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来,天一阁历尽沧桑。随着藏书的增减变动,曾不断编制出藏书目录,其数量之多,是历代藏书家中极为罕见的。这些书目都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仅是图书史和目录学史的珍贵资料,而且也是检索图书的重要工具,故考述如下。
范钦自号东明山人、东明外史,其藏书处初名“东明草堂”,所以最早的藏书目录称《范氏东明书目》。这部书目只有一册,记载在朱睦于明隆庆四年编成的《万卷堂书目》中,当时范钦尚在世,可知此目为范钦所手定。
嘉靖三十九年,范钦升任兵部右侍郎,同年回故乡宁波,此后便筑起了天一阁。稍晚,焦竑《国史经籍志》著录有《四明范氏书目》二卷;祁承《澹生堂藏书目》著录《四明范氏天一阁书目》二册四卷,这些大概是范钦重编或他的儿子范大冲增编之本。
清康熙十二年,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破例登阁,他“取其流通未广者抄为书目。凡经、史,地、志、类书之坊间易得者,及时人之集、三式之书,皆不在此列”。当时,黄宗羲登阁时间不长,仅仅选录了一个简目。康熙十八年,范钦的玄孙范廷辅加以重订,补录了前所未列的书籍,并请黄宗羲写了《天一阁藏书记》。黄宗羲在此文中说:“余之书目遂为好事者流传,昆山徐健庵使其门生誊写去者不知凡几。”
上述几种书目应当都是稿本或抄本,均因未刻而失传,天一阁初期的藏书情况便不知其详。我们通常所说天一阁藏书七万卷,那是依据《范氏家谱》的记载。
现存最早的天一阁藏书目录是清初抄本《天一阁书目》,其传本有二,一是漫堂抄本,一是介夫抄本,今均藏北京图书馆。此目编者姓名和编辑时间失载,但仔细分析起来,尚可发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书目不分卷,而把书籍分为制书、诸经、四书、史、实录、志、经济、官制、出使、奏议、兵家、刑名、儒家、释家、道家、子书、集、选诗、古文、类书、词曲、策论表赋、小说、礼乐、博古、阴骘、天文、杂技、书画、地理、医家、星相、农家、人物、姓氏、列传,共三十六类。从其分类体系来看,把《大明集礼》、《大明会典》等明代制书放在首位,具有明代书目的特点。如嘉靖《建阳县志》所载书坊书目,分制书、经书、诸史、诸子、诸集、文集、诗集、杂书八类;万历三十三年编《内阁书目》,分圣制部、典制部等十八部,都把明代制书放在首位。
二、所录各书仅记书名和册数,不记卷数、著者及版本,除释家类有类目而无书目,科举录被弃置不录外,共著录藏书五千余部,收录较富。
三、此目与后来阮元等所编《天一阁书目》比对,发现阮目收录的六十一种清代人著作或清刻本,如顺治《蒙城县志》、《竹垞文类》等,在这个抄本书目中都未出现。(书名相同的有《嘉兴府志》、《德化县志》、《武经七书》三种,前二种在明清时均有纂修,后一种不记版本,无法比对。)
四、漫堂抄本在书口下印“漫堂抄本”四字。漫堂姓宋名荦,字牧仲,生于明崇祯七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可知此目原稿的编制时间,下限不迟于康熙五十二年。介夫抄本传抄时间稍晚,卷首有康熙五十五年芝栭跋,康熙五十六年林佶跋。芝栭跋云:“天一阁书目一卷,甬江范氏家藏书也,余载阅首尾,名编异帙,搜罗最广,恍如置身琅嬛之室,诚一大观哉。盖藏书为极难之事,具数十年之精力,一编寸简,经营而得,而又视后之子孙足以守之,不然徒荡为青磷冷烟而已。……独范氏之书传之数世,至今无有失者,则其后人之贤,令余向慕不已,而又重兴感叹焉。此目为介夫先生手录,先生姓舒木鲁氏,长白著族,好学嗜古,盖亦酷爱藏书者。”
综上所述,此目原稿的编制时间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它反映了天一阁早期的藏书情况。
此后,在沈叔埏《颐彩堂文集》中说到另一种《天一阁书目》,据云:“右目为韩城初视浙学时鄞属所呈,计五千有零,不分门类,不加诠次……盖寻常官簿本也。”韩城初视浙学的时间是在乾隆三十六年。这种官簿式的书目至今亦已失传。不过从所录“五千有零”这个数字中可以看出,在《四库全书》纂修之前的近二百年中,天一阁藏书未曾大量散失。当时的著名学者全祖望有天一阁诗云:“历年二百书无恙,天下储藏独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