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需要食物供给,进入体内的食物储存在哪里呢?众所周知是胃,也就是说,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胃的体位在胸骨剑突的下方,肚脐的上部,略偏左。实际上,在腹腔中,胃位于横膈肌下方,它像一个外形屈曲的、上下开口的大皮包,上面的开口在解剖学上称贲门,下面的开口叫幽门,与小肠相通。上下口之间称胃体,胃体外面是胃壁,里面中空是容纳食物的场所。
胃壁由四层组成: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胃黏膜中有胃腺,胃腺由主细胞、壁细胞(或称为盐酸细胞)和颈黏液细胞组成。主细胞可分泌胃蛋白酶原,用来消化蛋白质;壁细胞主要功能是分泌盐酸,具有激活胃蛋白酶原和杀菌作用,同时壁细胞还分泌内因子,具有促进维生素B12吸收的作用;颈黏液细胞内充满黏原颗粒,能分泌黏液,起保护胃壁的作用。
胃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大块的食物磨切成小块,将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研磨成小分子,便于后期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当人们把食物吃进肚子后,很快就会被胃液消化掉了。而胃液是由含有盐酸细胞、在消化的过程中分泌出的一种酸液(盐酸,HCl pH=2)和由主细胞分泌的蛋白酶(胃蛋白酶)和凝乳酶等酶组成的,它既然可以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等,会不会也消化胃壁的蛋白质呢?
事实上,胃液在消化食物的同时,也对胃壁产生一定的损害作用,即造成一些细胞的死亡。但是由于胃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因此这种损害仅仅是暂时的,胃能很快恢复如初。据报道,每分钟胃的表面能够产生约50万个新细胞。也就是说,只需要3天时间,就可以再生出一个新胃来。然而,由于胃液能在几小时内把胃的组织溶解,只靠产生的新细胞,还来不及完全弥补所造成的损失。那么,是谁在起主要的保护作用呢?
人们常说的胃病,一般指的是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病。而胃炎是胃黏膜炎症的总称,多发于40~50岁,男性多于女性。一般情况下,胃病的发病症状有重度与轻度之分。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则表现为上腹部有烧灼痛,尤其是在两顿饭之间,早餐或在饮用橙汁、咖啡或服用阿司匹林之后发生。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柏油便、黑便或血便症状。
胃病养护小常识
饮食调养。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忌嘴保养。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黏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运动健养。肠胃病患者要结合自己的症状,保证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保暖护养。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病情。
安心静养。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阻碍胃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