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恰好有个叫石盘陀的胡人前来礼佛,并请授戒。玄奘为他授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他很欢喜地辞去,接着又很快送了些饼果前来。玄奘法师见他身体健壮,貌又恭谨,遂说出了自己的心愿。那胡人慷慨许诺,说:“很愿意送师父过五烽。”玄奘大为欢喜,出钱让石盘陀去买一匹好马。第二天傍晚时间,果然看见石桀陀偕一老翁,骑一匹瘦老赤马前来。玄奘见后,心里感到不快。石盘陀为他介绍说:“此翁对西路极熟,曾去伊吾三十多次,所以同来商量。”那老翁接着说道:“西路险恶异常,沙河阻远,又有鬼魅热风,遇到就要丧命。同伴众多,还常迷路,你现在单身一人怎么可行?还是多做考虑,不要自轻身命。”玄奘说:“我既然发誓西行求法,是决不会东退一步的,即使死在西行路上,我绝不后悔。”
老翁为玄奘的精神所感动,就将自己的赤色老马赠给了玄奘,说:“你若是一定要去,可乘我这匹老马。这匹马往返伊吾已有十五次,知路健行,它也许会帮助你的。”
也许是受白马寺白马驮经一事的影响,在《西游记》里,吴承恩把陪玄奘西行的马设置成了一匹白马。
玄奘就和老翁换马而别,开始和胡人石粲陀夜行。大概三更左右,才走到河边,远远望见玉门关。河岸有一丈多宽,两旁有梧桐树丛,胡人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渡。
过了河后,玄奘心中好像放下一块石头,在欣慰中解鞍休息。玄奘与胡人相距五十步,彼此下褥而睡。可是没有多久,他发现胡人突然拔刀而起,向他走来,但到距离十余步时突然又折返。玄奘怀疑胡人起了坏心,当即坐起,盘腿而坐,默默诵经。胡人又去睡觉,玄奘始终不敢入睡。天明时,玄奘喊胡人起来准备出发。胡人不想去了,竟说:“我觉得前途非常危险,又无水草。只有五烽下面有水,必须夜间去偷水而过,如果有一处被发现,命就保不住了,不如归去妥当。”玄奘当然不肯,胡人露刀张弓,命他前行。玄奘为防备意外,不肯居前。这样并肩走了数里,胡人又停了下来,叹息道:“师父一定通不过,如果被捉住,要牵连到我怎么办?”玄奘当即发誓道:“纵使切割此身如微尘,也绝不牵连你,请放心好了。”并赠马一匹,劳谢而别。从此玄奘就孑然一身,开始了孤行寂寞的沙漠。
玄奘远望前方,完全是无边的黄沙,根本没有明显的道路。他只好望着骨堆、马粪前进。由于初涉沙漠,孤单无伴,再加上人们传说的鬼话,他在极度惶惑不安的心情下,眼前产生了一幕幻觉。他忽然看见满沙碛间都是军队,乍行、乍息,又看见有无数裘褐驼马,旌旗大舞,移形换貌,倏忽间千变万化。像是遇到了强盗,后来又觉得像是见到了鬼怪。想到自己所发的宏愿,他重新抖擞起精神,心也就安定了下来。
约莫走了80余里,见到了第一烽。他怕看守的人发现,就隐伏在沙沟里,一直等到天黑。到烽西看见了水,玄奘就下去饮水,不料刚想取出皮囊盛水,忽然有一箭飞来,擦膝而过。正在惊骇间,又是一箭飞来。他知道已被发现,就大声喊:“我是从京城来的和尚,请你不要射我!”说完便牵马走向烽火台。烽上的守兵见他过来了,就停止了射箭,开门出来,领他去见校尉王祥。王祥命人点火照明,看玄奘的样子不像是本地的僧人,就问玄奘此行的目的。当他说明经过后,王详说:“此去艰难遥远,恐怕师父难以抵达目的地。”但玄奘意志坚定,不为所动。于是王祥又说:“我不能帮助你偷渡出境,但弟子是敦煌人,你不如到敦煌跟张皎法师学习,他德才兼备,对贤能有德的人最为尊敬,看到你,他一定会喜欢的。”玄奘当即表示,就是使用刑罚也不东移一步,即使死在途中,也心甘情愿。王祥大为感动,表示不再难为玄奘,留玄奘住了一宿。果然,第二天饭后,王祥派人给玄奘准备好水和干粮,并亲送了十余里,嘱咐道:“从这一条路可以一直到第四烽,那里的校尉是我本家,叫王伯陇,到时你就说是我叫你来的,他绝不会为难你的。”
玄奘照着王祥所指示的路线,进人了第四烽,他本不想找王伯陇,怕节外生枝,打算偷偷取水,乘着夜色渡过烽火台。那知刚到水边,已有一箭飞来。玄奘无奈,只好报上姓名,见到了王伯陇,说明是王祥让来的。正如王祥所言,王伯陇的确是一位善良温和的人,他非常高兴地留玄奘住宿,并赠送马夹和一只已经装好水的大皮囊。还送玄奘走了一程,分手时还再三叮咛说:“法师不必经过第五烽,那边的人很粗暴,可能给您带来麻烦,最好绕过第五烽,从这里西去百里许,有一个野马泉取水,再往西,就可以抵达伊吾国了。”
从这里开始,才算踏上了长八百里的莫贺延碛,也就是戈壁沙漠。莫贺延碛位于罗布泊和玉门关之间,现称“哈顺戈壁”,唐时此处以西皆称“域西”,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西域”的起点。那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也无水草,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是旅途中最艰苦的一段。在孤影伶仃的寂寞行程中,玄奘总觉得奇形怪状的恶鬼,围绕前后。他是信仰坚定的人,只是诚恳地默诵佛经,安定自己。当然谁都明白,这些心理上的幻觉,本来是危害不到他的,所以他始终能够安全地前进着。在沙漠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容易迷路。他走了百余里后,找不到野马泉,当取出皮囊时,因袋重一不小心把皮囊掉在沙地上,所储存的水全部流了出去。在沙漠里行走,没有水喝怎么活下去?玄奘打算掉头回到第四烽去,重新装好水再继续西行。可是回头走了十余里,想起自己发的誓愿:“宁可西行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于是振作精神,掉转马头,向西北方向前进。这时候的途中景象,乃是四野茫茫。夜晚遍地磷火,烂若繁星,形状非常恐怖;白天惊风拥沙,散如猛虎,使人睁不开眼睛。但这时候的他,因已下定了决心,丝毫不觉得恐惧。这样一连走了四夜五天,没有一滴水沾喉,不禁口干舌燥,头晕目眩,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不得不倒卧在沙漠里。玄奘心想:“这回可真完了。”在无可奈何中,只好默念心经。到了第五天夜半,他被惊醒,忽觉一阵冷风吹来,他便打起精神,勉强起来,向前行进。而经常走沙漠的马,有着特殊发达的嗅觉和认识道路的能力。这匹老马果然识途,大约走了不过十里,马忽然一反常态,发疯似的走向别路,玄奘也控制不住,只好由它而去,这样走了几里,就看见一大片草地,草地旁边有一池清水。澄清见底。玄奘大为欢喜,人马终于得救了。
玄奘在草地边休息了一天,把皮囊装满水,又给马准备了青草,才继续向前迸发。经过两天时间,终于走出了大沙漠,到了伊吾国(今新疆哈密),这里是新疆通往河西及中原的第一要地。当玄奘到伊吾玉佛寺中时,那里一共有三名汉族僧人,其中年长的一个僧人听说玄奘来了,高兴得连衣服、鞋都没有穿好,就抱住玄奘大哭,说:“想不到今生还能见到故乡来的人!”玄奘也为之凄然泪下。接着,胡僧和伊吾国王纷纷前来看他,并给了他很好的招待。
4.高昌国结盟
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唐太宗称唐僧为御弟,现实生活中,与玄奘结为兄弟的,是高昌王麴文泰,正是他,使玄奘在之后的行程中,受到沿途诸多国王的帮助。
那时候西域有一大国,名叫高昌(在吐鲁蕃的西雅尔湖附近),国王麴文泰,也是汉人。玄奘到了伊吾国,高昌王听说后,立刻派人带着敕书,要伊吾王把玄奘送去。玄奘原本打算直接向西北行进,不经过高昌国,但是高昌国王诚恳邀请,盛情难却,只好在伊吾停了十几天,玄奘就开始向高昌国前进。六天后到了高昌国界的白力城,这时天色已晚,玄奘想进城里休息,而城中官吏说:“王城就在附近,大王渴望见你心切。”于是放弃休息,更换良马,继续行进,直到夜半才赶到王城。高昌王和随从的人,前后列烛,亲自出迎。让玄奘坐到一个重阁宝帐中,接受高昌王和文武百官的顶礼。高昌王自称弟子,虔诚地说道:“弟子自从听到法师的名字,欣喜渴慕,期待与您相见,预料今晚要到,特地和妻子在此焚香读经,敬候您的到来。”接着王妃和几十个侍女都来礼拜。一直到天色将明,大家都有些疲倦,高昌王一行方才回宫。玄奘由于远行疲劳,当天未能早起,那知天刚破晓,高昌王便率妃嫔前来问候。他说:“弟子思量沙路艰险,您能孤身来此,真是奇迹!”说罢流泪赞叹不已。又介绍曾留学长安的彖法师与年已八旬的国僧统正法师与玄奘法师相见,并请后者劝他留在高昌,不要到印度去了。
过了十几天,玄奘向高昌王辞行,想继续向印度前进。高昌王说:“弟子曾托国僧统师恳求法师留下来,不知师意如何?”玄奘答道:“留住实是王的好意,但我志愿西游求法,不能中途罢休。”高昌王说:“我从前跟先父游历中国,曾随隋帝经过东、西二京及燕、代、汾、晋等地,见过很多名僧,未能引起仰慕;自听了法师的大名,便欢喜得手舞足蹈,实在是愿意供养法师一生,并命全国人都拜您为师。这里僧徒虽少,可是也有几千,我都可以使他们执经听讲,希望察纳这点心愿,不要再有西游的念头。”玄奘答道:“大王的厚意我非常感激,但我此行不是为供养而来,只因本国所有的佛法教义不够周全,打算到西方寻求完备的经典。这种求道的苦心,只可日日坚强,哪可中途而止,愿大王收回好意,不要对我过分爱重。”高昌王听罢,坚决地说:“弟子爱慕法师,法师必须留在这里供养,葱岭可转,此意不移,乞信愚诚,勿疑不实。”玄奘感到问题严重,仍然郑重答道:“大王的厚意深心,用不着我再多说,我已知道,但我为求法而来,既未得法,岂能中止?且大王笃信佛法,也应念我求法心切,怎么可以阻拦我呢?”高昌王听到这里,又直率地解释道:“弟子哪里敢来阻拦,不过是因为国家没有导师,故而才恳请法师留下。”接着又说了许多恳切挽留的话,玄奘只是摇头不许。
看到玄奘这种毫无商量余地的态度,高昌王不免有点恼羞成怒,当即把脸往下一沉,大声地说:“我一定要留你,不然,我就送你回国,请你再想一想。”玄奘听到这里,内心难过万分,但他威仪凛然,也不客气地答道:“玄奘西来,为求大法,哪怕把骨头留在这里,心未必会留!”说罢这话就默默静坐,不再作声。
高昌王当然不肯让步,但用意只是留他,所以招待更加隆重。每天吃饭,高昌王亲自捧盘。玄奘既被强留,知道和他讲理是没用的,当即绝食,以示决心。他端坐不动,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到了第四天,高昌王见他气息衰微,又怕弄出人命,感到愧惧不安,便向玄奘叩头谢罪,说:“法师请您进食吧,弟子错了,我当收回成命,愿意法师西行。”玄奘恐怕受骗,要高昌王发誓,高昌王就与玄奘共入道场,由其母作证,结为兄弟,准许他西去求法。不过,高昌王又请求玄奘在回来时必须来这里住上三年,现在仍须留一月讲经。玄奘一一答应,就开始进食。
经过了这一番波折,高昌王对玄奘更为恭敬。每天开始讲经,他都亲执香炉迎引登座,并且低跪为磴,请玄奘踏着上去,天天如是。讲满一个月后,他替玄奘剃度了4个沙弥,以便路上服侍。并制衣服30套,因西方寒冷,又特制面衣、棉衣及靴袜等数套。另送黄金100两,银钱3万,绫和绢等500匹,准备了足够20年的费用。此外还有马30匹,脚夫25人,又写了24封信,各附大绫一匹,分别给玄奘将要经过的24个国家的国王,托他们多照料玄奘。此外还以绫绢500百匹、果味两车,献给叶护可汗∞。在致叶护可汗的信中,高昌王说:“玄奘法师是本王的弟弟,他想到天竺国去求法,希望可汗爱护法师像爱护我一般,在贵国得到照顾,使其顺利出境,同时请敕以西各国给邬落马递送出境。”玄奘对高昌王这位异姓兄弟的举动铭感不已,特意书写了一篇《谢高昌国王启》,以表达对麴文泰的深切谢意:
奘闻:江海遐深,济之者必凭舟楫;群生滞惑,导之者实假圣言。是以如来运一子之大悲,生兹秽土;镜三明之慧日,朗此幽昏。慈云荫有顶之天,法雨润三千之界。利安已讫,舍应归真。遗教东流,六百余祀。腾、会振辉于吴、洛,谶、什钟美于秦、凉。不坠玄风,成匡胜业。但远人来译,音训不同;去圣时遥,义类差舛。遂使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纷纭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玄奘宿因有庆,早预缁门;负笈从师,年将二纪。名贤胜友,备悉咨询;大小乘宗,略得披览。未尝不执卷踌躇,捧经佗侘傺。望给园而翘足,想鹫岭而栽怀。愿一拜临,启申宿惑。然知寸管不可窥天,小蠡难为酌海。但不能弃此微诚,是以装束取路,经途荏苒,遂到伊吾。伏惟大王禀天地之淳和,资二仪之淑气。垂衣作主,子育苍生。东抵大国之风,西抚百戎之俗。楼兰、月氏之地,车师、狼望之乡,并被深仁,俱沾厚德。加以钦贤爱士,好善流慈。忧矜远来,曲令接引。既而至止,渥惠逾深,赐以话言,阐扬法义。又蒙降结弟季之缘,敦奖友于之念。并遗书西域二十余蕃,煦饰殷勤,令递饯送。又愍西游茕独,雪路凄寒,爰下明敕,度沙弥四人以为侍伴,法服、绵帽、裘毯、靴袜五十余事,及绫绢、金银钱等,令充二十年往还之资。伏对惊惭,不知启处。决交河之水,比泽非多;举葱岭之山,方恩岂重。悬度陵溪之险,不复为忧;天梯道树之乡,瞻礼非晚。傥蒙允遂,则谁之力焉?王之恩也。然后展谒众师,禀承正法;归还翻译,广布未闻。剪诸见之稠林,绝异端之穿凿;补像化之遗阙,定玄门之指南。庶此微功,用答殊泽。又前途既远,不获久停;明日辞违,预增凄断。不任铭荷,谨启谢闻。
玄奘的这篇《谢高昌王启》,不仅表达了他诚意求经的坚定信念和坚韧精神,更显示他的博学多识和出色文采。
高昌王听到玄奘这番发自肺腑的话之后十分感动,不顾自己的君王身份,抱住玄奘大声哭泣。说:“法师既然已经答应与我结为兄弟,那么国家所贮存的物资咱们共同享有,不必谢绝。”玄奘启程时,高昌王又与诸僧、大臣及全城的人出城相送,并带领数十护骑送至数十里,方才珍重而别。
在神话小说《西游记》里,唐僧和唐太宗结为兄弟,唐太宗称唐僧为“御弟”,而在玄奘法师西行途中,对他帮助最大的应该是这位真正与玄奘结为兄弟的高昌王麴文泰。
5.印度历险
高原、冰坂,大漠、雪山,雪崩、追崖,气候最为恶劣,交通极为奇险。西行路上遭遇的各种危难,使人看到了神话小说《西游记》里唐僧取经所遇到的九九八十一难的影子。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虽遭遇盗匪,险象环生,终能化险为夷。
玄奘一行从高昌国出发,经阿耆尼国(新疆焉耆)、屈支国(新疆库车)、跋禄迦国(新疆拜城、阿克苏一带),到了葱岭北隅的凌山(今天山山脉的穆素尔岭)。
凌山即天山,是峰高触天,千年冰雪,积而为凌,春夏不解。仰望是,只见白皑皑一片,没有边际。偶有凌峰摧落路侧,或高百尺,或广数丈,蹊径崎岖,登涉艰难。加之风雪杂飞,寒冷彻骨。“悬锅而炊,席冰而寝”,攀登困难,其艰险可想而知。这样走了七天,总算过了凌山,走出山口。在这次艰难的翻山过程中,徒侣之中,冻死者居十之三四,牛马死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