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经怯沙国到斫句迦国(今新疆叶城),再继续往东,走了800多里,到达瞿萨旦那国(即于阗,今新疆和田),此时,已是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岁初。于阗王听说玄奘到来,亲自带领臣民迎接。礼谒玄奘之后,国王先回都城准备,留下太子侍候玄奘。过了两天,又派大臣前来迎接玄奘。玄奘行至离城40里处,天色已晚,便住了下来。第二天,国王率领文武百官及僧俗众人,带着鲜花,奏乐列队,迎请玄奘进城,被安排在小乘佛教的萨婆多寺。玄奘应于阗王的挽留,暂时住在这里。趁此,他修了一道表章,托高昌人马玄智随商侣奉表入京,将十七年来周游西域求学的经过,向朝廷作一概略的报告。表文的内容是:
沙门玄奘言:奘闻马融该赡,郑玄就扶风之师;伏生明敏,晁错恭济南之学。是知儒林近术,古人独且远求。竞诸佛利物之玄踪,三藏解缠之妙说,敢惮途遥而无寻慕者也?玄奘往以佛兴西域,遗教东传,然则胜典虽来而圆宗尚阙,常思访学,无愿身命。遂以贞观三年四月,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践流沙之漫漫,陟雪岭之巍巍,铁门巉崄之途,热海波涛之路。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中间所经五万余里,虽风俗千别,艰危万重,而凭恃天威,所至无鲠,仍蒙厚礼,身不辛苦,心愿获从。遂得观耆阁崛山,礼菩提之树;见不见迹,闻未闻经。穷宇宙之灵奇,尽阴阳之化育;宣皇风之德泽,发殊俗之钦思。历览周游,一十七栽。今已从钵罗耶伽国,经迦毕试境,越葱岭,渡波迷罗川,归还达于于阗。为所将大象溺死,经本众多,未得鞍乘。以是少停,不获奔驰,早谒轩陛。无任延仰之至,谨遣高昌俗人马玄智,随商侣奉表先闻。
在等待唐太宗回信的同时,应当地人的请求,玄奘为他们开讲瑜伽师地、对法、俱舍、摄大乘等四部大论,每天都有王亲道俗等一千多人聆听。结果这一讲又是七八个月,等讲完时,刚好唐太宗的回信也到了。唐玄宗《答玄奘还至于阗国进表诏》全文是:
闻师访道殊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即速来与朕相见,其国僧解梵语及经义者。亦任将来。朕已敕于阗等道使诸国,送师人力鞍乘应不少乏。令敦煌官司于流沙迎接,鄯善于沮沫迎接。
玄奘接到诏书后,立即向于阗王辞行。于阗王收到诏书后,也敕令各国护送。
玄奘顺利渡过沙漠后,先到达睹货罗的故都,接着转摩驮那故国(沮沫),经纳缚波故国(楼兰),然后到达沙州(敦煌),这才算正式回到自己的国境内。
玄奘进入沙州时,官方早已派人在恭候,载运的马匹也早有准备。一行人稍事休息后,即将于阗护送的人马全部返放。本来唐太宗有命,对于于阗的护送人员,厚赠酬劳。可是他们坚辞不受,玄奘只好面致谢忱,并请向于阗王致谢问候。玄奘抵达沙州后,立刻修表上京,报告行程。当时唐太宗在洛阳,正准备御驾东征。见表后,知道玄奘已近长安,便敕命留守京城的房玄龄派官员迎接。玄奘接到唐太宗的回信后,得知皇帝将要亲征东辽,唯恐来不及见到唐太宗,于是日夜兼程,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四日,风尘仆仆,到达京城近郊的漕上。由于玄奘到得太早,出乎官方意料之外,致使原来准备的迎接仪式来不及安排,加上闻讯前来观礼的人非常多,把长安的街道都堵塞了,使得玄奘进退不得,只得暂时宿于漕上。
房玄龄得到消息后,一方面,立即派右武侯大将军莫陈实、雍州司马李叔慎、长安县令李乾祜等数人火速赶至漕上迎接;一方面,又通令城中各寺准备好迎接用的帐舆、幢幡等仪具,准备在第二天一大早迎送佛像到弘福寺安置。
正月二十八日,长安大小寺院僧尼数万人聚集在朱雀大街上,举行盛大安置法会,争相观赏玄奘从遥远的西方天竺佛国带回的那么多的宝物。虽然佛教东传已有几百年了,但正式请回大批贝叶经和佛像,这还是第一次。因此,长安城内,张灯结彩,万人空巷,沿途居民,排列两旁,欢迎玄奘带回来的佛经、佛像。只见每个人手中捧着的,不是名香,就是鲜花,到处都是欢欣鼓舞的热闹气氛。
玄奘从印度请回来的如来肉身舍利和金银刻檀佛像装在宝车上,所有佛经则用20匹马分载着。前面是梵乐喧天,后面是香炉成行。从朱雀大街一直至弘福寺山门,几十里长的道路,摩肩接踵,都是城里的百姓,列道两旁,伫立瞻仰。行列中有各种庄严之具,僧尼整服随后,满街清香扑鼻,盛况空前。
然而,人们并没有见到载誉归来,带回这么多宝物的玄奘法师。他一个人静静地独坐驿馆,不愿意炫耀自我,更怕节外生枝,耽误了未来译经弘法的大事。
玄奘从西域请回来的经像有:
(1)如来肉身舍利150粒。
(2)摩揭陀国,前正觉山龙,窟,留影金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三尺三寸。
(3)鹿野苑初转法轮檀刻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三尺三寸。
(4)懦萨弥国,优填王思慕如来檀刻写真像一尊,连光座高二尺九寸。
(5)劫比他国,如来自天宫下降宝阶银佛像一尊,连光座高四尺。
(6)摩揭陀国,灵鹫山说法华等经金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三尺五寸。
(7)那揭罗喝国,伏毒龙所留影像檀刻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一尺三寸。
(8)吠舍厘国,巡城行化檀刻佛像一尊。
大乘经22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4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各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2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部;法密部经、律、论42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明论13部。总计共520夹,657部。
8.谒见唐太宗
深通世故。两人未见即倾心,奠定了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唐太宗正在准备亲征高句丽,天下兵马已集中到洛阳。虽说军务繁忙,但听说玄奘到了,还是马上召见,两人见面,长谈数十小时。
太宗力劝玄奘还俗辅政,玄奘不为世俗名利所动,从事翻译佛经事业,“专精夙夜,不堕寸阴。”
玄奘进城后,暂时住在京城长安弘福寺,不久即到洛阳谒见唐太宗。唐太宗见到玄奘时,随即起身迎接并赐坐,问:“法师当初西行求法,为什么不事先禀告我?”玄奘非常婉转地说:“当初我曾再三表奏,大概是诚微愿浅的缘故,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于是只好不顾国法,擅自出关,专擅之罪,至今仍然感到惭愧。”太宗安慰他说:“你是出家人,自然与俗人不同,更何况此去冒着生命危险,志在普度众生,令朕非常钦佩。以后就不必再将这件事放在心上。”接着太宗又一一询问印度的风土民情、政教法令,玄奘都一一作了回答。太宗高兴地说:“从前苻坚称释道安为神器,全国上下没有人不尊敬他的。可是我看法师您词论典雅,风节贞峻,不但无愧于古人,可能还超过他们!”
此时,赵国公长孙无忌也在一旁附和,称赞玄奘的高德懿行。说:“圣上说的极是。臣曾读《三十国春秋》。其中有道安的故事,此人的确是高行博物之僧,但他与法师比起来就差远了。”太宗说:“您说的很对。”
唐太宗对玄奘说:“佛国遐远,灵迹法教,前人写的都不详细,您亲历其境,应当把所见所闻写出来给大家看。”玄奘当即答应。后来,由他口授、他的弟子辩机笔受,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详细记录了他在十七年旅行中所亲历的一百一十多个国家和所闻二十八个国家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及文化、语言、宗教、物产等,是研究古代西域及印度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唐太宗与玄奘相谈非常投缘,欣赏玄奘的才识,希望他还俗辅政。玄奘婉言谢绝,说:“玄奘少年皈依佛门,信从佛法,很少受儒家教育。如果还俗,无异于将水上的船推到陆地搁浅,不但发挥不了作用,而且很快就会腐朽,因而只想一心一意好好的修行道业,以报答国家的恩泽。”唐太宗见玄奘言辞坚决,只好做罢。
玄奘前往洛阳见驾时,唐太宗正在准备东征高句丽,军务虽然繁忙,但仍然抽空接见玄奘。可是没想到见面后,两人相谈甚欢,竟忘了时间。太宗意犹未竟,便要求玄奘随他出征,以便随时可以叙谈,但被玄奘以杀伐为佛教禁戒为由,谢绝了太宗的好意。之后,玄奘乘机进言奏请:“玄奘从西域取得梵本六百余部,只字未译,嵩山少林寺远离闹市,幽静清净,是后魏孝文皇帝所造,菩提流支翻译佛经的地方,玄奘愿意去那儿,专心译经,希望得到批准。”唐太宗说:“不必去嵩山,朕为穆太后在西京建了一座弘福寺,寺里的禅院幽静,很适合在那里译经。”可是玄奘又顾虑京城太过繁华热闹,恐怕会影响译经工作,便说:“京城的百姓知我从西域回来,都很好奇,想见我。如此一来,恐怕影响安宁,妨碍了译经的工作,还请皇上能派人守门,防止闲杂人员进出!”太宗很高兴,马上就允准他的启请。
同年三月,玄奘从洛阳还至长安,住在弘福寺,立即着手译经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了提高译经的工作质量,他上疏朝廷,请求委派协助翻译的人员,如证义、润文、笔受、书手等人员。那时,由于太宗已出发东征,此事由留守在京城的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奏请皇上,为其准备一切译经所需事物。当年六月,共计征选京都弘福寺的灵润法师等十二人为证义大德,个个均为谙解大小乘经论,为当代所推崇的硕学俊彦。此外还有缀文的大德九人,字学大德一人,证梵文大德一人,其余笔受、书手也各自到位,一切准备就绪,译经工作正式开始。
译经的顺序是先由玄奘依照梵文口译,由笔受记录,接着再由证梵文之沙门过目无讹,然后交由证义沙门审查不违原义,再请缀文将文字润色,最后交书手抄写。
贞观十九年(645年)五月二日,玄奘开始正式翻译佛经。翻译的第一部佛经是《大菩萨经》20卷,至九月二日译毕。随后翻译《佛地经》一卷,《六门陀罗尼经》1卷,《显扬圣教论》20卷。此外,玄奘还承担了对新罗留学僧人圆测的教学指导。
贞观二十年(646年)正月十七日,玄奘开始翻译《大乘阿昆达磨杂集论》十六卷,闰三月二十九日译毕。五月十九日,开始翻译《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到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译毕。七月,奉敕修《大唐西域记》12卷,完成之日,进表呈阅。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玄奘翻译《大乘五蕴论》《摄大乘论释》《解深密论》《因明入正理论》等,还奉命将《老子》翻译成梵文,将已经在印度失传的《大乘起信论》翻译成梵文,传回印度。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三月二十日,玄奘翻译《天请问经》一卷;五月十五日,翻译《胜宗十句义论》;五月二十九日。翻译《唯识三十论颂》。
应该说,回国以来,玄奘的译经事业已经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