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俱舍论法宗原》1卷,此依《俱舍论》扼要地说明一切有部,总以七十五法为诸法体,并决定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疑八法为不定法。此书除略说诸法体相外,还以百门分别诸法色非色、有见无见等。
(3)《百法明门论疏》二卷(或作一卷)。本书以缘境、四缘、四界、重数、三性等五门科简八识,以诸论不同、假实、四界、三性、废立等五门科简心所有法,以诸论不同、释妨难、辨假相三门料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比窥基所解为详。
此外,普光还著有《婆沙论钞》若干卷,《大因明记》二卷,已佚。
窥基(632~682年):又称大乘基、基法师或慈恩法师、玉华法师,法相宗创始人之一。为唐朝开国将军尉迟敬德的侄儿长安人。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随玄奘出家,初住弘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随玄奘学梵文和佛教经论。25岁入玄奘译场做笔受,译《成唯识论》《辨中边论》《辨中边论颂》《唯识二十论》《异部宗轮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等,多作述记。玄奘去世后,专事著述,尤其精通因明和唯识。其著作中皆可见玄奘之口义,主要有《瑜伽师地论略纂》《成唯识论述记》《唯识二十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疏》等共43种,有百部疏主之称。其弟子有慧沼等。
除以上四位高足外,在历史上有名气的,还有下面几位:
道宣(596~667年):俗姓钱,长城(今浙江省长兴)人(一说丹徒人),幼年出家。除师从慧頵和智首修学外,30岁之前更多方广学。30岁以后便开始从事著述,并曾参加玄奘译场,首译《大菩萨藏经》,负责证文。但道宣不久又返回终南山著书立说,史书未见他来玉华寺的记载。道宣最主要的成就是在律学和佛教史的贡献,他是唐代律宗三派之一的南山宗开创者,撰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3卷、《四分律》拾毗尼义钞3卷、四分律删补随羯磨疏2卷等。在史学的著作以《续高僧传》30卷、《广弘明集》30卷、《大唐内典录》10卷最有名。弟子千余人,世称南山律师,与隋唐时期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曾有交往,对孙思邈的医学思想和医学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辩机(619~648年):在玄奘最早的一批译经助手中,辩机以其高才博识、译业丰富,又帮助玄奘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而名噪。据他在《大唐西域记》卷末的《记赞》中叙述,他少怀高蹈之节,容貌俊秀英飒,气宇不凡,15岁时剃发出家,为著名法师道岳的弟子。后来道岳法师被任为普光寺寺主,辩机则改住位于长安城西北金城坊的会昌寺。十余年中潜心钻研佛学理论,至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法师回国在长安弘福寺首开译场之时,便以谙解大小乘经论为时辈所推的资格,被选人玄奘译场,成为九名缀文大德之一。在玄奘译场中担任缀文译出的经典,计有《显扬圣教论颂》1卷,《六门陀罗尼经》1卷,《佛地经》1卷,《天请问经》1卷;还参与翻译《瑜伽师地论》,在100卷经文中由他受旨证文者30卷,足见他才能兼人,深受玄奘器重。后因与唐太宗之女高阳公主有奸情,事发后被杀。
慧立(615~?年):天水(甘肃秦州西南)人,俗姓赵。本名子立,高宗敕名慧立,又称惠立。生而聪敏,有弃俗之志,于贞观三年(629年)15岁时出家于豳州昭仁寺。贞观十九年(645年)征召入译场,任缀文、笔受等职,译《瑜伽师地论》《药师琉璃光佛经》等。因仰慕玄奘法师,作《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5卷,后由彦惊笺为10卷。
5.开译《大般若经》
显庆五年(660年)正月一日,玄奘在玉华寺玉华殿开始翻译《大般若经》。这部经卷的全称为《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意为“智慧到达彼岸”,长达600卷。此经为佛教大乘空宗的一部丛书,由般若部类重要经典汇编而成,主旨在于阐明宇宙万物都出于“因缘和合”,帮其自性本空,后世称其为空经。玄奘所创建的法相宗就是在“大乘空宗用全力破除现实世界非真实存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佛教哲学体系,因此可以说《大般若经》是法相宗的一部根本大典。玄奘在印度得到三个本子《大般若经》,在翻译过程中,每遇疑难问题,就用三个本子相互校订,反复推敲,确定译文。玄奘唯恐自己因体力不支而难以完成,因而稍有精神,便日夜劳作,并经常对参加翻译的人员说:“此经部轴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经过近四年的日夜操劳,终于在龙朔三年(663年)十月二十三日译完这部六百卷、二十万颂、四处十六会的煌煌大典。玄奘高兴地对徒弟们说:“《大般若经》真是与玉华寺有缘。”他还称赞此经是“镇国之典,人天大宝”,能够在玉华寺译出来,是一件大喜事,应当好好庆贺一番。
6.举行请经仪式
就在玄奘译成《大般若经》的当天,即龙朔三年(663年)十月二十三日,玉华寺举行了隆重的请经和庆祝仪式。玉华寺的众僧和译场的全体大德志士将刚译完的巨著佛经从肃成院奉请到嘉寿殿,由玄奘亲自主坛精讲。玄奘说:“《大般若经》自身记载,此一方人当有乐受大乘教者;只要国王大臣、四部徒众书写受持、读诵流布都可以重生天上终究解脱。既有此段重要文字,自然不可以缄默无言。”又说:“此经在西域多秘而不传,今译来,亦是诸佛加持,龙天护佑,非易也。”
7.请御制大般若经序表
《大般若经》译完,玄奘就累倒了,静养了将近一个月,十一月二十二日,玄奘亲自撰写了一份奏表《请御制大般若经序表》:
沙门玄奘言:窃寻佛法大乘,般若为本。陶钧妙相,罔不具该。先代帝王,福有优劣,感通正法,未尽梵文。然《大般若经》总二十万偈,西域以为镇国重宝,多秘不传。伏惟皇帝陛下,化洽无幽,圣教潜被,致斯奥典,绝域来臻。玄奘往恃国威。遐方问道,备历艰险,搜求遗法,获归中国。十有九年,翻译梵文千三百余卷。但玄奘年垂七十,劳疹屡婴,恐先朝露,无酬天造。是以力此衰弊,光烛缠宵,败奉诏恩,夙夜翻译。以显庆五年正月一日起首,译《大般若经》,至今龙朔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绝笔,合成六百卷。愿斯妙善,仰资国祚,上延七庙,咸登万福。皇帝皇后重晖日月,合德乾坤,永御金轮,独昌沙界。皇储隆盘石之固,诸王茂本枝之荣。冥庆所覃,遐休靡际。功福既大,不敢缄默。望请御制序文,皇太子勒述圣记,庶使万方昧俗,睹天藻而悟至真,九宇生灵,观宝乘而知帝力。玄门益峻,缁徒增跃,尘劫有涯,妙善无尽。玄奘奉诏玉华翻译,不获诣阙,谨遣弟子窥基奉表以闻。轻黩宸严,伏增悚灼。谨言。
玄奘派高足弟子大乘基(即窥基)呈送给高宗皇帝,唐高宗即令通事舍人冯义于长安蓬莱宫宣敕垂许。
8.译经篇目
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的19年中,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每年平均译经70卷。而从显庆四年(659年)十月来玉华寺,到麟德元年(664年)二月的四年多中,共译出佛经14部、682卷,年平均译经170卷,占其平生译经的一半以上。
玄奘在玉华寺译出的14部佛经是(括号内为译经地点):
(1)《阿毗达摩发智论》20卷;(玉华寺完成)
(2)《成唯识论》10卷;(云光殿)
(3)《阿毗达摩品类足论》18卷;(云光殿)
(4)《阿毗达摩集异门足论》20卷;(明月殿)
(5)《辨中边论颂》1卷;(嘉寿殿)
(6)《辨中边论》3卷;(嘉寿殿)
(7)《唯识二十论》1卷;(庆福殿)
(8)《缘起论》1卷;(八桂亭)
(9)《异部宗轮论》1卷;(庆福殿)
(10)《阿毗达摩界身足论》3卷;(八桂亭)
(11)《大般若波罗密多经》600卷;(玉华殿)
(12)《五事毗沙论》2卷;(玉华殿)
(13)《寂照神变三摩地经》1卷;(玉华殿)
(14)《咒五首经》1卷。(玉华殿)
连同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玄奘在玉华山避暑期间于弘法台翻译的一部《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1卷),玄奘在玉华山一共译经15部、68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