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肺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左右各一。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胎儿时肺是实质性器官,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打开了气体通道,肺泡由于气体的进入而打开呈气囊状,而肺则呈现为海绵状,富有弹性,内含空气。成人的两肺有3亿~4亿个肺泡,总表面积近100平方米,比人的皮肤的表面积还要大好几倍。
肺的气体交换功能是通过呼吸运动时肺泡的换气来实现的。当吸入的外界空气到达肺泡时,通过肺泡膜,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毛细血管,然后进入血液;与此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毛细血管和肺泡膜进入肺泡。即吸入的氧气通过肺泡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交给细胞使用,同时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入血,经血液循环进入肺泡,而后进入呼吸道被呼出,排出体外。
通常,当人在进行呼吸的时候,吸入500毫升的空气,当然也会吐出相同量的空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需要弄清楚一个概念——肺活量。
我们经常说到的肺活量,就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即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部分。因为肺活量是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所以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呼吸功能的潜在能力。
成年男子肺活量正常平均值约为3500毫升,女子约为2500毫升,但这还与个体的身高、年龄、性别和锻炼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健康状况愈好的人,肺活量愈大,反之亦然。在病理情况下,肺组织的损害都有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肺活量减少。可见,肺活量明显减少是限制性通气障碍的表现。
但肺活量有个体差异,一般降低20%以上才可认为是不正常的。一个人的肺活量若为正常值的60%,那么,轻微的劳动量就可能引起呼吸困难,如肺气肿患者。