宗同意。这一次,高宗虽然舍不得玄奘法师远离京城长安,最后出于译经的需要,恩许了玄奘法师的请求,并妥善安排法师一行从长安西明寺徙居玉华寺。玄奘看罢表章,很是高兴,又上表答谢唐高宗的关切之情。
《谢得人山表》原文是:
沙门玄奘言:奉昨一日恩敕。许玄奘并弟子移住玉华。翻经僧等随往翻译。依旧供给。喜荷兼极。踊跃参并。玄奘庸流未品。屡叨圣眷。至仁曲逮。殊泽再加。优其事业。居之显陕隩。抚心增愧。荷施逾深。一介征生。万殒宁答。不胜戢戴之极。谨诣阙陈谢以闻。谨言。
显庆四年(659年)十月,已经59岁的玄奘带领他的高足神昉、嘉尚、普光、窥基,还有弘彦、释诠、大乘钦、靖迈、玄则、玄觉、宝光以及大学者沈玄明等人,来到京城长安以北二百多华里的坊州玉华寺,建立译场,继续他的翻译事业。从此,玉华山又一次受到了国内外佛教界的极大关注。
初到玉华寺,看到玉华山景色依然秀丽,他动情地说:“这里就是阎浮兜率天!”玉华寺寺主慧德法师奉旨隆重迎接,将玄奘法师安置于肃成院歇息,其供给诸事一例仍如京城。玄奘一边翻译其他小经。一边为翻译大部轴的《大般若经》做准备。译场日程安排得严严密密,清静幽宁的玉华寺云光殿、嘉寿殿、庆福殿、八桂亭和玉华殿,都曾做过译场。
3.建立译场
回国之后,玄奘就组织了规模完备的译场。译场除译主之外的人大部分称为助译者,分别担任证义、证文、书手等不同工作,还有朝廷派来担任监护或润色的官吏、杂役书手等。其工作程序是:
(1)译主:即玄奘法师,是主译人,译场的总负责人,须精通梵、汉语文,彻底理解所译大小乘经典,为全场人所信服,遇有疑义,负抉择判断的责任;
(2)证义:是译主的辅助者,凡是已译成的文字,审查其与梵本有无出入或错误,和译主斟酌决定;
(3)证文:在译主宣读梵本时,注意他所宣读的和原文有无出入;
(4)书手:一称度语,把梵文的字音写成中文;
(5)笔受:把梵文的字义翻译成中文字义;
(6)缀文:因梵汉文字的结构不同,由他加以整理,以符合汉文结构;
(7)参译:校勘原文是否有误,同时再将译文回证与原文是否有歧异之处;
(8)刊定:由于梵文和汉文体制不同,刊定所译的每句、每节、每章须去芜存菁,使其简要明确;
(9)润文:对已经泽好的文字,加以润色,使它流畅优美;
(10)梵呗:经过以上九道工序,翻译完毕,还须用念梵音的方法唱念一遍,修正音节不够谐和的地方,便于传诵。
译场的工作程序最主要的有两个环节,一是译主玄奘法师口语翻译和宣讲解释,二是将译主所译所讲整理为文字。在整理过程中,若有歧义,助译者负责向译主提出,共同商议,力求准确无误。据专家考证,仅担任玄奘译场助译者中的僧人,多时达50余人,少时亦有10余人。
据专家考证,玄奘先后在弘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等建立译场,玉华寺是玄奘翻译佛经的最后一个译场。
4.玄奘门徒
随玄奘来玉华寺的门徒中,有号称玄奘高足的四个人,他们是:神昉、嘉尚、普光、窥基。
神昉:生卒年不详。新罗(朝鲜)人,唐初来华求学,住长安法海寺。由于他颇有佛学造诣,深得佛学界推崇。贞观十九年(645年)四月入弘福寺投入玄奘门下,参加译场工作,担任证义、笔受、缀文等要职。先后参加翻译《大毗婆沙论》《缘起》《本事》《地藏十轮》《大般若经》等经。著有《十轮经录》《成唯识论要集》等著作。
嘉尚:生卒年不详。为大慈恩寺僧人,高宗时代奉诏进入译场,专职笔受。先后参与《大毗婆沙论》《阿毗达磨显宗论》《入阿毗达磨论》和《大般若经》的翻译工作。他掌握法相宗的佛教根本经典《瑜伽论》和《成唯识论》,玄奘临终时,命嘉尚整理记录历年所翻译的佛典,并令嘉尚宣读。玄奘合掌欢喜称赞说:“吾心中愿也,汝代为祷之,得没而无悔焉。”足见玄奘对嘉尚是何等的器重。
普光:生卒年不详。玄奘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在弘福寺译出《解深密经》和《大乘五蕴论》时,他就担任了笔受。直到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在玉华官译出《咒五首经》(密教经典)他还参与译场。他师事玄奘,非常勤恳,又以闻少证多,为玄奘所默许,因而与玄奘的译事相始终。玄奘译出的经论,经普光笔受的最多。
普光除助玄奘译经外,还勤于著述,现存的有三种:
(1)《俱舍论记》30卷(或作15卷),此论与神泰、法宝二疏并称为俱舍三大疏。泰疏今残缺,仅存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